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破除“唯论文”顽疾的几点思考

  • 投稿
  • 更新时间2021-04-09
  • 阅读量76次
  • 评分0
  • 0
  • 0

  摘要: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进入新时代,高校人文社科学术成果面临从追求数量向追求质量转型,为了适应科研生产力的发展,科研评价改革迫在眉睫。2020年10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的通知,要求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障痼疾。目前,人文社会科学无论是基础研究还是应用研究,都不具备自然科学的显示度,由于科研成果转化率低,市场认可度很难作为评价依据,再加上“文无第一武无第二”的传统观念,导致人文社科面临废除“唯论文”评价容易,建立新的科学评价体系艰难的局面。


  一、“唯论文”评价的影响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高速发展,纸媒的影响力正在逐年降低,智研咨询集团发布的《2021-2027年中国期刊行业发展现状调查及未来前景分析报告》显示:“2014-2019年中国期刊总印数逐年下滑,2018年中国期刊总印数22.9亿册,同比下降8.03%;2019年中国期刊总印数21.9亿册,同比下降4.37%”,该报告还显示,在2014-2019年间,国内期刊总数在逐年增加,订阅数量却逐年递减。可以看出,在传媒时代快速变革的背景下,“唯论文”的评价导致了人文社科科研成果领导看不见、群众看不懂,很难在应用层面发挥作用。单靠发表论文的方式快速成长的青年教授,其教学能力、科研能力、服务社会能力都有待进一步提升。其次,高校“唯论文”的评价方式,导致学校对社会服务、决策咨询重视力度不够,从分类评价体系来看,大多数高校认定横向项目级别较低,职称评定一般不做为参考,资政报告的认定还必须要得到省部级以上主要领导肯定性批示并转化为政策推广,其难度可想而知,在这种指挥棒下,导致学校科研工作者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不足。再次,“唯论文”评价造成巨大的市场需求,优质期刊一版难求,逐渐衍生出了“关系稿”、“人情稿”的利益链条,一些期刊为了减少工作量,确保论文“水平”,渐渐将投稿方式变成了以作者职称为条件的约稿,使得很多青年教师不具备发表资格,阻碍青年教师的成长。


  二、国外科研评价现状


  笔者在搜集国外相关评价办法时发现,欧美一些发达国家,评价方式有科学的一面,同时也有弊端,美国1993年颁布了《政府绩效与结果法案》(GPRA),以同行评议为主进行学术评价,联邦政府、人文社科研究者、普通民众均可评价,这种结合了政策效果、民间测评、社会实验的科研评价,目前在世界范围内还比较先进,但其过多的依赖同行评价的结果是造成政府负担过重,评价成本过高。英国是以欧盟2000年建立的“欧洲研究区”(ERA)政策为依据,以政府委托的中介为主体开展的评价避免了一些主观因素的干扰,评价结果相对公平和透明,但同时,这种评价使政府直接参与科学研究,在某些层面妨碍了学术自由发展,容易导致学术同质化。德国目前主要的科研评价方法量化程度更高,如德国科学顾问委员会(Wissenschaftsrat,简称WR)对科学研究类研究所的20项指标评价方法等,对于不同研究类型的研究所,评估的方式和系统差异非常大,评估的指标体系在性质上完全不同。


  三、教育部破除“唯论文”的相关要求和部分高校措施


  教育部发布《关于破除高校这回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了10个“不得”要求,强调要优化评价方式,坚持分类评价、健全综合评价、探索多元评价、推行代表性成果评价、完善同行评价等具体破解方法;要求落实高校在学术评价中的主体地位和自主权,正确理解破除“唯论文”不是不要论文,正确看待Ssci、CSSCI等相关引文索引的作用与功能。部分高校根据指导意见出台了相关改革措施,清华大学正在建立以重师德师风、重真才实学、重质量贡献的评价导向,突出代表性成果在学术成果在评价中的重要性,鼓励教师以高质量的学术成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发挥学术共同体在学术标准制定和学术评价过程中的作用。西北工业大学将师德师风作为评价第一标准,完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国际合作与公共服务”三大业绩模块,加大对教育教学业绩考量,采用代表作评价,引入第三方权威机构,优化学院-第三方-学科组三级同行评议制度。


  四、破除“唯论文”顽疾的几点思考


  1、建立科研人员数据库


  以省(自治区、直辖市)为单位,建立科研人员数据库,录入科研人员的学术背景、研究专长、前期成果、师德师风等方面的基础数据,对科研人员的教学成果、科研成果、社会服务、决策咨询、师德师风等方面进行量化分析,按照年龄划分,形成以地域为范围的专业领域排名,排名结果结合现实表现和学校发展状况,作为科研人员职称评定、导师聘任、年终绩效的依据。科研院所和有研究能力的政府部门工作人员也可进入该系统,有利于打通合作的路径,以解决“旋转门”问题。数据库要加大师德师风和学术作风的考核,在数据录入的真实性上严格把关,执行科研黑名单诚信制度。


  2、注重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是鼓励教师立足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积极服务社会,将社科普及效果、横向项目效果、决策咨询效果纳入考评范围。二是突出代表性成果,将注重成果数量向注重成果质量转化。三是重视冷门绝学的学科建设,组成校内外联合专家评审组,定期检查科研工作情况,不将论文、项目作为硬性考核指标,鼓励“十年磨一剑”式的潜心研究。四是做好国家前瞻性项目的预研,设立具有服务国家战略的培育项目。


  3、将科研项目作为科研增长的抓手


  科研项目是产生其他科研成果的源泉,高校应将论文成果的后期资助向科研项目转移,强化科研项目在分类评价中的赋值,在全力争取国家级、省部级项目的同时,也要关注地方(厅局级及以下)政府项目,鼓励科研工作者俯身做学问,将学术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4、教研分离,分类评价


  高校即是教书育人的象牙塔,又天然带有解决现实问题的智库属性,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应摒弃“撒胡椒面”式的科研方式,一方面鼓励部分基础性学科教师潜心教书育人,不下达硬性科研指标,将教学实绩、教学改革创新作为评价标准。一方面整合具有科研能力的教师,成立专门的研究实体机构,对准国家战略需求,潜心科研,减少其教学任务的赋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