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精神文明建设思想的特点

  • 投稿小甜
  • 更新时间2015-09-17
  • 阅读量1008次
  • 评分4
  • 38
  • 0

余发良 宋绍霞

【摘要】毛泽东特别重视意识形态工作,在精神文明建设的功能上强调社会主义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巨大反作用,在内容上因时代任务和主题变化而不断发展,在方针上坚持古为今用和洋为中用的原则,在立场上强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精神文明 功能 内容 方针 立场

毛泽东特别重视精神文明对推动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巨大反作用,认为“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他关于精神文明重大功能及意义的认识被党的几代集体领导所传承,本文拟对毛泽东精神文明建设思想的特点进行一些粗浅的分析。

一、在精神文明建设功能上强调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巨大反作用

毛泽东在1940 年写成的《新民主主义论》中有一段经典论述,认为“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①该论述不仅肯定物质决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精神的唯物主义基本观点,而且还承认意识对物质、社会精神对社会存在巨大反作用的辩证法思想,不仅承认物质文明决定精神文明,更强调精神文明对物质文明的巨大反作用。毛泽东在论述中所说的“反映”是强调决定性作用,“影响和作用”是强调反作用,“影响和作用”前面的“伟大”强调反作用的巨大,为此他在领导党和国家的工作中特别重视意识形态的工作,看重意识对物质、社会精神对社会存在的巨大反作用,突出先进文化和精神文明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认识他的这一辩证哲学思维,能够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他特别重视从思想上建党,为什么他在建国以后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虽然物质决定意识,但意识的发展具有相对的独立性,绝不能够简单地将精神文明看作是物质文明的派生物和附属品。就意识对物质、社会精神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来看,它体现为积极和消极、进步和倒退两个方面,既可以引领社会发展,也可能阻滞社会的进步。中国共产党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凝聚人心、团结全国各族人民的一面旗帜,必须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民、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民、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民。一个国家的独立和发展既体现在政治和经济上,也体现在思想文化上,意识形态的工作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更加重要,我们要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精神文明,以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二、在精神文明建设内容上因时代任务和主题变化而不断发展

毛泽东领导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经历了三大历史时期,力图完成三大历史任务,也就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以实现国家独立和人民解放、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建设一个繁荣富强的新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力图建立一种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文化,将殖民主义、法西斯主义、愚昧和落后、专制主义一类的文化看做是腐朽的反动文化,力图建立一种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文化。在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同时,毛泽东开展了一系列社会主义文化革命,包括对旧的文化事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对旧知识分子的社会主义改造、对资产阶级学术观点和学术思想进行批判等。破与立密切相连,以不给人们留下思想的空白,造成精神的空虚,他在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以后就开始着力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新文明,包括以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以“反修防修”为目的的反和平演变思想教育。

建设先进文化是中国共产党的不懈追求和奋斗目标,但先进文化是一个历史范畴,反帝反封建的文化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先进文化,服务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文化是建国以后的先进文化。在当代中国,我们正在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努力推进中国梦的实现,服务于这两大历史使命的文化就是当今这个时代所需要的先进文化,所需要的精神文明。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应该将提高全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技术文化素质作为主要任务,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中国梦的实现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三、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针上坚持古为今用和洋为中用的原则

近代以来,中国曾出现过“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说法,掀起过中西文化之大争论,其核心和实质就在于如何处理好中国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问题,包括传统的政治文化。毛泽东既是这些争论的经历者,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开启者、集成者,他既反对历史虚无主义,也反对那种夜郎自大的盲目排外者;既主张从孔夫子到孙中山都要研究,也主张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需要学;既反对对外来文化不加分析的一概排斥,也反对不进行分析和批判的拿来主义。为我所用是毛泽东指导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这既是对待外来文化的基本态度,也包括如何光大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古为今用中的“用”是指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为时代所用,研究孔夫子和孙中山就是要为时代所用,洋为中用中的“用”就是要将他人的东西变为自己的东西,前者是时间问题,即时代化,后者是空间问题,即民族化。总之,在文化和文明的建设中,评判文化先进与否,文明进步与否,需要将其置于特定的时空,需要置于“用”的实践中,需要以是否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作为检验的标准。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学习借鉴西方先进文明的同时,一些文化的糟粕也逐渐转入中国,加上当代中国社会存在的某些变化,人们的思想出现了空前的多元化、多样化。思想和精神上的这些变化有的是先进积极的,是能够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的,然而,有的则是消极颓废的,是阻滞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改革开放初期,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就特别重视防止精神污染,邓小平做过《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重要讲话,中共十二届六中全会还专门作出了《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以推动改革开放背景下精神文明建设的健康发展。心往一处想才能劲往一处使,思想混乱难以凝聚人心,无法汇集中国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一定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做指导,既克服文化上的历史虚无主义,也反对自满主义思想,将本土的与外来的、历史的与现实的很好地结合起来,以为人民提供更多的健康的精神食粮,以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所用,以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所用,以为实现中国梦所用。

四、在精神文明建设立场上强调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与文化一样,精神文明建设也具有强烈的阶级性,不同的阶级和阶层总有属于自己的文化和文明,包括精神文明。为人民服务是无产阶级文化,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唯一宗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主张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这种发展观内涵思想文化的发展,即人的软素质的提高,列宁认为“文盲是处在政治之外的”。②人民群众要求的解放,必须首先是在思想上获得解放和发展,使其由自发的变为自觉的群体,由自为的变为自在的群体。坚持文化、文明建设的人民立场,是无产阶级阶级性、政党性质和宗旨的根本体现。毛泽东特别强调文化的人民性,他将为什么人服务看做是文化建设的一条根本原则,认为我们的文化应该为全民族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工农劳苦大众服务。为了实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文化和文明建设上,毛泽东特别强调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普及与提高的结合。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人民群众高不高兴、答不答应、赞成不赞成、拥护不拥护,坚持以人民群众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也应该是文化和文明建设的宗旨,是评判文化和文明建设得失的重要标准,是科学发展的要义所在。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和实践,也应该贯穿在文化和文明建设的实践中。文艺是意识形态和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在2014 年10 月主持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文艺绝不能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文艺不能够当市场经济的奴隶,不要沾满铜臭味,必须要坚持以人民为创作导向,文艺工作者能不能创作出优秀作品,最根本的在于能否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这就在告诉我们,人民的立场和方向,是文艺创作、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唯物主义,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的具体体现。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①《毛泽东选集(第2 卷)》[M].人民出版社,1991:603-604

②《列宁选集(第4 卷)》[M].人民出版社,1995:590

(作者:余发良,贵州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法学博士;宋绍霞,贵州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

责编: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