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采杂交棉等行距高产机理初探

  • 投稿阿杰
  • 更新时间2015-09-11
  • 阅读量264次
  • 评分4
  • 78
  • 0

蔡晓莉,曾庆涛,刘铨义,冯 杨,周 晶,王国平

(兵团第七师农业科学研究所,新疆 奎屯 988200)

摘要:本文以鲁棉研24号和J993为试验材料,鲁棉研24号采用机采等行距模式种植,J993采用机采常规模式种植,比较2种模式下的棉花干物质积累与分配、蕾铃脱落、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机采后的籽棉和皮棉品质,结果表明,杂交棉等行距机采种植模式,能充分发挥杂交棉个体的生长优势,植株前期发育优势明显,增产潜力大;杂交棉等行距机采模式不仅单株干物质积累量多,积累速度快,还具有较高的群体生产能力和很强的转运能力,且向生殖器官转运速度快、时间长;杂交棉等行距机采种植模式较常规机采模式可增加结铃数和单铃重,平均增产籽棉13.1%;可提高脱叶率和采净率,降低籽棉含杂率,可作为一项新技术推广应用。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杂交棉;机采;等行距;高产;高效

杂交棉和常规棉相比,杂种一代可较常规品种增产10% ~ 30%,具有长势好、抗逆性强和纤维品质优等特点。近年来,杂交棉在新疆兵团各师引种试验示范获得成功,种植面积得以逐年扩大,杂交棉的推广与应用是今后兵团棉花生产的发展方向[1,2]。杂交棉采用常规棉种植模式,由于密度过大致使杂交棉杂种优势不能充分发挥,而且后期棉田郁蔽,造成杂交棉贪青晚熟,霜后花增多,影响棉花的产量和品质。新疆兵团第七师从理论和栽培模式上创新杂交棉植棉模式,研究出“杂交棉机采等行距种植及其综合配套技术”并逐步试验示范,该项技术不仅能充分发挥杂交棉单株性状优势,提高光热资源利用率,还能节约人工和机力成本,提高机采棉品质,增加植棉效益。经过2007—2013年7年的研究和示范,“机采杂交棉等行距种植高产高效技术”逐步成为一项成熟的优质高效的杂交棉生产技术,在兵团第七师7年累计推广应用面积9.93万hm2,单产从350 kg/667 m2增至459 kg/667 m2,为今后全兵团杂交棉的大面积推广提供技术支持。

本研究通过比较杂交棉机采等行距种植模式和常规机采种植模式棉花的生长发育、光合产物积累及分配、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阐明杂交棉机采等行距种植模式增产机理,比较2种模式机采后大田籽棉和皮棉品质,为新疆棉区推广杂交棉机采等行距种植模式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供试棉花品种为内地引进杂交棉品种鲁棉研24号,常规棉品种为J993。

1.2 试验方法

试验于2011—2012年在新疆兵团第七师一二五团进行,土壤肥力中等,试验采用2种种植模式,即等行距模式和常规模式,均采用超宽膜。常规种植模式,采用1膜3管6行机采模式,种植密度15 600株/667 m2;等行距模式采用1膜3管3行机采模式,种植密度为9 200株/667 m2。小区面积20 m2,3次重复。

试验于2011年4月15日播种,2012年于4月18日播种,等行距模式全生育期化控3次,常规模式化控5次,其他栽培措施和大田相同。

1.3 试验数据的采集与处理

1.3.1 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测定

于棉花苗期、现蕾期、初花期、盛铃期和始絮期分别取样。每小区随机选5株代表性棉株,取地上部分(子叶节以上),将茎(枝)、叶、果(蕾花铃)分器官烘干称重。

1.3.2 产量及产量性状调查

吐絮前,统计中间2行的有效铃数、果枝数和果节数;吐絮后按小区收获籽棉,按小区轧花,计算皮棉产量。

2 结果与分析

2.1 生长速率动态变化

2.1.1 单株生长速率动态变化

等行距模式不仅单株干物质积累量多、积累速度快,而且能将更多的光合产物向生殖器官输送,且比常规模式速度快、时间长,单株个体优势明显。等行距模式与常规模式比较,在出苗后35 d时,单株总干物质积累速率相当,但生殖器官的积累速率快220%。在出苗后65 d,等行距模式较常规模式单株总干物质积累速率高51%,生殖器官的积累速度高60%。在出苗后90 d,等行距模式较常规模式单株总干物质积累速率高106%,生殖器官的积累速度高140%,单株营养器官积累率高85%。出苗后120 d,等行距模式较常规模式单株总干物质积累速率高90%,生殖器官的积累速度高98%,营养器官积累率高136%(图1)。

2.1.2 群体生长速率动态变化

等行距模式与常规模式相比(见表1),在全生育期内,除在出苗后90 d,等行距模式比常规模式地上群体生长率高之外,其余生育时间地上群体生长率均低于常规模式,但等行距模式生育前期的生殖器官生长率高于后者,生长中期和后期的生殖器官生长率和后者相当。虽然等行距模式比常规模式群体生物学产量低,但吐絮前2种模式生殖器官产量相当,种植模式与群体生殖器官积累互作效应不显著。说明等行距模式群体的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协调性好,干物质生产和转运能力强,能维持高的群体经济学生产力,为获得高产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2.2 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分析

杂交棉采用机采等行距模式增产明显(见表2),等行距模式较常规模式籽棉2年平均单产提高51.3 kg/667 m2,增产13.1%。2种模式产量性状差异也较大,等行距模式较常规模式单株成铃增加4.4个,铃重增重0.54 g,单株成铃率提高5.4%。说明等行距栽培模式棉田棉花的个体优势明显,光合同化产物利用率高,单株结铃多,成铃率高,这也是等行距栽培模式密度低,但能增产的重要保障。

2.3 皮棉品质情况

采用杂交棉等行距种植模式,杂交棉个体生长空间大,棉絮多而叶片量少,喷施脱叶剂后,脱叶效果比常规模式好。大田抽样调查,机采等行距模式较常规模式叶片脱落率和采净率分别提高5.7%和5.4%(见表3),籽棉含杂率降低4.6%。机采等行距模式采收的籽棉粘附在棉絮上的叶片少,杂质含量少,清花的程度相应减少,对棉花纤维的损伤程度小,品质比常规机采棉可提高近1级。

3 小结与讨论

3.1 小结

杂交棉等行距机采种植模式,能充分发挥杂交棉个体的生长优势,前期发育优势明显,产量潜力大。等行距机采模式不仅单株干物质积累量多、积累速度快,还具有较高的群体生产能力和很强的转运能力,可将更多的光合产物向生殖器官输送,为单位面积增加铃数打下了物质基础。

杂交棉等行距机采种植模式增加了单株结铃数和单铃重,能明显提高机采籽棉和皮棉产量。

3.2 讨论

从2007年兵团第七师开始试验示范“杂交棉机采等行距种植及其综合配套技术”,该项技术的推广应用增产增效显著,得到了广大职工的认可和接受。作为一项新的栽培技术解决了杂交棉在北方早熟棉区推广中存在的问题:(1)降低了杂交棉种子用量,缓解了杂交棉种植成本较高的问题;(2)有利于棉花产量形成期充分利用丰富的光照资源,解决杂交棉生育期间积温不足而造成棉花不能完全吐絮的问题;(3)种植密度降低,能充分发挥杂交棉个体的生长优势;(4)棉株间空间大,有利于棉花采收前脱叶,解决机采棉采净率低、品级下降等问题。

综上所述,杂交棉机采等行距模式及其综合配套技术作为一项新的技术已日趋成熟,经理论阐述和实践检验,增产量、提品质、增效益效果明显,易于管理,适合机械化生产,在新疆兵团和机械化程度高的地区应用前景广泛,可作为一项新技术推广应用。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邓福军,孔宪辉,林海,等.新疆兵团杂交棉发展思路[J].中国棉花,2008,35(12):33-34.

[2]韩焕勇,邓福军,李保成,等.北疆棉区杂交棉高产高效综合配套栽培技术[J].中国棉花,2010,37(11):3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