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森林创造最普惠的公民生态福利

  • 投稿阿杰
  • 更新时间2015-09-10
  • 阅读量488次
  • 评分4
  • 29
  • 0

特约嘉宾 王 成

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城市森林、景观生态方面的科研工作,在中国城市森林建设理论、城市森林发展规划、城市植源性污染防治、城市森林保健功能等方面开展了广泛研究,创办了中国城市森林网站,先后主持了部省级重大研究项目30 余项,主持完成了30多个城市的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发表学术论文110余篇。2003 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5年获梁希林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07年获“中央国家机关优秀青年”称号。现任国家林业局城市森林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中国林学会城市森林分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中国城市林业》常务副主编。

城市森林是指市域范围内以树木为主的植被及其所处的人文自然环境所构成的生态系统,主体是近自然的森林生态系统。其涵盖范围包括建成区、近郊区、远郊区;功能定位为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服务城市和人;组成成分以树木为主,包括人文与自然环境;发展方向则为近自然的森林生态系统。

自然森林强调林地面积、林分结构等,城市森林强调的是以森林、树木为主体的绿化模式和成片森林、林带、林网相连的空间格局,追求自然林为主与园林景观点缀相结合的配置结构,森林、树木与城市建筑相互掩映的森林景观效果。

城市森林是城市有生命的基础设施,也是一项长期以来被忽视的基础工作。

在我国,城市周围可以用于建设城市森林的土地资源十分有限,也不可能把农民赖以生存的农业用地转变成林地造林。单纯依靠少量的大面积片林和有限的环城林带来建设城市森林、把有限的绿化土地都建成只注重视觉效果而忽视生态效益的“景观”绿地等,显然都行不通。建设城市森林,需要高效利用现有生态用地,退污造林增加生态土地。

城市森林建设的七项原则

要有背景,即大块森林。我国城市周边缺林少水,但建筑密集、人口集中、污染突出、农业用地居多。

因此,必须明确城市森林打造的城市生态背景,景观是点缀,不能把过度设计的人工化景观建设成生态背景,把生态背景变成点缀。

要有关系,即生态廊道。城镇化进程中,以建筑用地扩展、高速公路为主的阻断性路网建设,导致森林、湿地等生态用地萎缩或退化,城市自然生态系统严重破碎化。提倡利用现有大型城市公园绿地、城郊森林、主干道路水系林带,合理规划建设核心林地与主干森林廊道相连构成的城市森林生态网络。

要有容貌,即景观优美。城市森林主体是近自然森林,是城市居民休闲游憩的主要场所。提倡乡土植物、地带性森林植被为主,也要加强对城市周边、公路、河流沿线残次林的景观改造与提升,注重培育景观优美的森林景观,为城乡居民提供更多更好的优美生态福利空间。

要有健康,即鸟语花香。鸟语花香的森林才是健康的森林。提倡森林景观建设注重栖鸟、引鸟植物的保留和应用,注重丰富植物多样性和昆虫多样性,营造健康城市森林。

要有内涵,即生态文化。城市森林是承载和传播生态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城市森林建设中,挖掘和丰富森林树木的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文化内容丰富、传播手段多样、公众容易接受的文化林。

要有能力,即生态功能。通过以林为主、林水结合、复层结构、乡土树种、乔木树种、大苗造林等措施,建设自然为主、景观点缀为辅的城市森林,提高现有生态用地的绿量空间,把20 厘米草坪空间提升到15米左右的乔木复层空间,在现有面积基础上拓展地上空间绿量。

要有收益,即经济效益。城市森林建设,特别是郊区森林,要发展森林游憩、生态采摘等绿色产业,把生态环境的经济价值发挥出来,增加郊区农民收入。

城市森林建设的三大内容

林业本身具有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现代林业要求构建完美的林业生态体系,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繁荣的生态文化体系。国家的林业战略思想是确立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可持续发展道路,建立以森林植被为主体的国土生态安全体系,建设山川秀美的生态文明社会。由此,森林城市建设需要构建相应的“三林”体系:发展生态林保障生态安全;发展产业林满足多种需求;发展文化林弘扬生态文明 。

生态林指片、带、网相连接的森林,以发挥生态功能为主,主要包括山地森林、平原防护林、城区大型林地。生态林的经营要向近自然林方向引导,适当增加生态效益好、经济价值高的珍贵树种,使之成为本地区森林生态系统健康稳定的基础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基地,为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提供长期稳定的保障。

生态林建设有四大方面。一是增加城区绿岛林廊:在城市发展区,结合现有林地和城市发展格局,规划建设一批森林绿岛,实现森林进城;在城市出入口、干道沿线、滨江区段,开展森林景观带建设,形成主干森林景观廊道。二是提升城周森林景观:结合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利用现有山坡农耕地发展特色经果林,促进休闲观光森林发展;利用城郊片林,改造建设近郊丘冈游憩林,满足城市居民日常游憩需求;加强城市郊区可视范围内低质低效森林的改造,适当补植乡土景观树种,引导建设具有本地风貌的生态风景林。三是建设生态廊道:结合重点河流治理,保护和恢复一定宽度的自然河岸植被带,建设生态河岸,保持河流的连通性和生物通道功能;结合道路建设,建设贯通的道路防护林带,发挥净化和生物走廊功能;保护和恢复重点生态功能区之间的生态链接,促进基因交流和保持生态系统稳定。四是强化森林生态功能:结合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和石漠化治理工程,开展林种、林分结构改造,提高森林的稳定性与生态功能;结合工业园区发展、沿江综合开发等规划建设污染隔离林、滨江防护林等。

产业林指以提供木(竹)材、绿色森林食品、苗木花卉、林副产品为主的用材林、竹林、经果林等,主要功能是产生经济效益,也对改善全市生态环境起着补充作用。产业林主要受产业发展的经济效益左右,在一定的时期内是随市场波动的,要结合本地区林业产业发展的区块特色,以市场为导向,满足社会对林产品的消费需求。

产业林建设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培植特色林产基地:依托林纸、林板一体化等建设,大力发展工业原料林;依托丘陵山地,大力发展特色经济林果产业;发展生物质能源林和种苗花卉产业。二是发展生态休闲产业:结合城乡居民休闲游憩需求,加快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建设,为城乡居民提供更多更好的生态文化休闲场所;结合城市居民骑车、徒步健身需求,精心规划建设贯通主要居民区和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生态休憩地之间的绿色健身走廊。三是发展林下经济:包括林下特色经济动物养殖业和森林蔬菜、中草药、食用菌等产业。

文化林指以改善人居环境和具有丰富文化内涵森林的总和,主要包括森林公园、城市园林、村庄林、名胜古迹林、古树名木、各类纪念林等,是森林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林体系在传承历史文化的同时还具有改善环境的功能,应重点加快各类纪念林、森林生态环境教育基地建设,传承城市历史文化,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文化林建设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发展各类纪念林:结合森林城市创建工作,规划建设一批纪念林,提高城市生态文化品位,优化城区森林绿地分布格局。二是建设低碳森林社区:结合城市住宅小区建设,完善住宅区小片林等公共游憩地建设,强化阳台彩化美化等垂直绿化工作,创新社区绿化的居民参与机制和提高科普功能,打造一批林木覆盖率高的低碳生态文化居住区。三是打造生态文明乡镇:结合乡村绿化建设,强化村周、庭院、村内路网水岸绿化建设,打造生态文化特色鲜明的森林乡镇。 四是建立生态文化基地:包括森林生态文化和湿地生态文化基地。

生态林体系是基础,体现了现代社会对林业“生态优先”的主导需求,是产业林体系和文化林体系实现持续、健康发展的保障;产业林体系和文化林体系是对生态林体系生态功能的有效补充,实现林业富民,满足人们的生态文化需求,避免或延缓生态林体系可能面临的破坏压力,发展绿色产业和弘扬绿色文明,为城市林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活力。因而,在城市林业发展的结构布局上,要首先满足保障市域生态安全的需要,在森林资源空间布局方面,以生态公益林为骨架构建覆盖全市的比较完备的生态林体系,在森林营造、培育、管理的各个环节都要把提高现有林的生态功能放在首位。在这个森林生态安全体系的框架之下,根据现实状况和市场需求发展具有本地特色和发挥本地资源优势的产业林体系,并与本地历史文化、环境科普教育等结合起来,加强森林旅游、城乡人居森林、各类纪念林等发展,建设以森林为载体的文化林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