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业实践中的思想误区与引导路径——兼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问题

  • 投稿家慧
  • 更新时间2015-09-11
  • 阅读量690次
  • 评分4
  • 39
  • 0

张志雄,许海燕,张怡

(福州大学,福建福州,350116)

[摘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主流意识形态的本质和灵魂,是高校各项工作科学开展的理论指引和价值准则。大学生创业教育及实践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教育任务的重要载体,是推动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然在大学生创业实践中,存在着重个体利益、轻社会奉献等诸多不良倾向和思想误区。亟需审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创业的必要性,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入手,帮扶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业价值观,坚定创业意念,实现自我价值和奉献社会的有机统一,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认知体系”向“信仰体系”的转化,让大学生敢创业、善创业、创好业。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德树人;创业实践;思想误区;引导路径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5)04?0038?03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全党都要关注青年、关心青年、关爱青年,倾听青年心声,鼓励青年成长,支持青年创业。”[1]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实行激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政策,整合发展国家和省级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基金。”[2]由此可见,大学生创业牵动着整个国家的科学发展,然由于我国创业教育与实践起步较晚,导致大学生创业实践效果令人堪忧。数据显示,全国2013 年高校应届毕业生的自主创业率为2.3%[3]。在分析影响大学生创业实践的因素时发现,除了相关的创业素质、创业技能、创业能力暴露“短板”外,创业价值观也是一大影响因素。对此,必须对大学生创业实践中的思想误区进行厘清,并在有效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视角下,提出相应的引导路径,从而提升大学生创业实践的成效。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创业实践的价值审视

高校作为青年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肩负青年核心价值观塑造的历史使命,青年价值观的“第一颗扣子”扣什么和怎么扣都直接决定着中国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和道路方向。而在我国当前,大学生创业教育抑或创业实践都处于“初级阶段”,对创业教育的研究往往局限于创业知识的传授,对创业实践的研究往往定位于创业技能的培养,而对创业实践的价值观问题却鲜有研究。俗话说:“人各有志”,其中“志”意蕴着价值观,其“志”正确与否,直接决定着事业的成败。事实上,价值观问题是大学生形成正确创业观以及创业实践成功的基本保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引领社会全面进步的价值支撑。基于此,在大学生创业实践中引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显得尤为必要。

(一)实行价值引领,厚实创业精神

毛泽东同志说:“人是要有点精神的。”大学生创业实践,不仅仅是“为稻粱谋”,更是大学生知识的发挥、智慧的挥洒、社会的奉献、自我价值的实现。然要实现这些创业意涵,必须要具备一种敢创业、能创业、创好业的创业精神。但是,大学生的创业精神何以建构呢?不难发现,在一些大学的创业教育中,以“创业能力”教育为本位,忽视了“创业精神”的基础作用,重“工具理性”轻“价值理性”,最终导致了大学生创业实践的价值偏差,背离了“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对此,必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大学生创业教育、创业实践的全过程,引导大学生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嵌入其创业实践,用“爱国”来丰富其社会奉献精神,用“敬业、诚信、友善”来增强其职业精神,帮助其体悟创业的厚重与使命,成为一名可爱、可信、可贵、可为的创业型人才。

(二)克服消极创业思想,建构正确创业价值观

大学生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由“模糊”向“清晰”转化的关键时期,他们对未来充满希望,有理想、有干劲、有激情,敢于通过自身的努力和能力来实现人生的价值。创业实践的开展恰好与大学生的自我发展需要相吻合,然在当前我国经济环境复杂、社会急剧转型的大背景下,创业实践失败的案例俯拾皆是。调查发现,部分大学生在创业遇到困难时,往往将责任归结为社会体制的问题、创业教育的失误等等,以至于产生消极的创业思想,认为国家大力鼓励创业仅是一个“口号”。为此,需要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端正大学生自身价值观中的“偏差”,让其明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实实在在的“中国梦”,是“让每一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的庄严承诺,蕴含着“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美好社会制度,从而帮助大学生从自身实际出发,建构正确创业价值观,实现人生价值。

(三)转变传统就业观念,形成积极创业心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就业政策经历了“统包统配”“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等几个阶段。当前,我国已然进入“自主择业”的就业阶段,也处于经济发展的新常态,然部分大学生仍然持有传统的就业观念,等待企业的呼唤,缺乏创业的精神,更谈不上通过创业带动就业的勇气和担当。就业乃民生之本,在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之下,如何实现大学生的充分就业,是社会问题也是政治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嵌入到大学生创业教育中,推动大学生由“被动就业”向“积极创业”转变,提高大学生的创业素养、建构大学生的创业理性,涵养大学生的创业精神,消解其盲目从众带来的就业压力,形成积极健康的创业心态,增强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可能性。

二、大学生创业实践中的思想误区

由于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定位的“偏差”,大学生对创业价值观基础性地位了解的“误差”,导致了大学生创业实践行为和效果的“势差”。究其缘由,在于对创业教育中的“能力主导、知识本位”的过分倚重,而对于大学生创业价值观培育的“失位”,导致大学生在创业实践中出现了思想的“误区”。

(一)重个体利益,轻社会奉献

集体主义、社会奉献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标志。然在市场经济利益主体多元化的视角下,从事经济活动的个体由于在独立性、自主性方面逐渐凸显,建构起以自身利益为出发点的价值选择,以至于当前我国精神文明建设中出现“过分关注自我,轻社会责任”的错误价值取向。大学生开展创业实践的经济活动,积极思考选择创业项目,慢慢摸索提升创业能力,确立人生目标,实现了自我人生价值,这显然是大学生创业实践的重要内涵。但却存在个人利益至上观念,以自我为中心,以获取金钱为目的,注重个人对社会的索取,片面认为市场经济就是从市场获取个人经济利益,就是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认为创业实践的价值在于金钱、地位、声誉,忽视了对社会的关爱、奉献,缺乏对整个社会的尊重和责任感等等错误价值观,弱化了大学生创业实践应有的“正能量”。

(二)价值取向多元化,消解创业意念

经济全球化的摄入,多元文化的渗透,使原本相对单一、封闭的大学文化环境被冲破,形成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先进文化与落后文化相交织的局面。由于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确立的关键时期,在多元文化冲击下,极有可能因为缺乏理性的判断而造成价值观的偏离抑或错位,如部分大学生形成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多元化价值取向,对于其日后的职业发展乃至个人成长成才带来“负能量”。价值取向多元化对于大学生创业实践的直接影响是创业意念的消解,导致其在创业实践中对于创业的艰辛缺乏充分的准备,存在认识与行动的双重标准、创业决策的不理性、创业目标的“朝令夕改”等等。俗话说:“行百步者半九十”,大学生在创业意念上的不坚定,极有可能导致创业实践的曲折甚至失败。

(三)重工具理性,轻价值理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是人类理性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工具理性主要解决“如何做”的问题,关注的是事物发展的结果;价值理性则强调“做什么”的问题,追问事件本身的价值意涵。事实上,工具理性作为一种物化活动需要价值理性的关怀。正如M?谢勒认为:“每次理性认识活动之前,都有一个评价的情感活动。因为只有注意到对象的价值,对象才表现为值得研究和有意义的东西。”[4]然在我国当前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以实用主义为代表的工具理性抬头,价值理性则日渐式微。在大学生创业实践中,工具理性表现为创业能否带来现实的经济利益、用何种方法能更快地带来创业效益等显性价值。价值理性则表现为团队合作精神、公平竞争、社会责任、博爱奉献等隐性价值。大学生创业正处于成长成才的关键阶段,此时创业精神之价值理性厚实远比工具理性带来的暂时成就更重要,但却仍然有相当部分大学生过分关注短期经济利益的获取而忽视自我品格、创业品质的磨练与涵养,有时甚至达到了不择手段的地步。

三、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角下大学生创业实践的引导路径

大学生创业实践中存在的思想误区与创业的应有价值和成效存在直接关联。要解决这些思想问题,必须将大学生创业实践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融合,坚持教育引导、环境熏陶、以人为本的原则,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融入,帮扶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业价值观,坚定创业意念,实现自我价值和奉献社会的有机统一,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认知体系”向“信仰体系”的转化,让大学生敢创业、善创业、创好业。

(一)以国家价值目标为根本,引导大学生实现自我、奉献社会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标,是实现“中国梦”的应然状态。富强即国富民强;民主即人民当家作主;文明即文化繁荣、群众文化素养明显提高;和谐即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融洽相处。大学生创业实践是一种个人行为,但不能忽略的是,国家层面上给予了包括创业贷款、行政审批、政策鼓励等等巨大的支持,大学生创业离不开国家营造的良好创业环境。美国前总统肯尼迪在其就职演讲中曾说过:“不要问国家能为你做什么,而要问你能为国家做什么。”当前,国家将“就业作为民生之本”,将大学生就业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尽最大努力来满足大学生的职业诉求。但仍然有部分大学生存在个人主义,重个人利益、轻社会奉献的价值偏差,没能将个人的发展与国家价值目标的实现有机联系起来,没能较好地履行自身的社会责任。对此,必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嵌入到大学生创业实践的教育引导中来,帮扶大学生厘清自我的发展与国家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关系,让其深悟国家发展、社会和谐稳定,才是创业实践走向成功的基本保证,进而为其懂得奉献、乐于奉献,厚实价值根基。

(二)以社会价值目标为基础,引导大学生坚守价值、坚定意念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属性,是美好社会的必然状态。自由即人的生存、发展、思想的自由;平等即人权、法权、公权的平等性;公正即社会的公平、正义得到伸张;法治即依法治国理念得到全面贯彻。大学生创业实践是一种社会行为,需要社会大环境的支持,市场经济坚持自由贸易、主体进入市场的平等性、交易的公正性,但更需要法制建设带来制度保证。然在我国社会走向法治化的过程中,仍然存在“官本位”“裙带关系”“关系户”等破坏公平、公正的现象出现,弱化了市场经济的“正能量”,使一些大学生在看到负面现象的时候,呈现创业价值观偏差、创业意念不坚定等现象。对此,必须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当前我国反腐倡廉、四风建设为切入点,引导大学生看清社会发展的主流和正方向,正确辨别是非,敢于同破坏公平正义的不良行为作斗争,而不是随“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之波逐流,并将建设美好社会的愿景作为创业实践的动力,进而坚守创业价值、坚定创业意念。

(三)以个人价值目标为准则,引导大学生磨练品格、涵养品质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评价公民道德行为的价值标准,是公民必须恪守的基本道德准则。爱国即“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是个体对国家的深厚情感;敬业即爱岗奉公、服务人民的职业精神;诚信即信守承诺、诚实守信的道德传承;友善即互帮互利、互尊互爱、和睦友好的人际关系。大学生创业实践是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需要弘扬社会主义道德、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然在当前一些大学生创业实践中,出现重工具理性轻价值理性的倾向,实质上就是对道德的漠视,对金钱、地位、名誉的崇拜,正是如此,引发了社会各界对大学生道德状况的担忧。2014 年5 月4 日,习近平同志发表了《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讲话,要求大学生必须要扣好“德性”之第一粒扣子。“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5]只有不断强化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才能在创业实践中磨练品格、涵养品质,引领社会新风,进而实现“为者常成,行者常至”“仁者无敌”的创业效果,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创业这一维度根植于学生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