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财政学类专业多层次财政学教学模式的探讨

  • 投稿小米
  • 更新时间2015-09-24
  • 阅读量657次
  • 评分4
  • 44
  • 0

刘 琦

(阜阳师范学院 经济学院,安徽 阜阳 236000)

摘 要:财政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一门必修课.和财政学类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相比,由于非财政学类专业在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方向和学生知识结构培养方面有所不同,财政学课程的教学目的、模式和方法也应有所差异.部分高校在非财政学类专业财政学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为有效提高教学绩效,需从课程设置,实践化教学,技术性人才的培养几个方面整合教学资源,有效挖掘各种资源的价值,构建多层次非财政学类财政学课程教学模式.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财政学;教学模式;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4-0145-03

财政学是高等院校财经类本科专业需开设的必修核心课程之一.财政学作为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性学科,有系统的学科理论框架和实践上的应用性,也是一门涉及面广、内涵丰富、辐射面较广的综合性学科.因此,财政学教学对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其专业综合素质、辅助其对后续课程的学习和专业知识技能的掌握,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实践中传统财政学课程建设过于笼统刻板,忽略了财政学类专业教学模式和一些非财政类专业教学模式的差异性,使得非财政学类专业开设财政学课程课具有一定局限性,一些地方院校照搬财政学类专业的财政学教学模式而导致教学绩效弱化,影响教学效果.因此,针对非财政学类专业的财政学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有必要进一步探讨,就如何提高非财政学类专业的财政学教学绩效,构建多层次非财政学类财政学课程教学模式.

1 财政学类专业的课程设置及培养目标

目前在我国财政类专业的开设及教学绩效走在前列的是一些综合性大学和一些专业性财经类院校.如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厦门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这些院校的财政学类专业建设状况无疑具有引领性和前瞻性.学习、分析他们的课程设置和专业建设对提高我们非财政类财政学教学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财政学类专业的建设状况主要体现在他们的课程设置和培养目标上.

1.1 课程设置

课程体系的建设一般包括包括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财经类院校或办学实力较强的综合性大学财政学类专业的课程建设一般较为成体系、完整,如上海财经大学,他们的课程设置较为系统.对于理论课程的设置他们一般从以下几个角度考虑:(1)专业基础课的选择和设置.2012年教育部发布的本科专业目录将大的经济学科门类分为经济学类、财政学类、金融学类和经济与贸易类四类专业,根据这一分类和培养学生基本能力的需要,学术水平较高的院校通常做法是将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财政学、会计学、管理学、统计学、金融学、国际经济学设为专业基础课,满足这些专业基础课的开设要求被认为是开办财政学类专业的基本条件.(2)专业核心课的设置.财政学类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的由不同的院校根据实际情况一般设置3到5门核心课程以满足各校自己的办学特色和条件要求.而对于实践课程的开设,学术水平较高的院校一般对专业实习和社会实践时间做出硬性规定,同时还建立相关实验(实训)课程,“利用实验室和实训基地开展教学活动”,如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建立的公共政策模拟与仿真实验室、教学实验室.这些举措有力地推进实践教学改革,提高学生实践和应用能力.

1.2 培养目标

学术水平较高的大学对财政学类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是:掌握经济学和财政税收基本理论和方法、熟悉我国财税政策法规、了解我国财经运行状况,具备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公共经济问题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1)培养人才的类型.拮取不同类型高校培养财政学专业人才的目标共性,我们把培养目标定位于层层递进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其中,“应用型”是最基本定位,这既符合财政学类专业的性质,也区别于更高层次人才的目标定位;“复合型”定位主要是依据我国目前财政学类专业的经济学属性和实质上的综合性、跨学科特点,考虑到学生就业去向主要为工商企业(财务部门)、金融企业、咨询服务企业和政府部门,应奠定较为宽厚的知识能力基础,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力;“创新型”定位则是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的持续发展力.(2)专业知识和能力的要求.我们认为,定位于“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公共经济问题能力”,突出本专业的学习研究领域主要是公共经济问题,比较准确和恰当.(3)学生素质和品德的要求.一方面,考虑各专业学生品德的共性要求,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概括表达;另一方面,从财政学专业的性质和知识能力要求出发,突出“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公共意识和创新精神”.

2 非财政学类专业财政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2.1 社会需求对财政学教学的冲击

在高等院校里,非财政学类专业财政学课程的设置主要基于经济类和管理类.不管是经济学类或管理学类,都需要学生具有系统的知识结构和宽广的知识视野,而财政学研究范围较广,其基本原理和研究范围辐射到经济与管理学科,从宏观上为相关学科提供基本的经济原理和理论基础.因此,非财政学类专业学生开设财政学课程目的主要是提升学生的知识素养,拓宽知识面,丰富学生的知识视野,完善经济学和管理学理论知识结构,使同学们具有从不同角度分析相关经济学和管理学问题的基本能力.

学科的设置不可避免地要考虑到社会需求的问题.学生对所学专业或课程的喜好程度自然会受到社会对其专业的认可度的影响和冲击.如果社会对财政学类专业的认可度较高,就业前景看好,即使是非财政学类专业的学生也会对财政学教学产生浓厚兴趣.否则说明社会对财政学类专业的需求降低,最终也导致学生对财政学类课程的学习兴趣降低.现实的问题是财政学类专业的就业前景并非明朗,对于非财政学类专业经济管理类的学生而言,财政学课程的学习从就业的角度考虑并无太大意义,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必修课他们别无选择,只得学习,但难以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动力,而考试是否通过,能否获得好的课程成绩则是他们关注的焦点,至于是否能够学到多少财政学知识,能够学以致用则不是他们所要得到的.

2.2 课程设置不够灵活

从当前课程设计上来说,财政学课程体系横跨经济、管理、政治学、法学、行政学等几大领域.各财经类专业院校在教学课程设置中各领域均有涉猎,课程设置也较为系统.但我们非财政学类的经济管理类专业由于在整体规模上较小,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像专业院校那样对财政学教学进行系统的教授和较为系统的课程设置.但课程设置上的差异化会导致教学效果不甚理想.比如我们在讲到公共选择理论,福利经济学定理时,如果是系统的讲解,因学生缺乏相关知识储备而出现理解上的障碍,如果一带而过,粗略讲授则会导致实际教学效果较差,学生缺乏听课动力.但如果也进行较为系统的财经课程设置,将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犹如蜻蜓点水,没有侧重点,同学们也将不能有效掌握所学内容,弱化了教学绩效,影响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因此非财政学类专业的课程设置一定要结合实际情况有所改变,既要规范又要有所调整以调动同学的学习激情.

2.3 教材使用和选择不够合理

相对于经济学类其他课程而言,国内高校财政学课程内容并未实现规范化,《财政学》教材的编写缺乏统一的标准,教材使用更是五花八门,几乎开设财政学类专业的学校都有自己的财政学教材,甚至一个高校有几种不同财政学版本,这就给选择质量较好又符合学校自身办学特色的财政学教材带来困难.一些地方院校对教材的选择过于随意,导致教学过程中存在学生消化不良的现象.事实上不同专业的学生同一课程教材的使用和选择应有所不同.总体而言,并存着两种教学体系:一种是以人大出版社陈共编著的《财政学》为代表的体系;另一种是与国际流行教材如哈维·罗森撰写的教材接轨的体系.从基本理论和知识结构的掌握而言,国际主流财政学教材更适合财政学类专业的学生使用和教授,也有利于普及和应用财政学基本理论和思想,但需要学生有更深厚的学术素养和理解能力.如上海财经大学的《公共经济学》,完全按照国际流行的财政学思想和理论为基础编著的.对于非财政学类专业的学生而言,使用人大版陈共编著的《财政学》可能是更合适的选择,因为对于这类专业的学生,他们只需要掌握财政学的基本原理和一般知识,不需要对财政学基本理论和思想进行深入探讨,因此陈共版财政学是更合适的选择.

3 非财政学类专业构建多层次财政学教学模式的探讨

非财政学类专业的财政学教学绩效的提高需要多层次立体化教学模式的运用,需从课程设置,实践化教学,技术性人才的培养几个方面整合教学资源,有效挖掘各种资源的价值,做到优势互补,使学生不仅掌握财政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而且也能具备理论的实际运用能力.

3.1 调整和完善课程设置.

财政学是一门理论性、思想性及专业性较强的学科,理解和掌握这门课并非易事,良好的课程设置对课程的学习效果无疑具有重要意义.对于非财政学类专业而言,不可能也没必要象财政学类专业那样系统地设置完整学科体系.如前所述,为财政学课程的学习提供基础理论、知识结构和思想体系的课程如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会计学、管理学、统计学、金融学、国际经济学必须开设以外,其他课程的开设我们可有所选择.这样在不影响学生的整体知识结构的前提下,既有利于学生掌握比较全面的财政学和经济学知识,为学生的进一步深造塑造一个好的平台,同时,设置一些和财政学相关性较强的学科如税收学、审计学、税法等也能够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2 以实践教学为导向及时更新和改进教学内容

随着社会经济和经济理论的发展,《财政学》的理论和政策都在不断地发展和调整,财政实务也在不断地朝着科学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在合理选择使用教材的基础上.地方院校在《财政学》的教学过程中,应特别注意及时地将新理论、新政策、新做法吸纳到课程内容中来,同时要更加注重实践教学,作为非财政学类专业我们在教授财政学时应以实践为导向,侧重教授和实际工作联系较紧密地教学内容,而不是笼统地全盘照搬财政学类专业的课程设置.在以科研为龙头,大力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的同时,也要提高老师的教学水平.

3.3 在教学方法的创新上注重技术型人才的培养

传统上《财政学》在教学方法上仍采用“教师以说为主,学生以听为主”的方式,这是一种单向注入法,课堂气氛呆板,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在这种方法下,不注重启发学生思维,教育出来的学生知识面窄、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差,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因此,基于社会对财政学专业人才需求差异的基础上,可以把大学要培养的掌握财政理论的人才分成理论型和技术型两个层次.实力较强的财经类专业院校主要培养理论型人才,非财政学类专业应该更注重技术型人才的培养,因此地方院校应该注重技术型教学方法的探讨、创新:在课堂教学环节中注意理论联系实际,采取启发式、差别式的教学方法,启发学生的思维.

3.4 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综合培养

在《财政学》的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而且应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以学生能力培养和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为中心,进一步探索新的有效的教学方式,特别是提高案例教学的比重和质量,强化实践教学.我们地方高校的学生,在学校里学习《财政学》课程,将来并不一定从事财政管理工作,从事财政理论的学术研究的可能性不会很多.因而在教学工作中,必须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注重把育人和培才结合,实验、专业实习和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结合.有条件的院校可建立财政学教学实践或实训基地,培养出实践型技术型人才,以适应社会不断进步的需要.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熊冬洋.对财政学教学内容合理选择的思考[J].黑龙江教育,2010(8).

〔2〕倪秋菊.案例教学在财政学中的应用[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1).

〔3〕徐博.浅谈财政学教学中的辐射效应[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05(1).

〔4〕郑洁.论《财政学》案例研究与教学方法优化[J].湖北:武汉经济学院学报,2012(7).

〔5〕张晓妹《.财政学》教学方法探讨与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