硕士研究生教学改革若干问题探究——以改善学生系统的科学研究能力为视角

  • 投稿老衲
  • 更新时间2015-09-11
  • 阅读量759次
  • 评分4
  • 68
  • 0

韩德军

(贵州财经大学资源与环境管理学院,贵州贵阳550004)

摘要:本文结合中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现状,总结目前高校硕士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分析硕士研究生应具备的科学研究基本能力,探讨硕士研究生未来教学改革的方向及实现途径。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硕士研究生;教学改革;科学研究能力;实现途径

DOI:10.16083/j.cnki.22-1296/g4.2015.06.013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5)06—0029—02

收稿日期:2015—01—10

作者简介:韩德军(1980— ),女,内蒙古通辽人。贵州财经大学资源与环境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资源经济与管理。

硕士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要务是提高硕士研究生的教育质量,而研究生教育质量既是一个社会人才培养质量的标志,也是创新能力和科学研究水平的代表,预示着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潜力。本文针对国内硕士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论述,并在分析研究生应具备的科学研究能力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和措施。

一、高校硕士研究生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跨专业后融入新专业难

跨专业考研是指大学毕业生考取与自己所学专业有关或是无关的非本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跨专业考研是大学毕业生或已经工作的人为追求自身的完善,或是为了逃避严苛的社会竞争而选择的一种继续学习的形式。很多学生由于不喜欢自己的本科专业,选择了跨专业报考硕士研究生。还有些学生因为所报考的硕士专业招生较火,而被调剂到其他专业,使得这部分学生专业基础知识薄弱,没有系统掌握专业知识,很难直接融入本专业的科学研究。由于很难在短时间内掌握专业知识原理和特征,跨专业的学生在硕士研究生阶段很难融入更系统、更高层次的专业知识学习,更难对本专业相关方面的科研工作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很多研究生因为并没有将本科专业和硕士专业知识统筹好,就选择考入或调剂进入新专业,结果学习效果并不好,毕业后也很难满足专业岗位对专业能力和知识的要求。

(二)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不科学

《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中对于硕士研究生教育目标有明确表述:“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而一部分高校只重视学术理论知识的讲授,而忽视了培养目标,并且应用实务课程设置的比较少。课程设置也缺乏层次性和逻辑性,造成课程内容重复及课程容量小,还存在课时安排不合理、教学计划不完备、课程设置无前瞻性等问题。另外,研究生的课程设置和本科阶段的课程设置重复,专业学科领域的热点和发展前沿都不能及时反映到研究生课程内容中,无法让学生获得本学科的最新知识。

(三)硕士研究生师资建设不合理

近年来,硕士研究生人数逐年增加,使得师生比例矛盾越来越突出。由于导师与学生供求矛盾突出,对导师培养研究生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位导师指导超过10名甚至20名硕士研究生的现象比比皆是,加上导师负责的其他教学及科研工作也很繁重,造成指导学生力不从心;另外,很多导师行政工作和其他事务缠身,对学生更是无暇顾及,导致学生有问题却无法得到解答;一些导师由于年纪较大,长时间没有关注学科前沿知识,指导学生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还有一部分导师工作年限短,缺乏对研究生的系统指导经验。综上所述,导师对硕士研究生的实际指导质量不高,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无法真正得到培养和提高。

(四)专业知识学习碎片化

大多数研究生缺乏对专业知识的系统掌握,对于本专业的科学研究方法体系也很少从基础和基本原理上加以理解和运用。往往是通过跟随导师做项目,对个别问题进行支离破碎的研究,而将硕士期间的多数时间分配在个别专业的科研工作上,很难对专业研究的特点和专业前沿问题进行较深入的理解和把握,总是习惯跟着导师或他人的研究思路走,这也意味着其日后很难独立进行科学研究。

二、硕士研究生应具备的能力

(一)系统掌握专业知识

作为一名硕士研究生,对于本专业知识的系统掌握是最起码的基本功。没有对专业知识的系统掌握,就不可能对专业科学问题有深刻的理解,并进行深入的研究。对专业知识的系统掌握包括对专业基础知识的全面学习,对基本研究方法的系统掌握。在此基础上,研究生还应该学会运用其他学科的方法研究本学科的科学问题。

(二)练就科研基本功

所谓科学研究是指对一些问题进行调查、验证、推论、分析和综合,最终得出研究结果(结论),获得客观事实规律的过程。其一般研究程序大致分为五个阶段,即选择科学问题,进行课题设计,搜集调查资料,用科学方法进行研究分析,科学整理结果、得出研究结论。进行科学研究首先要具备“读、写、说、评”四种能力。其中,“读”即阅读,是所有科学研究的基础和起点。阅读的主要目的是不断完善知识结构,跟踪最新研究动态,寻找出创新灵感,明确研究科学问题的方式和方法。“写”即写作,是从事科学研究的重要基本功之一。通过文字写作可以将自己的研究过程和研究成果展现出来,在写作过程中也可以发现自己研究中的不足或叙述的不严谨之处,最终加以完善。“说”即语言表达,主要是作学术报告或研讨,是通过科研工作者之间的相互交流,寻求自我提高的实现途径。“评”即评论,评价他人的研究,是进行科学研究的更高层次的要求。作为一名未来的科学研究人员,研究生除了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对专业技术方法的掌握,还要了解专业的发展动态和目前国际、国内的专业前沿问题,要具有紧跟社会与经济发展前沿的能力,要善于对专业前沿问题提出创造性的思路,学会用科学方法来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

三、硕士研究生教学改革的实现途径

(一)系统安排专业课和基础课

在明确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完善培养方案,重点加强专业课程的设置。课程设置是完成研究生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兼顾理论基础与实务知识,整合课程内容,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研究生课程体系。而在为硕士研究生设置基础课程时,应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紧密联系及学科与学科之间的有序衔接,并确保各类课程之间的相互关联和差异性。在基础课教学过程中,示例、范文等要尽可能与课程相关,从而开阔学生的专业视野,增进其对专业的感性认识。

(二)通过关注学科前沿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

硕士生导师和专业教师要引导研究生关注国内及国际专业前沿问题,通过讲解或圆桌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学会最基本的研究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进行专业相关科学问题研究的兴趣和积极性,并学会阅读国内外专业文献的方法,从这些文献中获取有用的信息,并就一定的研究问题做有层次、有逻辑的综述,争取在别人研究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除了取决于培养方案的制定,还直接与导师的素质和专业教师的教学质量相关。研究生教师应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体系结构,同时,还要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端正的教学态度。对于一门课程应有多名专业教师具备课程讲授能力,专业教师梯队和学缘结构合理,使本专业的研究生具备一专多能的条件。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杨震.国内外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比较[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3(2).

[2]高见.切实推行弹性学制完善我国研究生培养机制——从硕士研究生培养年限的改革谈起[J].理工高教研究,2004(4).

[3]李桥.国外高校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探析[J].才智,2014(32).

[4]王少君,毛雪梅.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形成中培养机制的相关问题探讨[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11).

[5]武毅英,陈梦.困惑与出路:对我国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思考[J].现代大学教育,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