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毛泽东思想概论》课教学中培养大学生正确的择业观

  • 投稿
  • 更新时间2018-06-23
  • 阅读量58次
  • 评分0
  • 0
  • 0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当代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也发生了变化。由以往的立志成才、振兴中华、报效祖国、实现人生远大志向等取向,逐步趋向现产化、多元化、短期化、功利化。金钱似乎在人们的生活中显得更为重要。有些大学生甚至以金钱、物质享受作为认识追求的最高目标,并以之来衡量人生价值的大小,这使得他们在选择职业时,将找到一个工资高、收入好、工作环境舒适的单位视为成功,反之,则被认为是失败。适应社会需求,端正择业方向,是当代大学生的当务之急。


  高校的两课是对大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主阵地。《毛泽东思想概论》这门课是高校两课之一,本身也肩负着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道德素质以及文化修养的任务。单靠这一门课完成对大学生的德育工作很明显是不切实际的,但是,结合这门学科的特点及相关的教学内容,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择业观的培养,也是能够起到潜移默化、水到渠成的作用的,以下就是我在教学中的几点尝试:


  一、培养学生“个人与社会统一,以社会为本位”的理念


  当代部分大学生缺乏自身的责任意识,在日常生活中往往表现出对集体不负责任,对他人漠不关心,唯我独尊。他们在择业时,更多的是考虑个人经济收入的多少、职业是否热门、将来能否升迁这些因素,而缺乏将实现自我价值与承担社会责任相协调的意识。针对部分学生的这种倾向,我在讲授《毛泽东思想概论》的第二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中着重强调了个人应以社会为本位的理念。这一章中包含了几个大的问题,其中近代中国社会的基本国情、近代中国民族主革命发生的历史必然性及其进程是重点之一。在讲述这一段历史时,我重点介绍了几个人物:林则徐、洪秀全、曾国藩、梁启超、孙中山。这几个人都是那个时代的英雄,尽管隶属于不同的阶级、不同的集团,但都有一个共同点——将自我发展和社会发展相统一。论职业,他们有的是朝中大臣、官宦子弟,有的是一介平民、乡村教师;论经济收入,有的是家财万贯、锦衣玉食,有的是医生、寝食无忧,他们在相应的工作岗位上都取得了成就,获得不菲的收入,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各自实现了自我价值。但他们并没有满足于现状,而是将自身与社会的发展联系在一起,忧国忧民。孙中山十三岁“自有慕西学之心,图救国之志”。曾国藩虽然是镇压太平天国的刽子手,但从为国报效这个角度而言,也可说是鞠躬尽瘁,并且他本人是一生清廉。他们为了祖国的强大先后进行了虎门销烟、太平天国农民起义、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一系列运动,从而推动了中国历史向前发展。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人格的魅力是永恒的。讲课的过程中我使用多媒体,配有大量的图片、音像资料,让学生从视听上感受英雄人物的事迹,心灵上得到震撼,老师再画龙点睛的点上一笔:“自我发展应与社会发展相统一,实现自我价值应与承担社会责任相协调。”这个时候学生更容易接受这一观点,远比空洞的说教效果要好得多。2001级中文系的一位学生在毕业设计中写道:“人的一生总是要干些事,重要的不是从干这些事中取得多少报酬,而在于在干的过程中的收获,我在这里找到了人生价值。”


  二、培养学生“义与利的统一,以义取利”的信念


  当代大学生择业普遍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希望到经济收入好的单位,一些外贸、银行、中外合资企业等用人单位普遍得到大学生的青睐,近几年报考公务员也成为不少毕业生的首选。追求高质量的人生生活,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这本身无可厚非。但问题是,能否为了经济利益而可以不择手段、损公肥私,靠不正当的手段去获取。网上做过一个调查:当代有机会腐败时,你是否腐败?结果有97%的人选择了会腐败。这个数据未必准确,却也实在是有点触目惊心。大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由于自身的文化底蕴、个人的工作能力,是非常可能在若干年后走上领导岗位的。如果说是这97%中的一员当上了领导干部,这将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培养学生“义与利的统一,以义取利”的信念显得相当的必要。《毛泽东思想概论》中有一章是《党的建设理论》。在讲授这一章是,由于一些学生本身对这门课就有不以为然的情绪,所以我没有照本宣科,逐句解释,而是挑了几个重要问题与学生一起讨论,最后自己作一总结。如党的作风建设、整风是党的建设的有效形式、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的讲话以及关于执政党建设的思想。这些问题可以说都与现实有紧密的联系,也是同学们比较感兴趣的问题。在上述问题中,多从整风运动的内容、方针一直延伸到反右、三讲、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教育活动,从警惕资产阶级的糖衣炮弹的攻击,两个务必的思想引申到以身作则、身体力行、反腐倡廉,援引的例子从刘青山、张子善、高岗直至今天的成克杰、田凤山、韩桂芝。这些例子有的是同学们从书本上看到过的,有的是今天社会上真实存在的,同学们在讨论这几个问题时非常的热烈、踊跃,不断地阐明自己的看法,我在最后作总结、表达自己的观点时,对执政党建设的思想从理论的高度进行了论证,对当今社会上的一些现象除从体制上的原因剖析之外,也向同学们说明加强自身的修养也十分必要,这也是杜绝腐败现象的一条重要途径。利固然重要,但相比之下义更加重要,义与利应相互统一,以义取利才能问心无愧。同学们的经过这堂课后,不约而同的赞同了这一观点。


  三、培养学生“艰苦创业与物质享受相统一,倡导艰苦创业为荣”的精神


  当代大学生择业还有着以下特点:1.向往城市。农村生源的考生考大学的希望之一,就是脱离农村,毕业分配之际,便抓紧时机,想法进入城市;城市生源的学生则希望毕业后仍能留在城市工作。2.缺乏下基层、到边远贫困地区,走与工农相结合道路的心理准备。3.不愿意当教师,一些师范院校毕业的学生也想脱离教师行业,为此他们甚至愿意付出“金钱的代价”。这些特点实质上就是部分大学生头脑中“拜金主义、安逸享乐”思想的反映。当代大学生又被称为“八十后一代”,都是出生于八十年代以后的孩子。在他们出生时我国的改革开放已经取得成就,再加上都是家中的独生子女,从小没有吃过苦,由于家长的溺爱,挫折教育也经受的很少。他们大多缺乏独产自主、艰苦奋斗的精神,更多的依赖自己的父母,不思进取,毕业后有一部分学生由于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甚至过起了寄生虫的生活。为了改变他们的这种思想,我尝试在《毛泽东思想概论》教学中把课堂讲授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如《武装斗争的理论》是毛泽东思想中的重要理论,在讲授《武装斗争在中国革命中的地位》和《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理论的形成》这两节中,我列举了大量的转变,中国革命的各个时期共产党政权所获得的老百姓支持的程度等等,这中间也穿插了大量的事例,目的只有一个,让同学们明白共产党所创造的丰功伟业绝不是一个偶然的事件,是我国许多卓越的共产党员在经历了翻雪山、过草地,举世闻名的长征之后艰苦奋斗的结果,是一种历史的必然。我们有各式各样的英雄,尽管事迹不同,但他们一个共同之处,就是不畏牺牲,不畏艰难,为了建立新中国这一个理想信念放弃了物质上的享受,慷慨赴死、舍生取义。这种精神在当今的和平时代,则具体化为艰苦创业、为祖国的强大繁荣而奉献自己。没有自身的艰辛付出,而幻想天下掉馅饼,或依靠走关系、挖门路,到最后失败的只能是自己。


  任何华丽的语言如果没有事实做基础都会显得很苍白,任何理论不同现实联系起来都会变得很空洞。在讲授《统一战线》一章时,我给学生制订了几套实践方案,任选一套。其中包括参观731部队纪念馆、采访老红军等。2000级生物系的同学请到了两位东北抗联的老战士为他们作报告。当两位老人回忆起那艰苦的岁月、斗争的残酷时,许多同学的眼里也噙满了泪水。这种实践活动给大学生带来的身心感受是巨大的,他们在理解了教学内容的同时,还发起了勤俭节约活动,收集全校的废旧物资进行再利用,或将卖废品的钱捐给了希望工程,这些活动培养了他们艰苦朴素的意识,磨砺了他们的意志,在食堂里浪费的现象少多了,宿舍里走时不关灯的毛病改多了,同学们的节约意识增强了,这些生活中的进步都为他们日后的艰苦创业打下一定的基础。


  以上是我在《毛泽东思想概论》教学中进行的几点尝试,从反馈来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当然,这样的教学不会是万能的,但只要老师思考、探索,方法得当,在对大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时也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近几年,引导大学生正确定位职业角色,端正择业态度,以适应激烈的就业竞争,已经成为高校两课老师面临的任务之一,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新的趋向,也给我们高校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课题。我们应审时度势,积极引导,使大学生的价值观变化与时代的发展相致,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相适应,让大学生毕业后在社会上有更大的用武之地。


  作者:徐海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