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设计中的原型与测试

  • 投稿Erki
  • 更新时间2015-10-07
  • 阅读量630次
  • 评分4
  • 52
  • 0

撰文/ 邹韬

邹韬, 资深工业设计师,在工业设计领域有多年工作经验,是首批通过国家资格认证的工业设计师。曾先后供职于长虹集团、东亚电子和香港Altplus设计机构。目前为深圳市知行创新工业设计公司创始人,设计总监。曾连续3 年获得国际消费电子最高荣誉——CES 国际消费电子创新设计与工程奖,并获包括红点奖等诸多国内外奖项,商业设计成功设计案例多项。

在时下流行的设计思维(DESIGN THINKING)中,通常我们说会定义几个主要的流程:用户的同理心→定义问题→创意→原型→测试。上次笔者曾阐述过同理心(编者注:见本刊2015 年第七期P30 ~ 31 页文章《同理心在设计中的重要性》),这次笔者就尝试从工业设计的角度,来说说设计原型与测试。

在经过同理心(Empathize)的移情思考后,我们会以此为基础来定义问题(Define),然后进行头脑风暴,提出设想和假说(Ideate),然后为了验证假说,就会用最短的时间和花销来做出解决方案(Prototype),然后不断地进行测试(Test),再根据测试结果,循环进行之前的步骤,直到找到正确的解决方案,这就是目前流行的设计思维的全过程。

Design Thinking 提倡的Prototype 除了做产品原型之外,强调的是要在这个做原型的过程当中发现问题,找到新的可能出现的问题或瓶颈。在此过程中,原型和测试在传统的研发流程中常常被简单看待,给企业和研发团队造成许多本可避免的损失。

这里说的原型和测试,其实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在传统的制造业研发流程里,模型通常被称为“手板”,而手板又分为外观手板和结构手板之分。

外观手板是指为了验证外观设计而制作的模型;结构手板则通常是在结构电子和软件都研发好了以后,为了验证某个问题,或是结构和合理性,或是软硬件的稳定性而做的带有功能的模型,接近于量产的产品。

测试则是包含了机构,电子软件的一系列工程测试。测试的结果最终体现了产品本身的合理性。大多数企业都是按照此流程一步步将产品研发完成然后推向市场。这是笔者所定义的“狭义的原型和测试”。

为何提出这种狭义和广义呢?

在传统的研发流程里,我们通常缺少了用户的调查(Empathize)和定义问题(Define),直接进入了解决问题的阶段。而原型和测试,只是为了证明解决问题的可行性。但是稍加深入思考就会发现:如果最初我们确定的方向就错了,那就算解决问题再完美,也只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遗憾的是,这种问题在我国现在的制造业企业中比比皆是,有时令人扼腕。

多年前,笔者曾看到这样一个故事:工程队的项目经理将工人分组,把打井的操作流程设计得井井有条,大家热火朝天地干了一整年,终于把一口完美的井打好,但是客户大发雷霆,原因是项目经理把图样看反了,客户本来需要的明明是一个烟囱!

因此,笔者所提倡的“广义的原型和测试”,其实是贯穿整个产品生命周期的,可以测试产品定义是否准确,解决方案是否完善,对用户的问题是否切实得到解决,是否能打动客户和间接客户(包括投资人,终端客户等)的产品研发流程。而且原型的定义也远远超出“手板”的概念:任何可视化的对象都可以称之为原型。例如,可以包括产品最初的构思草图、纸板模型、手绘、效果图、3D 打印产品……手板都可以是原型,而且都可以直接用于测试。

比如在产品的草图阶段,我们就可以找到潜在的用户,将草图或者快速的纸板模型给他们进行场景模拟,快速得到他们的意见,并迅速进行下一次的创意和原型制作。

这样不断地与客户互动的过程中,我们已经避开了许多雷区,找到用户真实的需求和接受度。这样在产品真正推出时,其实已经进行了许多次的迭代,因此真正避免了“盲人摸象”的传统研发流程,更加有助于在小成本的投入下做正确的事情。

而且这种方式也最大程度上避免了传统的制造业流程中“十年磨一剑”式的长期研发模式——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和时间所开发出的产品,真正推出市场才第一次与用户互动,除非产品经理是天才中的天才,否则任何产品的市场成功都是碰运气的结果。

在目前创客运动如火如荼的背景下,“广义的原型与测试”更加值得在创客中推广:避免充满个人色彩的产品在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推向市场后,发现市场和用户不买账。而制造业传统的研发流程在产业升级过程中,也需要重新审视,用最小的投入做正确的事情。

编者按:越来越快的市场淘汰率使得产品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因此就要求企业的产品研发周期越短越好——越短,或许就意味着能够领先一步占领市场。

但是,无数的案例都警示我们:急促的产品研发节奏必须以保证品质为前提——这里所说的品质,除了技术层面的质量外,最根本的,是对市场和用户需求的正确响应。否则,一旦产品得不到用户的认可,其被市场淘汰的惨烈程度也远远超出想象:诺基亚、索尼、HTC……无论其直接导火索如何,最核心的问题永远是产品定位与市场需求的差异。

“快鱼吃慢鱼”强调的是效率,但是现在的市场,向制造业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快,还必须准。乱枪打鸟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本文作者所提出的“广义的原型和测试”,事实上就是在解决产品研发阶段如何“准确”满足市场需求的问题:企业必须在产品研发的各个阶段,通过无限靠近真实的市场需求,不断优化和调整产品,才能保证最终产品能够获得预期的市场反馈。( 丁海骜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