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星跳跃》和《星跳水立方》奇观景象

  • 投稿游子
  • 更新时间2015-09-17
  • 阅读量968次
  • 评分4
  • 45
  • 0

宫京成 张洁龙

【摘 要】在大众传媒时代,媒介娱乐功能被无限放大,电视“真人秀”节目尽其手段赢得商业利益和受众青睐。本文选择了2013年同时段播出的两档跳水秀节目,着重分析了两档跳水秀节目关于运作手段、内容的奇观现象,以及在消费社会的背景下这种奇观现象对人审美意识的影响。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电视节目 奇观 消费社会

2013年4月6日和4月7日,《中国星跳跃》和《星跳水立方》两档造势已久的明星跳水秀节目在浙江卫视和江苏卫视相继播出。两档节目一经播出,便在同时段获得了不俗的收视率。在大众传媒高速发展的今天,电视节目尤其是“真人秀”节目日益泛滥和同质化,两档节目为何能创造出如此奇观?这种奇观是如何实现的,这种奇观背后又显现出怎样的文化观?本文以媒介文化中的奇观理论作为视角,分析阐述两档同类型节目是如何取得商业上成功的,以及这种成功背后所带来的反思。

一、居伊·德波和道格拉斯·凯尔纳的奇观理论

“奇观”一词源于20世纪60年代法国国际境遇主义运动的代表人之一居伊·德波的《奇观社会》一书,德波在《奇观社会》中虽然没有给奇观做出明确的定义,但是在他看来,奇观带有去政治化和推广政策的功能,奇观景象使社会主体的意识分裂,使人的精神世界受到麻痹和催眠,丧失主体能动性,作为主体的人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之中,从而形成了一种“屈从式消费”的观念。但在这本书中,鲜有具体的奇观现象,缺乏个案分析,对于奇观的概念更是宽泛化和抽象化,因此,道格拉斯·凯尔纳试图从具体的奇观现象提出新的奇观理论。

凯尔纳在《媒体奇观———当代美国社会文化透视》一书中,将消费文化奇观中麦当劳现象、体育文化奇观的乔丹现象、电视文化奇观中的真人秀现象等具体的奇观现象与德波的理论框架相结合,对这些奇观所产生的影响形成了“诊断式批评”的文化研究。正如他在此书中所讲,“将文化研究视为诊断式批评将有助于我们选出那些‘时代的符号’——即能够代表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化现象,这样我们就可以通过媒体文化奇观更深入地理解当代社会和文化以及其中存在的特征、冲突和新生事物”,凯尔纳在本书中明确了自己对媒体文化奇观的态度,运用批判理论对这些奇观在意识形态层面上的意义进行质疑。

娱乐圈总是制造奇观的主要阵地,总能以各种形式的奇观吸引受众。《中国星跳跃》和《星跳水立方》两档同时段播出的同类型节目也体现出一些相同的奇观现象——运作手段、明星效应、身体奇观等,本文将借助德波和凯尔纳的奇观理论对两档节目的奇观现象进行分析和评判。

二、节目运作手段“推出”奇观

2005年《超级女声》的热播将“平民选秀”“真人秀”节目推向高潮,时至今日,《中国达人秀》《中国好声音》等创造出了一个个社会奇观。电视节目多元化使得同类型或不同类型的节目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怎样在众多电视节目中独占鳌头是节目制作方伤脑筋的问题。“在现代生产条件无处不在的社会,生活本身展现为景观的庞大堆积。直接存在的一切都转化为一个表象”①,如何将这个“表象”呈现给受众,两档跳水秀节目又是如何在社会中的堆积庞大的景观中选择某一个或某一些景观赢得受众的青睐?

1、以“身体消费”为卖点进行宣传推广

两档明星跳水秀节目自开播之日就已经做足了宣传,各大新闻媒体也不忘从这两档节目中赚取关注度。《中国星跳跃》预告视频:《明星一秒脱光秀身材》《中国星跳跃半决赛 男女明星齐秀身材》《〈中国星跳跃〉前晚收官 解密女性泳装密码》《1块和12块腹肌谁笑到最后》《星跳水立方泳衣引热议 有吐槽有福利》《星跳水立方总决赛吴建豪泳裤亮相 大秀性感腹肌》……类似新闻标题从两档节目开播之前至收官之后就未曾停止过,持久的宣传力度在电视、网络、报纸媒体之中随处可见,受众也因此而对这两档节目留有持久的印象。

从上述新闻标题中分析可见,两档节目都抓住了明星的身体大做文章。明星出场环节,身材展示自然是吸引观众的重头戏。《中国星跳跃》“前卫刺激”,每位明星都有15秒左右的“出场秀”,女明星出场总会搭档一位穿泳装的型男,男明星出场也必然搭档一位靓女。型男靓女除了养眼之外,另外的功能就是给出场的明星们当“衣架”。明星们出场时都穿着长而厚的浴袍,等到亮相时,脱去浴袍,扔向搭档,展现浴袍里隐藏的身材,观众在明星脱掉浴袍时的尖叫声成为节目的高潮。

以身体消费为角度的运作方式为节目的收视率营造了氛围,再加上宣传力度的持久性,为两档跳水节目在同时段的排名遥遥领先做了保障。

2、“专业化”与“娱乐化”的巧妙结合

《中国星跳跃》与《星跳水立方》同作为娱乐节目,却都打着“专业”的口号。前档节目邀请跳水名将田亮为明星领队,聘请国家跳水总领队周继红担当总顾问,并得到“中国国家跳水队卫视中国独家合作授权”,用训练世界冠军的“标配”对参赛选手进行赛前的封闭式培训,跳台标准和打分标准都严格按照奥运会标准严格执行。

娱乐节目如果彻底专业化就难以体现其娱乐性。此节目在收视率上取得成功原因之一就是在专业口号之下强化了娱乐性质。以节目的3位评审为例:国家跳水总领队周继红、体操冠军李小鹏和影视明星张铁林。按照节目运作方的逻辑可以给一个等式:评判专业性总和=跳水总领队的评判+体操冠军的评判+影视明星的评判。项目不一样,专业标准不可能完全一样,体操运动的专业性和跳水运动的专业性存在明显的差异,其评判标准也大相径庭,所呈现的结果必定也是非专业的;影视明星更谈不上体育项目的专业性,尤其是跳水,以此档节目的第一期为例,作为评委的影视明星给“勇气分”“人情分”,因牛群年龄大仍勇敢挑战10米台而给“鼓励分”。很明显,在这个等式中,至少有两项已经脱离了跳水专业性,而带有大众娱乐性质,那么评判结果也必定是专业性和娱乐性的中和。

优酷评论的受众针对首期节目的“专业性”展开了讨论。“对着电脑就困”的网友说:“张铁林给分都不专业,什么看师傅的面子,跳的好不好还要看面子吗?“微晨奖”说:“李小鹏太偏心了吧,阿Sa有上升空间是9分,高虎有上升空间是8.5分,可很明显高虎跳的好太多。这分数很难评,有老有小有男有女有恐高,是根据技术还是高度评还是感动指数还是受伤指数?节目组要好好考虑清楚啊,不然就是一个被冠上各种不公平标签的节目了,而且会逼着那些技术好的男士非得选10米的,好像不选10米就没能力没勇气似的”。“对着电脑就困”的网友回复:“李小鹏就是不适合做评委,阿Sa跳的算是跳水吗”?

从网友留言、对话来看,受众对节目的专业性提出了很大的质疑,部分受众否认了节目的专业性。但正是这些争议的存在和“不同意见的交锋”,使得这两档节目获得了很高的收视率。换个角度讲,节目组在专业性的运作上已成功的吸引了受众的眼球,受众在观看之后能够讨论节目的专业性也已为收视率做了贡献,这种将娱乐节目与体育节目融合,娱乐性与专业性杂糅的节目形式,从收视率上来讲无疑是成功的。

三、节目内容“创造”奇观

媒体不单被用来推销服装、电器等商品,而且还被用来传播某种文化观和价值观,当观念也被商品化,那么它必定会变成奇观社会中的奇观。

《中国星跳跃》和《星跳水立方》两档节目每期时长大约保持在84分钟和95分钟左右,环节都可大致划分为开场秀、明星亮相环节、明星跳水前花絮、明星跳水、评委点评、主持人对赞助商和广告商的宣传6大环节。以两档节目首期为例,真正跳水比赛时间(包含评委点评、打分)总时长不足节目的四分之一。体育运动本身旨在促进多数人主动的、创造性的参与和投入,它以身体健美、崇尚肉体和精神和谐为诉求点,展现的是运动员对身体协调能力的控制,是对身体美感的最高追求,“体现出人类躯体的潜能可能形塑的生物质地的审美意象,从而传达生命领域带有普遍意义的精神内涵”。②两档明星跳水节目将体育节目奇观化,要求观众被动地接受和消费媒体提供的形象。节目组费尽心思为每位明星做了训练跳水时的花絮,明星们都也像节目组安排的那样,经历了艰难“励志”道路,个个伤痕累累,心力憔悴,甚至大部分女明星泪洒训练场。

两档节目的最大奇观莫过于身体奇观。身体是彰显人的存在价值,实现人欲望的直接场所。鲍德里亚曾经说过:“身体是最美的消费品”。当然,身体成为消费品,成为一种奇观是商业社会下对身体的一种规训和重新编码。按照鲍德里亚的说法,“身体之所以被重新占有,依据的并不是主体的自主目标,而是一种娱乐及享乐主义效益的标准化原则,一种直接与一个生产及指导性消费的社会编码规则及标准相联系的工具约束”。③

两档节目开播以来,明星的身体成为诱饵:《〈中国星跳跃〉美女型男写真大放送 周韦彤秀身材VS黄征秀肌肉》《〈星跳水立方〉吴建豪性感亮相 泳裤被批太保守》,这样的诱饵极大的满足了受众的窥视欲望,网友们对待明星的身体的态度甚至比对待比赛的结果的态度更加注重。

尼采主张对个人身体的解放、弗洛尹德的性理论、拉康的欲望理论以及梅洛·庞蒂的身体现象学使得身体这个话题从边缘走向了中心,人对身体的窥视欲望已不再是像柏拉图所说的那样肮脏,也不是恶的象征,而是人本能的体现,对身体的窥视欲望亦属于人的本能,使得身体话题从低调走向宣扬。但在消费主义的语境中,身体被重新规训和编码,被负载着功用性的目的,成为一种商品呈现在消费者面前时,消费者不能通过关注身体的外在形象来建构自我认同、群体认同和社会认同,因而也就不能在现实生活中实现认同。身体的奇观化,正是由于消费文化的推波助澜达到顶峰,消费者已经形成了对奇观逻辑的遵从模式。“所谓奇观逻辑,就是不断生产、复制具有视觉冲击力、戏剧性、吸引力或轰动效应的奇观形象,并通过制造奇观形象引导娱乐和消费行为,组织建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逻辑”④当消费者适应了这种奇观逻辑,顺从了这种消费主义形式,也就意味着消费者的思想也被规训和操控,失去一定的主体性。

四、节目效果“反思”奇观

两档跳水节目从商业利益的角度来讲确有成功之处,只是这把“双刃剑”的另一面所要带给我们的反思更应该值得探讨。在消费时代中,商品已经成为了一种符号,功用性目的越来越少,商品在消费社会的逻辑中成为身份、地位的象征,更是满足欲望的场所。也的确如此,观众购票入场,已经是消费者,明星展示环节也是节目的一部分,消费者此时可以“正大光明”的消费明星的身体,甚至还可以和偶像有身体上的接触,以此来满足自己的“欲望”。

当明星的身体被当做商品消费时,消费的内涵也发生了改变。过去的商品消费重点是对实际物品的实际使用价值的消费,而此时的商品消费在消费社会中,消费的重点不再是实际效用,是对于商品所呈现出来的整体意义的消费。当跳水明星的身体成为商品,消费者消费的是对明星身体的欲望。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休闲娱乐的消费方面有了更高的追求,产生了更多的审美需求,审美趣味的培养也逐渐成为消费者日常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培养审美趣味,实际上也是培养发现美的能力,激发审美意识,让受众真正享乐于大众传媒时代之中。但事实却并非如此,当代大众传媒所传播的消费文化意识形态,展示给受众的奇观化现象有太多相似性,这种相似性奇观呈单向模式传递给受众,受众的判断美的方式也逐渐相似,审美趣味的差异性也随之缩小。差异的存在才能体现美的存在,趣味差异性也是受众保持对美的一种多角度、多方面的鉴赏,更是作为主体的人的一种主观性的表达。当受众混淆在“需要”和“欲望”两个概念之中,其主体已经随着“欲望”战胜“需要”而丧失。“需要”是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的,既包括物质层面的需要,也包括精神层面的需要,是人类社会之所以为人类社会的基础。“‘欲望’却是一种虚假需要,它完全建立在一种享乐主义的奢侈观基础之上,和人类的生存之间不存在必然的逻辑联系,相反还会进一步加速人的异化,使人不再是物的主人,反而被物所左右,成了物的奴隶”⑤。

消费文化意识形态通过身体的美的表现形态来传播本是一件无可厚非事情,创造身体美学、倡导身体时尚,培养一种新的审美趣味,让身体用美学符号去装点,使受众的审美意识形态被美化和艺术化。当传媒为娱乐节目贴上太多的标签而展现的却并非如此的内容时,不但带来审美价值的贬值,审美活动也己逐渐丧失其审美解放的功能,而变成控制人的感性存在的一种方式。

【本文是宫京成主持的2011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大众传媒回应与引领当代社会思潮问题研究》(批准号11JYC860012)的阶段性成果】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①居伊·德波 著,王昭凤 译:《景观社会》[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3

②黄宝福,《身体世界是艺术奥妙的谜底——论体育电影的身体美学》[J].《当代电影》,2008(3)

③让·鲍德里亚 著,刘成富、全志钢 译:《消费社会》[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143

④蒋原伦 主编:《媒介文化十二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90

⑤范玉吉,《消费时代的审美趣味》[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6(2)

(作者:宫京成,宁夏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张洁龙,宁夏大学人文学院2012级硕士研究生)

责编: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