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高校产能过剩谈红牌专业建设

  • 投稿温酒
  • 更新时间2015-09-14
  • 阅读量267次
  • 评分4
  • 80
  • 0

董爱民 赵红霞 程丽梅 刘立宾

摘要:自1999 年以来,十几年的大扩招造成了高等教育领域的产能过剩,毕业生就业难成为日益凸显的问题,加之,高等学校专业设置结构失衡,部分专业连续几年就业难、薪资低,红牌专业产生。研究产能过剩和红牌专业问题,关系着毕业生的就业,关系着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关系着高等教育的良序发展。那么,什么是产能过剩?什么是红牌专业?产能过剩形成的原因是什么?红牌专业建设的对策又是什么?笔者从几个方面做以探究。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产能过剩;红牌专业;高等学校;就业

自1999 年以来,经历了十几年的扩招,我国高等教育得到了跨越式发展,其规模已稳居世界第一,但规模的扩张并没有带来质量的同步提升和结构的优化升级,致使规模扩大与质量下降、结构失衡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规模的过度扩大从经济学角度来讲即为产能过剩,加之高等学校专业设置的不合理,造成一些专业出现就业难,而且具有连续性和持久性的特征,这些专业被麦可思研究院认定为红牌专业。那么,什么是产能过剩?什么是红牌专业?产能过剩形成的原因是什么?红牌专业建设的对策又是什么?笔者从几个方面做以探究。

一、产能过剩

产能过剩是个经济学名词,是指总供给量与总需求量相比出现过剩(即供大于求),产能也就是生产能力,是指在计划期内,企业参与生产的全部固定资产,在既定的组织技术条件下,所能生产的产品数量,或者能够处理的原材料数量。

产能过剩表现在高等教育领域即为高等教育规模的过度扩大。根据2013年教育部发布的《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13年,我国普通高等学校2491 所,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3460 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4.5%。2003 年当第一批扩招的大学生进入社会,大学生就业问题就开始进入公众视野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问题。2009年毕业生突破600万以来,每年以几十万的速度增加,2014年毕业生突破700万达到727万,2015年毕业生更是高达749万,就业问题更加凸显。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适度的扩招是必要的,但是短时间内的大规模扩招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大学毕业生的供求关系,致使大学毕业生就业率和薪资水平的下降。同时,扩招带来的教育质量下降。专业与课程结构不合理,与市场需求脱节等问题,进一步加剧了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其中部分专业连续几年就业率低、薪资水平低,红牌专业问题由此产生。

二、红牌专业

所谓红牌专业,主要是指失业量较大,就业率持续走低,且薪资较低的高失业风险型专业,这些专业具有连续性和持久性特征。

此问题是麦可思2009 年提出的,麦可思是专业的、唯一得到政府、学术界、商业机构和社会公众共同认可的,有良好公信力的第三方教育数据咨询和评估机构,专精于就业能力测量与评估,为中国各高校提供基于数据库的就业能力评估报告和教育咨询服务,帮助高校实现以就业为导向、以结果评价为依据的数据化管理。麦可思年度《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就业蓝皮书)为教育部、各省政府的教育主管部门、高等教育机构、清华大学等知名高校广泛参考和引用。

麦可思从2006届到2009届的历年大学生就业报告中抽取100 多万份调查样本,可谓目前国内最权威的第三方就业调查数据。当把4年的情况综合后,调查人员发现了一个新问题,一些专业连续多年出现了就业偏难、毕业生薪资偏低的情况。

2009年,麦可思公布的本科红牌专业包括:动画、法学、生物技术、生物科学与工程、数学与应用数学、体育教育、生物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英语、国际经济与贸易等专业。2010至2012年的红牌专业都是这10个专业,到2013年国际经济与贸易退出红牌,换成美术学。2014年本科就业红牌专业包括:生物科学与工程、法学、生物技术、生物工程、动画、美术学、艺术设计、体育教育。高职高专就业红牌专业包括:法律事务、语文教育、电子商务、会计电算化、生物技术及应用、工商企业管理、计算机信息管理、计算机应用技术。以上专业大部分与2013年的红牌专业相同,都是失业量较大、就业率较低、薪资较低,且就业满意度较低的高失业风险型专业,这些高失业风险专业具有持续性。

三、高校产能过剩的形成

1.高校过度扩招造成供求失衡

从1999 年起,我国高校开始施行扩招政策,高等学校招生规模连续扩大,招生人数急剧增加。1999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人数160 万,较上一年度增加52 万人,增幅高达48%;2000 年招生180 万;2001 年招生260 万,录取率首次突破50%;2002年招生320万;2003年招生382万;2004 年招生420 万;2005 年招生504万;2006 年招生530 万;2007 年招生567万;2008年招生599万,报考人数1050万,录取率为57%;2009 年招生629 万;2010年招生657万;2011年招生675万,录取率突破70%;2012年招生685万;2013年招生690万。截止到2013年,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3460 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4.5%。《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2010-2020)》提出2015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6%,2020年达到40%,由此可见,我国高等教育招生人数仍然会以较低速率保持增长。高校扩招满足了人们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满足了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力资本,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但是,大扩招带来的负面影响也逐渐显现,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就业难便是其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200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212万;到2009年突破600 万,达到611 万;2013 年达到699万;2014年突破700万,达到727万;2015年将达到749 万。如此庞大的毕业生队伍,使供求关系发生急剧变化,大学生就业难日趋严重。

2.高校专业设置雷同,同质化日益凸显

高校专业设置同质化已成为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不可忽视的问题,同质化即高校专业设置严重重复、日益趋同,主要表现为专业布点多,设置相同专业的高校多。不同高校的相同专业在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结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等方面基本上没有实质性的区别,造成培养目标趋同、服务面向趋同、人才规格趋同等问题,人才结构性浪费和结构性失业严重。以2011年的上海为例,据统计,管理学、经济学、文学等专业招生人数增长比例迅猛,高校重复设置20个以上专业有100多个,71%本科院校设有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60%本科院校设有金融专业,49%本科院校设有法学专业。根据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的统计数据,2013年毕业生最多的10个专业是国际经济与贸易、法学、汉语言文学、英语、艺术设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临床医学和会计学。从就业情况来看,其中很多所谓的热门专业、招生大户专业已经连续几年成为就业难的红牌专业。

3.高校专业设置脱离市场,结构性过剩严重

高校的专业设置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密切相关。现代大学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和作用确实在不断增强,但这种影响与作用,主要地是通过培养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合格人才的方式间接施加的。依循市场逻辑是高校专业设置的外在规律之一,按照经济学的观点,企业的生产经营观念最起码应该是市场营销观念,也就是说,企业生产前首先要对市场进行调研,考察市场和消费者需要什么样的产品,然后才是进行产品的设计、生产并推向市场,高校的专业设置同样如此。高校的专业设置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社会的需求,但是随着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产业结构调整转型的加快,高校专业设置与调整的滞后,高校专业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也在凸显。这种矛盾并不是简单的供需矛盾,而是结构性失衡的矛盾,比如很多专业供给严重过剩,超过市场需求,造成就业难,红牌专业大都是这样的专业;有些专业却供给不足,无人可用,对国家科技发展、地方重点产业、经济建设和地域特色文化的支撑力严重不足,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急需的高端人才和技术人员相当匮乏。当前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的人才并不是真正的过剩了,而是市场对于人才需求与高校的人才培养严重脱节。关于高校产能过剩,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体制室副主任王烽认为这是一种结构性的产能过剩:“目前从总量上来说,高校并不存在产能过剩的问题,更多的是一种由于高校发展的过度同质化,以及高校与经济社会发展结合不紧密造成的一种结构性的产能过剩。”

四、红牌专业建设的对策

1.做好战略规划:红牌专业建设的先导和统领

红牌专业问题归根到底是专业设置问题,解决高校专业设置问题首先要做好战略规划。战略规划是一种带全局性的总体发展规划,是一种积极主动、目的明确、面向未来的管理方式。它旨在事先做好应对预计困难的准备,迅速地抓住和利用新的变化和机遇,以更好地实现预定的目标。实践证明:凡是取得成功的学校一定是因时、因势、因己做出了具有洞察力的战略选择,都得益于有一个符合自身乃至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战略和规划。高校专业设置应遵循三大逻辑,即人才培养规定性的权力逻辑、高等学校自身发展需要的内在逻辑、人才培养市场需求的外在逻辑,并努力在三者之间寻求平衡。高等学校应在国家政策范围内,立足自身实际,按照市场需求,放眼未来需要,做好战略规划,合理设置专业。

2. “压锭”:红牌专业建设的关键

从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这几年的红牌专业来看,所谓的冷门专业并不多,大部分都是非常热门的专业,由于高校普遍跟风,设置热门专业,造成该专业人数的急剧增加,供过于求,产生就业难。例如从2013年毕业生最多的10个专业来看,英语、艺术设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会计都在10万人以上;国际经济与贸易9万人左右;法学、汉语言文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土木工程都在8万人左右;临床医学也达到6.5万人左右。既然是供过于求,红牌专业的调整首先就要从调整招生人数上入手。可以借鉴上世纪九十年代棉纺织行业调整的经验。20世纪90年代中国棉纺织行业曾出现过产能过剩,利润下降情况,通过收缩产能,1997年起三年内淘汰1000 万锭棉纺锭,使整个行业获得了健康发展。红牌专业也需要“压锭”,从招生人数和录取比例压锭,比如严格审批和限制新的学校设置这些专业,减少原有学校红牌专业的招生,强化专业特色等。

3.强化特色:红牌专业建设的核心

办学特色是指一所学校在办学过程中形成的教育特色,是一所学校优于其他学校的特质文化,它关系着学校乃至整个教育事业的存亡和可持续发展。实践证明,高等学校的发展一定要走特色化发展之路。只有形成了学校发展的特色,才能在同行竞争中凸现自身的价值,保持永不衰竭的生机和活力。专业作为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和在同行业中的地位,因此专业特色是决定高校办学特色的最核心要素。强化专业特色,其实质是效仿管理学上的“差异化经营战略”。企业竞争理论认为,市场需求存在差异性,采取差异化战略是企业取得持久竞争优势的重要路径之一,即生产或提供与竞争对手有所差异的产品或服务,实行“错位经营”,以避免正面的竞争,即所谓“最高明的竞争是避免竞争”。从目前高校的专业设置来看,同质化比较严重,有广泛社会影响和鲜明办学特色的专业并不多,为此,建设一批水平较高、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特色专业,是解决红牌专业问题的重要路径。值得注意的是,特色专业的实质不在于名称而在于内涵,比如相同的专业名称,不同档次的学校也应该是不同的,如中等职业教育应该是强调操作技能的培养,高等学校应该在理论学习和管理上加强等;相同档次的学校,也要根据自己学校的特色,区位优势,不同的资源,设置不同的课程,凸显自己学校的特色。以国际贸易专业为例,大多数的学校学生的外语是英语,而有些学校给学生开设第二外语,特别是小语种,学生的就业问题得到很好解决。

4.建立预警机制:红牌专业建设的保障

解决红牌专业问题需要建立专业预警机制,这是高校专业定位不明确的现实需要,是高校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严重脱节的客观要求。比如一些地方高新技术、高层次服务业、高端制造业的形成都需要环保、新能源、物流等学科专业的支撑,然而高校却未形成学科的集群布点;高校的学科专业结构不能适应国家战略调整和地方产业结构不断攀登、提升和超越的需求;学科建设的投入远远低于硬件基础设施的投入,引进人才的兴趣和力度远远大于发现和培养人才,一流学科、有特色有影响力的学科优势不明显、特色不突出,对城市发展中的贡献力薄弱等。高校专业设置预警机制是指政府或高校针对高校专业设置的相关信息,运用科学的方法对专业设置的合理性作出评估与推断,发出确切的预警信号,使政府、学校、企业等提前了解专业设置发展的状态,及时采取相应对策合理进行专业设置,防止或消除不利后果的一系列活动。为此,对专业的就业率和失业量进行监测和预警,以个别专业的招生指标控制为主要杠杆,辅助以在校生专业调整,主动干预、调控专业结构,是我国高等教育“招生计划”体制下提高就业率的重要路径。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2013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633/201407/171144.html

[2]麦可思研究院《就业蓝皮书:2014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2014年6月.

[3]刘海兰,姚荣,周光礼.建国以来高校大规模扩招的历史制度主义分析[J].现代大学教育,2014(5):61-68.

[4]高校盲目发展带来同质化重复建设[N].天津教育报,2011-10-06(02).

[5]2013年毕业生人数最多的10个本科专业.中国教育在线http://www.eol.cn/html/g/zyrszd/.

[6]龚放.高等教育的本质特点不容忽视[J].高等教育研究,1995(1):22-26.

[7]“产能过剩”或倒逼高校改革[N].经济观察报,2010-05-14(09).

[8]张德祥.谋划优势内涵发展加快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10(7):12-15.

[9]李俊龙,林江辉.对高校如何开展特色专业建设的认识和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08(4):59-61.

[10]李海宗,杨燕.高职院校专业设置预警机制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4(5):101-104.

【基金项目】本论文是2014 年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的成果,项目名称:河北省高等学校红牌专业现状与对策研究——以本科院校为研究对象(项目号:HB14JY055;主持人:董爱民)

(作者单位:河北经贸大学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