诱发奶牛流产几种传染病的诊治

  • 投稿王豖
  • 更新时间2015-09-15
  • 阅读量215次
  • 评分4
  • 97
  • 0

孙雅范

(黑龙江省嫩江县畜禽屠宰管理所 161499)

1 布氏杆菌病

布氏杆菌病属于人畜共患的传染病,一般都是慢性发病,奶牛感染后可见流产、睾丸炎、腱鞘炎和关节炎表现,全身弥漫性网状内皮细胞增生和肉芽肿结节形成是典型的病理变化。布氏杆菌病的潜伏期两周到半年不同。患病母牛的典型症状就是流产,通常发生于奶牛怀孕的5~7个月,生产后会产出死胎或者是弱胎。母牛患病出现流产之后,通常会伴随胎衣不下或子宫内膜炎症状的出现,可见其阴道内有红褐色恶臭的液体流出来,这种情况会连续出现2~3周,有的患牛出现子宫蓄脓的情况以后会长期不愈,由于感染慢性子宫内膜炎会表现多年不孕的情况。布氏杆菌病在实际生产中通常都会取阴性经过,典型症状没有,因此极容易被忽视。建议奶牛场每年对牛群进行2次血清学检验,并且最好能够坚持。进行平板凝集试验,结果呈阳性和可疑的患牛,应该进一步采取试管凝集试验和补体结合试验,一定要及时淘汰已经确诊的阳性病牛,免疫接种同群健康牛。奶牛免疫可以采用布氏杆菌19号菌苗或布氏杆菌猪型二号菌苗。19号菌苗可以采取皮下注射的方式,5~8月龄时注射一次,必要时,可以在18~20月龄时(第一次配种前)再注射一次.参考牛群布氏杆菌病的具体流行情况,决定以后是否要进行免疫注射。但是不能给怀孕牛注射。猪型二号菌苗适于通过口服接种的方式进行免疫,口服免疫的方式不会受到怀孕的限制,通常于奶牛配种前的1~2个月进行,孕期奶牛同样可以使用。

2 李氏杆菌病

牛李氏杆菌病属于散发性的疾病,虽然不具有高发病率但是死亡率特别高。病牛是主要的传染来源,病菌会伴随病牛的粪便、尿液与乳汁排出体外进行传播,公牛的精液同样能够有病菌排出。奶牛如果采食被病菌污染的饲料和饮水而发生感染。该病的潜伏期通常为几天至3周不等。感染初期患牛的体温就会有升高表现,但是又会降至常温而且非常迅速。病牛表现精神萎靡,食欲下降,反刍减弱或者干脆消失,随后流涎,两耳下垂,眼睛半睁半闭,流泪怕光,严重的失明,离群独处,不听驱使。头颈常呈一侧性麻痹,沿头的方向旋转或作圆圈运动,遇到障碍物就会以头抵靠不动,颈项强硬,有的呈现角弓反张。舌和咽出现麻痹表现,咽不下水和饲料。有时可见到没嚼烂的草料多量的集聚在口颊一侧,持续的流涎且很大量,而且鼻塞音比较严重。最后倒地不起,有呻吟声,四肢呈游泳样动作,死于昏迷状态。犊牛除脑炎症状外,有时呈急性败血症主要表现为发热、精神沉郁、虚弱、消瘦及下痢等。李氏杆菌病病诱发奶牛流产多发生在春秋,怀孕4~6月的母牛发生比较多。患牛一般不见临床症状而突然流产。剖检病死胎儿,可见淡红色胸腹水、胃肠充满气体或粥样液体。剖检病死母牛可见脑和脊髓充血、水肿,还有的存在脓灶。治疗可以采用四环素族抗生素和链霉素、磺胺类药物。四环素族抗生素10mg/kg·w、链霉素为2万U、磺胺类药物0. 1g。

3 牛钩端螺旋体病

钩端螺旋体病是一种人和多种动物共患的传染病,病原体属于细螺旋体属的微生物,流行于我国的有14个血清群计56个血清型。主要通过破损的皮肤和黏膜感染而发病。南方气温较高、雨水较多的地方,散发病常年可见,但多集中于夏、秋季,一般6月份开始,8~9月达到高峰。北方主要发生于6~8月份雨水较多的季节,流行高峰常与洪水有关,这是由于带菌鼠及猪粪尿被洪水冲移所致。一般幼畜较成年畜易感。猪、鼠类和病畜是主要传染来源。牛通过交配也可传播这种疾病。奶牛主要症状是流产,常呈亚急性经过。病程较长,体温略有升高,食欲不振,反刍不全,精神萎顿。乳汁色泽变黄,产奶量减少或停止,有时且含有凝固的血块。全身黏膜和浆膜有不同程度的黄疸,通常在2~3周内痊愈。泌乳量恢复较慢。根据疾病流行情况、症状和剖检变化,可怀疑患有该病。确诊的方法很多,包括微生物学检查、动物接种和血清学诊断等。该病可用四环素和链霉素治疗,动物每千克体重为25~30mg,分2次肌肉注射,连用数日。同时以大量的10%葡萄糖和维生素C行静脉注射做对症治疗。发现病牛时应立即隔离治疗,消毒场地和用具,注意避免水源和饲料受到污染。链霉素每千克体重25~30mg,肌肉注射,每天2次,或者土霉素每千克体重15~30mg,肌肉注射,每天1次,均连用3~5天。对可疑感染的牛,可在饲料中均匀混入土霉素(每千克饲料加0. 75~1. 5g),连喂7天。近年来应用双氢链霉素肌肉注射,效果特别好。即体重400kg以上的病牛,每天肌肉注射双氢链霉素500万U;不足400kg的用400万U;18个月接近配种期的牛,用300万U,疗程5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