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弥陀经》鸠摩罗什译本与玄奘译本之比较

  • 投稿沈星
  • 更新时间2015-09-23
  • 阅读量354次
  • 评分4
  • 33
  • 0

赵 卿

(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外国语学院,四川 德阳 618307)

【摘 要】《阿弥陀经》是中国佛教史上的一部重要经典,这部经和《佛说无量寿经》,《佛说观无量寿经》一起被称为中国佛教净土宗的三经,这部经也是中国佛教丛林晚课的内容之一。全经主要是介绍西方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介绍西方极乐世界环境的种种优雅之处,以便令读者生起向往。这部经在中国历史上有两个译本,一个是鸠摩罗什的《佛说阿弥陀经》,一部是玄奘的《称赞净土佛摄受经》。这两部经各有特点,本文将通过一些例子对两部经进行比较。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鸠摩罗什;玄奘;阿弥陀经;翻译

鸠摩罗什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佛经翻译家,他祖籍天竺,生于中国西域的龟兹,因此他从小就擅长梵语和胡语。他七岁出家,十几岁就因为精通佛教义理而著称于世。这些都为他日后的佛经翻译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在中国佛经翻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主要是因为他翻译的佛经数量极多,而且质量很高,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当一部梵文原典有几个汉语译文时,往往是鸠摩罗什的译本流传地最广泛,最为大众所接受。他的代表作包括本文所要讨论的《阿弥陀经》,除此之外,还有《金刚经》,《维摩诘经》,《妙法莲华经》,《大智度论》等等。这些经论直到今天仍然为广大的佛教研究者和修持者所读诵和研究。因此,鸠摩罗什的译经影响是深远的。至于为什么鸠摩罗什的译本流传地那么广,主要的原因是译文具有很好的文采。这和印度以及西域的文化传统不无关系。按鸠摩罗什自己的说法,天竺的文体,非常注重文采,而且往往都能配上音乐进行吟唱,特别注重押韵和节奏感。因此,鸠摩罗什的译文中也尽量保留这种风格。

玄奘也是一位伟大的佛经翻译家。他十三岁出家,二十岁受具足戒。人们都知道玄奘西行求法的故事,并且知道玄奘在印度的那烂陀寺学习,大大提高了自己的佛学修养。但可能不是很多人知道,其实,玄奘在前往印度留学之前,就已经是一位佛学上的专家,就已经有很好的佛学基础。其实,他在国内时,也就是去印度之前就已经广学《俱舍论》,《摄大乘论》和《大涅槃经》等等。去印度以后,他又广学了中观系和唯识系的很多经典。因此,在佛学造诣上玄奘是没有问题的。玄奘同时擅长汉语和梵语。他的汉语水平在他呈给唐太宗的两篇奏章中表现得很充分,反映出玄奘是一位六朝文体的专家。他的梵语水平也非常高,主要是他在印度留学十几年,用梵语学习佛法,用梵语进行辩论,回国后又将《老子》和《大乘起信论》由汉语译成梵语,流传印度。所有这些,都为他后来的译经打下了深厚的基础。玄奘在翻译理论上应该是非常精通的,可惜的是,像鸠摩罗什一样,现今保留下来的这方面的著述不多。但今人概括玄奘的翻译风格时,认为他是比较介于直译和意译之间。比起鸠摩罗什的译文,玄奘的译文显得比较直。而比起义净的译文,他的译文则显得比较文。事实上,历史上的佛经翻译者要么汉语弱一点,要么梵语弱一点,而玄奘则对梵语和汉语都非常精通,这一点就连与他齐名的鸠摩罗什也望尘莫及。玄奘在翻译的过程中灵活地运用了补充法、省略法、变位法、分合法、译名假借法及代词还原法。他还提出了五种不翻的理论,包括秘密故不翻,多义故不翻,此土无故不翻,顺古故不翻以及生善故不翻。此外,玄奘还设立了包括十一种不同岗位的译场,为后世的佛经翻译流程提供了典范,也确保了翻译的质量。总之,玄奘的翻译作品数量大,质量高,在中国佛经翻译史上具备里程碑式的位置。

《阿弥陀经》又叫作《佛说阿弥陀经》,是中国佛教史上的一部重要的经典,也是中国佛教丛林中晚课的内容之一。按照佛教界的观点,《阿弥陀经》是释迦牟尼佛在憍萨罗国舍卫城的南方祇园精舍,向长老舍利弗等十六位大弟子,以及文殊、弥勒等大菩萨以及诸多佛弟子而说的经典。《阿弥陀经》首先详细地介绍西方极乐世界,包括依报世界和正报世界的种种殊胜,令众生对极乐世界生起信心和向往,信仰念佛净土法门。佛在经中告诉舍利弗,在我们这个娑婆世界的西方,经过十万亿佛国,有一个世界,叫做西方极乐世界。在那个世界里面,有一尊佛,名叫阿弥陀佛,现在正在讲经说法。这个世界的环境,有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七宝池、八功德水、四色莲华、七宝楼阁、黄金为地都是七宝做成。风吹罗网,常作天乐,众鸟齐鸣,皆演法音,众生听闻到这些声音,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又说:微风吹动,行树罗网,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种乐,同时俱作,闻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总之,《阿弥陀经》描绘了一个无比庄严美丽的西方乐土。西方极乐世界也成为广大佛教徒人生的最后归宿。在以下的篇幅中,作者将通过几个例子来对鸠摩罗什版本的《阿弥陀经》和玄奘版本的《阿弥陀经》进行比较。

在鸠摩罗什的译文中有一句话,叫作“舍利弗,彼土何故名为极乐?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又舍利弗,极乐国土,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皆是四宝周匝围绕,是故彼国名为极乐。”这句话在玄奘的译文里对应的句子是“又舍利子,何因何缘,彼佛世界名为极乐?舍利子,由彼界中诸有情类无有一切身心忧苦,唯有无量清净喜乐,是故名为极乐世界。又舍利子,极乐世界净佛土中,处处皆有七重行列妙宝栏楯、七重行列宝多罗树,及有七重妙宝罗网,周匝围绕,四宝庄严。金宝银宝,吠琉璃宝,颇胝迦宝,妙饰间绮。舍利子,彼佛土中有如是等众妙绮饰功德庄严,甚可爱乐,是故名为极乐世界。”比较这两个版本,我们发现,首先是玄奘的译文要长得多。可见玄奘应该是比较忠实于原文的,没有做出太多的删减。有人说,鸠摩罗什和玄奘使用的可能不是同一个梵文原文。这种说法有问题的。第一个理由是几乎所有鸠摩罗什翻译的佛经,都比玄奘翻译的短,像鸠摩罗什的《心经》比玄奘的《心经》短,鸠摩罗什的《金刚经》比玄奘的《金刚经》短,鸠摩罗什的《维摩诘经》比玄奘的《维摩诘经》经短,这里的《阿弥陀经》,鸠摩罗什的译本依然比玄奘的译本要短。如果说一次两次鸠摩罗什挑选使用的是一种比较短的梵文原本,不可能每一次他都刚巧挑选了比较短的梵文原本,只可能说是鸠摩罗什的翻译风格就是删减压缩。鸠摩罗什自己也说过他一生当中翻译的经论中只有《十诵律》没有经过删减,其它的都是经过删减了的。其次,鸠摩罗什译本中的“但受诸乐”在玄奘的译本中变成了“唯有无量清净喜乐”,虽然相差的字不多,但这里面有些大讲究。按照佛教理论,世间的欲乐是众生流转轮回的根本,是一切痛苦的根源,老子也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可见佛道两家都是反对这种五欲六尘方面的快乐的。极乐世界作为阿弥陀佛变现出来的一个佛国净土,是不应该有这种“俗乐”的。玄奘的译文就显得准确得多。“清净喜乐”说明这种“乐”是清净的,也就是说,这是一种禅定中所体会到的轻松与安定,是一种摆脱了五欲六尘束缚后的自由。关于禅定的快乐,在隋朝智者大师所撰的《修习止观坐禅法要》中说,“筹量世间乐,禅定智慧乐,得失轻重。所以者何?世间之乐,乐少苦多,虚诳不实,是失是轻;禅定智慧之乐,无漏无为,寂然闲旷,永离生死,与苦长别,是得是重。”同样在这部书中,又有具体描述禅定快乐的文字,比如“三慈心善根发相。行者因修止观故,若得欲界未到地定,于此定中,忽然发心慈念众生,或缘亲人得乐之相,即发深定,内心悦乐清净,不可为喻,中人怨人,乃至十方五道众生,亦复如是。从禅定起,其心悦乐,随所见人,颜色常和。”也就是说,当心中升起慈悲之心从而进入禅定的时候,是“内心悦乐清净,不可为喻”的。所有这些都是在说,西方极乐世界的快乐是一种清净的禅定之乐,而非世间的五欲六尘之乐,玄奘的译文“唯有无量清净喜乐”是一个更加准确的译文。

在鸠摩罗什的《阿弥陀经》中,有一句话,叫作“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舍利弗,我见是利,故说此言。若有众生闻是说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对应的部分,玄奘的译文是“又舍利子,若诸有情生彼土者,皆不退转。必不复堕诸险恶趣、边地、下贱蔑戾车(《翻译名义集》上说是边地,《华严疏钞》上说是“恶中恶”,并说“亦云奴中奴”,也就是下贱的意思。)中。常游诸佛清净国土,殊胜行愿,念念增进,决定当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下转第235页)(上接第124页)舍利子,彼佛土中,成就如是功德庄严,甚可爱乐,是故名为极乐世界。又舍利子,若诸有情闻彼西方无量寿佛清净佛土无量功德众所庄严,皆应发愿生彼佛土。所以者何?若生彼土,得与如是无量功德众所庄严,诸大士等同一集会,受用如是无量功德,众所庄严清净佛土,大乘法乐常无退转,无量行愿念念增进,速证无上正等菩提故。舍利子,生彼佛土诸有情类,成就无量无边功德。非少善根诸有情类,当得往生无量寿佛极乐世界清净佛土。又舍利子,若有净信诸善男子或善女人,得闻如是无量寿佛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功德名号,极乐世界功德庄严。闻已思惟,若一日夜,或二或三,或四或五,或六或七,系念不乱。是善男子或善女人,临命终时,无量寿佛与其无量声闻弟子菩萨众俱,前后围绕,来住其前,慈悲加佑,令心不乱。既舍命已,随佛众会,生无量寿极乐世界清净佛土。又舍利子,我观如是利益安乐大事因缘,说诚谛语:若有净信诸善男子或善女人,得闻如是无量寿佛不可思议功德名号,极乐世界净佛土者。一切皆应信受发愿,如说修行生彼佛土。”玄奘的译文要长得多。这里有个很关键的问题。就是鸠摩罗什的译文中,要求人们在临终以前“一心不乱”,才能往生极乐世界,这个难度是很大的,因为按照佛教义理或是我们普通人一般的经验,凡夫人在平时健康的时候就已经总是妄念纷飞了。要在临终那样痛苦和恐怖的情况下做到“一心不乱”则难上加难,这样,似乎没有人可以往生了。如果参考玄奘的译本,就让人放心地多了。原来按照玄奘的译本,实际的情况是“临命终时,无量寿佛与其无量声闻弟子菩萨众俱,前后围绕,来住其前,慈悲加佑,令心不乱。”原来是万德万能的佛用他的加持力,帮助临终人士做到心不乱。不是靠自己凡夫人的功夫一心不乱,而是佛帮助人做到一心不乱。佛教净土宗向来说自己是易行道,而别的法门是难行道,只有按照玄奘大师的译文,这个“易”字才能够得到最好的体现。

结论:

由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玄奘的《阿弥陀经》更长。这个长度不仅仅是一个篇幅的问题,而是包含了更大的信息量。而且,从佛学义理的角度,玄奘的译本也显得更加准确。因此,笔者个人认为玄奘法师的《阿弥陀经》比鸠摩罗什的译本更加优越。至少,玄奘法师的译本对于鸠摩罗什的译本来说是一个很好的补充,玄奘的译本理应受到广大佛学研究者更多的重视。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Lefevere,A.翻译、改写以及对文学名声的控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2]陈福康.中国译学理论史稿[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责任编辑:刘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