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及形象塑造研究

  • 投稿铁柱
  • 更新时间2015-09-14
  • 阅读量862次
  • 评分4
  • 41
  • 0

王震 朱永帅

摘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校共青团的一项重要工作,媒体平台是共青团开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阵地。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移动手机、微信、微博等媒介为代表的新媒体技术发展迅猛,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阵地建设产生了深刻影响,提出了巨大挑战。在新媒体时代,正确分析新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并努力创新利用新媒体技术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对策,对于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形象塑造具有重要意义。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新媒体;思想政治工作;形象塑造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提出:“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要全面加强校园网的建设,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要利用校园网为大学生学习、生活提供服务,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不断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和空间。要建设好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主题教育网站和网页,积极开展生动活泼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形成网上网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①这充分凸显出,牢牢把握新媒体平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紧迫性和现实意义。

新媒体,是较于传统媒体而言的,它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概念。关于新媒体,学术界虽没有明确定义,但已达成基本共识:即通过数字化交互性的固定或移动的多媒体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服务的传播形态。②近年来,校园网络覆盖率高速发展,新媒体技术因其信息快捷、使用方便等原因已被高校师生普遍认可。

一、新媒体较传统媒体的传播特点

1. 传播方式的双向性和传播主体的多元化

传统媒体在传播方式上呈现出单向性,即传播者主动传播信息,受众被动接受信息。新媒体的出现打破了这一单向传播模式,在赋予受众自由选择信息的同时,还使受众在接收信息后又可对信息进行反馈或再加工,实现了上下之间的互动式传播,使得受众在接收信息的同时又成为传播信息的一员。

2.接收方式的灵活性和表达方式的个性化

在电视、收音机为代表的传统媒体时代,受场地、时空等限制,用户只能局限于在电视机、收音机前观看节目。新媒体的出现,改变了这一局限,它依靠传递速度和方式的灵活性,实现了受众接收方式由静态向动态的转变,例如用户使用便携式手机,就可以随时随地了解各种最新资讯信息。

新媒体技术得天独厚的及时性、互动性、方便性以及平台的开放性使用户可以自由、充分地表达自我,发挥个性,实现服务个性化。诸如BBS 网络论坛、微博、微信等各类新媒体工具都已成为青年大学生用户表达个人情感、观点的重要载体。

3.传播媒介的融合性

文字、声音、图像、视频等多种功能在新媒体技术中实现了有机结合。现在,一部智能手机,不仅具有短信、通话等基本功能,还集电视、互联网、广播、看报等信息功能于一体,功能更加强大。

二、新媒体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利弊分析

新媒体技术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巨大便利,但是作为一把双刃剑,它也给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提出了严峻挑战,体现在:

1.依托自由的互动形式和丰富的信息资源,新媒体极大提升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促进了师生间的交流,增强了教育工作实效

新媒体的开放性、交互性和虚拟性等特点,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具及时性和广泛性;其信息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的特点有助于大学生全面更快地获取信息和沟通交流,大大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实效性。一些教育工作者,利用校园广播和微信、微博等线上话题讨论等形式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与大学生互动交流,极大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网络平台的互动性和自由环境,极大的调动大学生的主体意识, 给了大学生参与选择的空间,使大学生可以相互共享各个方面的信息,为专业学习、休闲娱乐提供了更多方便,也为不同思想文化的交流提供了空间和平台。自由、互动的交流平台,让教师和大学生成为平等天秤上的的对话双方,对话的亲和力更有助于教育者准确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有针对性的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从而大大增强了教育工作实效。

2.平台的开放性、虚拟性和信息的多元化,冲击着大学生的道德和诚信意识,增加了教育工作难度

目前,对于新媒体信息传播渠道的监控,我国还存在较大的技术空白。一些境外敌对势力和不法分子利用新媒体开放性、虚拟性的特点向大学生传播色情、暴力、虚假等有害信息,专门侵蚀、腐化青年学生的思想道德和价值信仰,严重的冲击了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许多大学生由于自我控制能力差,容易放纵自己的言行,丧失道德准则,最终走上了违法犯罪道路。还有一些大学生沉溺于虚拟网络世界,荒废了学业,隐瞒真实身份造成责任感和道德意识下降,引发言行失范、信任危机等问题,③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极大的难度,提出了严峻的课题。

三、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策研究和高校形象塑造

新媒体技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深刻影响,警示我们必须不断拓宽工作思路,充分认识和把握新媒体的特点,占领新媒体宣传高地,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优势做到服务青年、凝聚青年,塑造高校良好形象。

1.正确认识新媒体,主动运用新媒体,推动高校思政政治工作开展

科技的不断发展催生了新媒体传播途径和方式的飞速转变,新媒体当前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社会交往、生活娱乐的工具和途径,也成为大学生交流联系、讨论热点的重要途径和载体,与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各方面息息相关。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与时俱进,正确认识新媒体,充分认识校园网络、手机平台等新媒体对高校青年学生的重大影响。特别是要切实加强校属新媒体阵地建设,努力打造政治坚定、旗帜鲜明、引导性强、覆盖面广的校属传媒系统,增强新媒体在思政工作中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使之成为高校有效组织、引导、服务大学生、维护大学生合法权益的新平台。

2.加强融合,互为补充,充分发挥新旧媒体的彼此优势

首先,教育工作者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必须跟得上潮流,主动占领手机、网络、微博、微信等尚未成熟的校园新媒体领地,尽可能地通过新媒体与大学生加强互动,及时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认真做好相应的引导工作。例如:在开展调研和测评时注重利用新媒体技术,在了解和掌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心理状况、精神需求时充分利用手机短信、飞信、QQ群等传播方式的广泛性和及时性。

同时,高校教育工作者还要认识到,新媒体与传统校园媒体不是相互对立的,新媒体不是传统媒体的替代者,二者各具优势和不足,互为补充和辅助。必须推动新旧媒体的融合,实现两者的优势互补,共同发挥其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积极作用。

3.加强校园新媒体网络的管理,建立校园新媒体自律体系

面对新媒体技术的普及,高校要加强与通信管理部门及网络接入服务商的合作, 各部门则应加强协调、形成合力建立校园新媒体信息的管理机制, 建设和完善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严格管理控制新媒体技术条件下信息传播的渠道,制定新媒体信息传播的行为准则, 倡导健康文明上网,规范青年学生的网络行为,营造良好网络环境。④

同时,为了确保新媒体各项平台正常安全有效的运行,高校应针对性的出台相关管理条例,对新媒体的运行管理、安全保障、信息发布、审核程序等作出严格规定。此外,高校还应进一步加强对青年学生的正面教育引导,强化学生新媒体媒介素养教育。尝试在高校中开设媒介素养教育的相关课程,开设媒介素养的专题讲座,有效地进行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提升学生辨别、使用新媒体的能力,促使大学生树立自律意识,自觉遵守媒体规范与道德,努力营造文明有序的新媒体校园自律体系。⑤

4.建立校园新媒体协作式管理机制,使高校教育工作者成为运用新媒体的行家

学校应在党委的统一部署下,依托各部门的分工协作,建立健全新媒体管理引导机制。目前一些高校已经尝试成立以主管学生工作的校党委副书记为组长,以学生处、团委、宣传部等部门为首的校园新媒体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各类新媒体的日常管理与运行,从制度建设、调查研究、方案设计、系统实施、效果检验、特色提升等环节持续深入推进。以校学生处和校团委为主体,校宣传部为监督, 选拔培养网络宣传员队伍。依托校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学生干部、毕业生党员,对新媒体资源进行整合、编辑面向学生的相关信息,同时学校应对信息员进行集中培训,帮助他们熟悉工作规程,提高对新媒体技术的掌握和应用能力。⑥

广大高校教育工作者应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潮流,善于学习并运用新媒体,努力让自己成为引导型、对话型、交流型的大学生导师和人生朋友。主动运用微信、博客、手机报、短信平台、qq群等新媒体阵地与在校大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和沟通,了解和掌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心理状况、精神需求,引导大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育过程,构筑起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

5.科学定位,完善危机公关措施,塑造高校良好形象

高校形象,是社会公众对高等院校的整体感知和评价。⑦高校形象不是一个单一层面的概念,高校的目标理念、文化历史、建筑景观、师生面貌、科研实力、教学质量等都是高校形象的组成部分。⑧面对新媒体这个信息敞篷车,高校以什么样的姿态呈现给社会,以什么样的形象展示给公众,通过科学定位不断强化学校的印记是高校形象塑造中的首要课题。高校在进行自身形象定位时,特别要注意突出个性、彰显特色。

面对舆论媒介生态环境的深刻变革,一方面,高校要有形象危机的预警机制,强化对各种信息的实时监控、分析、加工、预测等,通过对形象危机发生的类型、程度、可能带来的后果进行评估,防患于未然。特别是密切关注不良舆情并及时作出响应,不给任何有害信息预留传播、发酵的空间。另一方面,要有危机事件的新闻应急处置措施,通过及时准确地发布信息,让大众和媒体了解事情真实的原因、过程和结果,澄清视听,化“危”为“机”,最大程度淡化危机事件带来的负面影响,从而赢得主动权。⑨

新媒体时代在掀起科学技术重大变革的同时,已经影响到世界范围内的每一个角落,可以预见,这种深刻影响必将继续深入和扩散。高等院校和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意识到新媒体时代带来的重大变革,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过程中主动适应、学习新媒体,自觉把握新媒体发展规律,提高自身媒体素养,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青年学生的吸引力、覆盖率和实效性。

引文注释

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http://graduate.cqnu.edu.cn/students/ShowArticle.asp?Arti ?cleID=381&id=mn.

②张永汀.校园新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与对策[J].学术问题研究(综合版),2012(1).

③田穗.新媒体背景下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路[J].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4(3).

④田穗.新媒体背景下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路[J].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4(3).

⑤田穗.新媒体背景下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路[J].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4(3).

⑥张永汀.校园新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与对策[J].学术问题研究(综合版),2012(1).

⑦李斐.大众传媒对高校形象的塑造、影响及应对策略[D].西安: 陕西师范大学,2007.

⑧李忆华闫彦斌.高校形象建设探析[J].现代大学教育,2002(2):89-92.

⑨孙波曹玉洁杨延生.新媒体与高校形象塑造的创新[J].工作研究.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2]易扬.论数字化时代新媒体文化的建构――以互联网和手机媒体为例[D].西安:湘潭大学,2009.

[3]王云昀.新媒体时代高校形象传播的新思路[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

[4]徐晶杨鹤.新媒体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及其对策[J].环境构建,2013(21).

[5]田穗.新媒体背景下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路[J].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4(3).

[6]韩笑胡秋宏.网络条件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与对策[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3).

[7]赵殷.网络时代大学校园媒体的特征及运行策略[J].新闻界,2010(2):109-110.

[8]娄雷.高校校园媒体的资源融合与开发[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8(3):50-51.

[9]孙波曹玉洁杨延生.新媒体与高校形象塑造的创新[J].工作研究.

[10]张永汀.校园新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与对策[J].学术问题研究(综合版)2012(1).

[11]马超俊吴琪琼.试论网络媒体下的高校形象塑造与传播[J].网络财富,2009.

[12]娄雷.高校校园媒体的资源融合与开发[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8(3):50-51.

[13]刘春荣.试析新媒体的融合及其教育影响[J].宜春学院学报,2010(2):186-187.

[14]张爱华王振刚.高校德育工作如何应对新媒体环境及技术的挑战[N]. 天津日报,2010-01-11(09).

[15]李斐.大众传媒对高校形象的塑造、影响及应对策略[D].西安: 陕西师范大学,2007.

[16]李忆华闫彦斌.高校形象建设探析[J].现代大学教育,2002(2):89-92.

(作者单位:王震,山东科技大学;朱永帅,山东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