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论文3600字_建筑毕业论文范文模板

  • 投稿
  • 更新时间2020-06-06
  • 阅读量125次
  • 评分0
  • 0
  • 0

  导读:建筑论文应该怎么写?想必对于这方面的职业学者来说写作论文已经是尤为常见了,并且也都是会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说证明自己的能力,本论文分类为理科毕业论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几篇建筑论文范文供大家参考。


  建筑论文3600字(一):基于BIM技术的建筑结构毕业设计改革实践论文


  摘要:分析了BIM毕业设计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难点,通过进行BIM教学改革建设与探索为BIM毕业设计实施打下良好基础。在土木工程专业房建方向的建筑结构BIM毕业设计实践中改革传统毕业设计模式,采取团队协同方式突出专业理论知识与BIM技术软件的结合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改革效果,学生毕业设计质量和实践应用能力得到较大的提升。


  关键词:BIM;土木工程;毕业设计;改革探索;实践应用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477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j.cnki.kjdks.2020.01.015


  0引言


  建筑信息化模型(BIM)的三維可视化、信息完备性、工作协同等革命性技术优势已成为建筑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土木建筑工程行业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和应用。[1]2016年住建部提出了《2016-2020年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纲要》,旨在“十三五”时期全面提高建筑土木业的信息化水平,给高校土建类BIM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但当前我国高校BIM人才培养滞后于建筑数字技术应用的发展。[2]


  当前高校BIM人才培养中,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开发了较多基于BIM技术的课程和专业,大多数本科院校则以讲授BIM技术发展理论和培养BIM技术应用能力为主要目的。[3]不少学者思考BIM技术给土建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带来的变革影响,已经在BIM入课、BIM毕业设计等环节进行了实践与探索。[4-5]传统的土建类本科院校毕业设计存在很多的问题,如选题重复率高、过程管理困难、跟不上现代信息化技术的发展等,不少高校已紧跟BIM发展形势引入BIM技术对土建类各专业的毕业设计进行改革。[6]我校将土木工程专业的毕业设计作为BIM教学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引入BIM技术对房建方向建筑结构毕业设计进行了改革和探索。


  1BIM毕业设计改革存在的主要难点


  (1)BIM师资力量短缺。BIM技术作为建筑领域近年来高速发展的新生事物,高校教师对BIM技术还处在学习和探索阶段,教师BIM理论知识与软件操作技能不熟练是制约人才培养的首要因素。多数从事BIM教学的教师都来自于学校对青年教师的内部培养,只经过BIM软件操作的短期培训,对BIM核心理念和技术缺乏正确理解,没有系统学习建筑全生命周期的BIM技术,不利于毕业设计改革顺利开展和设计质量的提高。


  (2)BIM课程体系未完善。在土木工程本科专业“大土木”教育的背景下,教学中普遍重视工程基础理论知识和施工技术的教育教学,国内多数本科高校的BIM教育还处在探索和初步应用阶段。BIM技术是一个基于建筑全寿命周期的体系,包括设计、建造和管理等各环节都有相应的专业协同软件与之对应,学生学习和掌握此类技术有一定难度,加上学分和课时的限制,土木工程专业的BIM教学仅选择性开设少数课程来传授学生BIM基础知识和基本的BIM软件建模技能。


  (3)学生对BIM毕业设计认识不足。相对于传统毕业设计任务,将BIM技术引入毕业设计中缺少可借鉴的模式,花费在BIM专业软件学习的时间将成倍增加。由于学生对BIM技术的认识浅薄,BIM技术仅仅停留在模型基本建模操作方面,不少学生缺少主动学习的意识,避重就轻思想严重,担心在毕业设计规定时间内完不成毕业设计任务,导致BIM毕业设计改革初期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


  2BIM教学改革建设与探索


  (1)搭建BIM平台,进行BIM课程建设。BIM技术人才培养对教学的软硬件资源要求较高,需要配套专用机房和配套软件。我校利用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项目建设BIM实训室,成立教师BIM工作室,组建BIM技术入课的师资团队,为BIM人才培养建立了良好的教学基础。


  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已基本建立成熟,为了对接BIM技术教育,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修订,BIM课程体系中除了开设1-2门单独BIM特色课程外,主要集中在使用BIM技术深度融入当前成熟的课程体系。独立的BIM特色课程主要则侧重于教授学生学会精细化建模及模型与其他BIM软件的简单协同应用。


  (2)重视教育培训,开展校企合作。为了满足BIM课程教学、BIM项目实践的需要,需要培养BIM理论知识和应用能力较强的教师队伍。学院建立BIM专项培训资金,把BIM专业培训团队请进学校对教师进行集中培训,同时鼓励教师走出去,参加与BIM技术培训班和行业技术交流会,提高教师对BIM理论的认识和技术的了解。


  积极开展与BIM技术公司及建筑企业的校企合作。与广联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开展BIM技术合作交流,逐步提升教师对BIM教学和软件操作应用能力。与地方建筑企业共同開展BIM项目合作,选派老师深入企业交流学习,企业为高校BIM团队提供项目实践机会,也会派生产一线的工程师对BIM项目实践进行交流和指导,进一步增强教师BIM实践应用能力。


  (3)加强线上学习,组建BIM技术协会。充分利用学生不受时间、条件的束缚的网络在线课堂学习BIM技术相关软件操作,如云建筑APP、MOOC等,解决BIM教学课时不足和内容不深入的问题。


  组建土木工程BIM技术协会,扩大学生的参与面,吸引不同年级的学生参与其中,促使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自发的学习BIM应用技术。在协会的组织下,学生自主开展校内外技术交流,提高BIM应用技能,为BIM类的各项竞赛和实践项目储备技术人才。


  3BIM毕业设计探索实践


  3.1设计任务书的内容和形式


  土木工程专业建筑工程方向的毕业设计内容为房屋建筑的建筑、结构与施工部分设计,并要求绘制施工图、完成计算书。BIM毕业设计任务书内容要满足毕业设计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并具备实施可行性,而且基于BIM的毕业设计要具有明确的成果目标,重点突出BIM技术软件在毕业设计中的应用。


  为使学生摆脱传统的毕业设计单独设计模式,分解BIM毕业设计指导和设计难度,成立由1名专业教师+1名企业专家作为指导教师,每3~5名学生为一个项目设计团队,采取团队协同方式,进行基于实际项目的BIM毕业设计实践。


  3.2BIM毕业设计实践


  (1)建筑设计。根据设计要求编制建筑土建部分的设计说明(不包含装饰装修及水暖电工程)、各层平面图、建筑立面图、剖面图、户型图等内容。在毕业设计中,不鼓励学生直接套用建筑项目原设计文件,可对照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设计要求,利用CAD软件对纸质设计图纸进行还原和改造,完成建筑方案设计并添加建筑设计说明,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建筑设计图纸。


  (2)结构设计。根据建筑方案进行结构布置,绘制各层结构模板图并标注主要构件的截面尺寸及定位尺寸。采用BIM正向设计系统软件建立结构计算模型,并利用自动成图系统软件协助完成结构施工图的绘制,添加标注,形成建筑结构施工图。


  (3)结构计算。利用建筑结构通用分析和设计软件对建筑结构进行计算分析。按照建筑结构设计行业要求,整理结构设计计算内容,形成毕业设计计算书。


  (4)毕业设计答辩。BIM毕业设计团队制作PPT进行成果汇报,由专业教师及企业专家组成答辩小组,根据学生各阶段表现、评阅教师和指导教师对最终毕业设计成果的意见以及现场答辩情况给出每位成员的最终分数。


  在整个BIM毕业设计期间,指导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开展专业协作交流,设计团队综合运用专业理论知识和多种BIM软件实现基于实际工程项目的BIM设计,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了充分的锻炼,提高学生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


  3.3依托BIM设计大赛完善BIM毕业设计


  毕业设计采取以赛促学的方式,除了完成毕业设计基本内容之外,还参加了2019年第五届全国BIM毕业设计大赛,对照BIM设计大赛评分要求进行修改完善,进一步提高毕业设计质量。BIM毕业设计团队在此次大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四个团队(含独立学院)共获得全国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三等奖1项。通过比赛,学生对BIM技术的应用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指导教师团队积累了一定的指导和参赛实践经验,增进了高校BIM技术应用的沟通交流,为后续的BIM毕业设计改革树立了示范效应。


  4结语


  通过引入BIM技术进行毕业设计改革,使得学生专业理论知识与BIM软件技术相结合,在探索中交流学习,学以致用,提高了毕业设计质量,训练和培养了学生的实践技能。在今后的毕业设计中,还将不断加强学生的BIM技术能力训练,通过增加设计内容深度、跨专业协同等,以毕业设计成果为导向,参加BIM毕业设计大赛为质量检验,全面提高学生的BIM技术应用实践能力。


  建筑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地方院校建筑学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模式探讨论文


  摘要:基于地方院校建筑学专业毕业设计所面临的问题,系统阐述了全国建筑类六校建筑学专业联合毕业设计五年来的教学模式和实践经验,探讨了地方院校联合毕业设计教学面临的新问题,提出了在课程设置、设计交流、参与主体、过程控制、成果呈现等方面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地方院校;建筑学专业;联合毕业设计;教学模式;改进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00X(2020)10-0092-04


  引言


  毕业设计教学工作是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是对学生在校期间理论知识和设计训练的一次综合检测,但由于地位和作用不相符,教师和学生的投入不够,导致毕业设计图纸质量不高,未能起到提升设计能力的作用。国内多所院校针对现实问题进行教学改革,比较典型的如历经10多年的建筑学专业“8+”联合毕业设计,2016年发起的西部九校建筑学专业联盟的毕业设计等,都是对目前建筑学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模式的改革和积极探索。2015年由地方院校发起的全国建筑学6校联合毕业设计,通过数年的发展,新的问题逐渐显现,急需展开系统总结和思考,以促进联合教学模式的进一步发展。


  一、地方院校建筑學专业传统毕业设计教学模式的问题分析


  地方院校与传统建筑院校相比,由于自身条件在毕业设计课程教学上也面临着较多问题:


  (一)质量和过程难以控制


  地方院校在与传统建筑院校的毕业生就业竞争中,经常处于弱势,因此,学校多鼓励学生利用生产实习确定工作,毕设期间多边实习边完成教学任务,另外加上部分学生处于升学和出国申请期,导致部分毕业生课设投入时间不够,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不足,进而导致作业质量不高。


  (二)设计课题研究不够


  毕设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学习。因此对题目也有一定的要求,过于简单的题目往往达不到教学目的,过大过难的题目往往又让学生无力去解决技术问题,更谈不上创新,因此恰当的题目和设计难度设定也一直是毕业设计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另外,当前地方院校由于师资和管理体制的限制,毕业设计课题多为假题或真题假做,脱离了经济和其他专业的限制,较难起到提高应用能力的作用。


  (三)教师实践能力有限,学生兴趣不高


  目前地方院校招聘的教师偏重于学历要求,多从高校到高校,偏于理论研究,较为缺少实践经验。


  二、地方院校建筑学专业联合教学的模式分析


  当前国内建筑学专业联合教学模式,从联合模式来看,主要有:国内外联合教学、国内多校联合教学、校内多专业联合教学,以及校企联合教学四种模式;从参与院校来看,有传统建筑院校联合毕业设计和地方院校联合毕业设计两类。作者以自己参与的地方院校建筑学6校联合毕业设计作为国内多校联合教学的典型,来分析这种教学模式的特点。


  (一)联合教学成员构成


  全国建筑学6校联合毕业设计是由安徽建筑大学、苏州科技大学、天津城建大学、浙江工业大学、烟台大学、福建工程学院六所高校,依据区域多元化原则在2015年共同发起,为不同区域建筑学科院校提供了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如今已经举办了五届,成为当前国内知名度较高的联合教学模式的典型代表。全国建筑学6校联合毕业设计覆盖了安徽、福建、浙江、苏州、天津、山东等地区,基本反映了地方院校的教学水平和特点。


  (二)指教教师与学生确定


  全国建筑学6校联合毕业设计的老师由各个学校按照2名教师配置,一般按照有丰富经验的老教师和年轻教师混合组队。学生按照每个学校8人,2人一组组队共同完成设计任务,基本上每个学校4组参与课题设计。以2019年为例,每个学校2人,参与的教师总计12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2人,讲师6人(其中4人有博士学位),形成了较为合理的梯队结构。


  (三)毕业设计联合教学程序


  全国建筑学6校联合毕业设计主要有设计选题、开题、中期汇报以及最终答辩四个核心阶段构成。每次在两所学校举办,设计选题、开题和最终答辩在主办学校举行,中期汇报在辅办学校举行。辅办学校为下一期的主办院校,各个高校轮流举办,见表1。


  1.设计选题


  联合毕设的选题一般是在5年级上学期期末由主办院校召集,同时提供多个类型题目,各参与院校的老师在现场调研后参加讨论,对项目的可行性进行研究,明确开题阶段的工作内容,以及各阶段的推进方式和教学目标,为期3天。在选题会上,主办学校介绍课题背景、选题概况和场地特征,讨论后明确一个题目作为设计课题。近5年选题主要集中于街区改造和城市更新,见表2。


  2.开题


  设计开题会一般由主办院校在5年级下学期的第一周举行,为期7-8天,调研采用混编模式,不同院校和师生混合分组,学生4人一组,老师2人一组,促进学生之间以及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交流,突出联合教学的特征。调研结束后需要制作调研展板和汇报文件,汇报会所有老师共同点评成果,启发学生。开题之后由各校老师分别指导学生进行毕业设计。本阶段的组织方式包括:专题讲座、案例调研、分组讨论和交流汇报。


  3.中期汇报


  中期汇报通常在学期中举行,多为4-5月在辅办学校举行,中期成果是由各校分别指导,学生每2人一组来完成,共同汇报成果,为期3天。答辩分为三组进行,交错指导和点评。本阶段的组织方式包括:专题讲座、案例调研和交流汇报。以2019年全国建筑学6校联合毕业设计为例,中期在福州工程学院举行,分为3组,每组4名教师,14-16名学生(7-8组)。


  4.终期汇报


  终期汇报多为6月在主办学校进行,为期3天。终期汇报模式和分组模式与中期一致。本阶段的组织方式包括:分组讨论和汇报交流。以2019年全国建筑学6校联合毕业设计为例,最终答辩在主办学校烟台大学举行,分组方式同中期,学生分组汇报最终成果,成果要求有A1展板、15分钟汇报文件、城市设计模型和重点单体模型,教师根据所有汇报成果和汇报表达综合打分。


  5.评选和成果出版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加强联合教学的示范交流,在终期答辩后会评出奖项,激励学生,同时与建工出版社联合对毕业设计成果进行出版,促进交流。全国建筑学6校联合毕业设计经过5年的精心准备,目前已经出版了4本书,其中2019年的正在准备出版。另外,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其中两届做了评奖,以2019年为例,分别评出了1等奖2名,2等奖3名,3等奖4名,以及专项优秀奖若干名。


  三、地方院校建筑学专业联合教学模式的问题分析


  经过了5年的发展,全国建筑学6校联合毕业设计已经逐渐走向成熟,但也有些问题有待总结和完善,以增加联合毕业设计教学的吸引力和导向效应。


  (一)经费限制


  有交流就会有费用产生,各个学校2名老师加8名学生的4次17天的交流,由于行程的不同,大概需要5-6万元的教学经费。目前全国建筑学6校联合毕业设计经费主要来自于各校有限的会费,缺少统一的经费支撑。另外,各个学校对学生的支撑力度也不一样,导致部分学校学生有较大的学习成本负担。以部分参与学校为例,学校明确规定每人的实习经费不得超过1500元,这些费用满足一次烟台的8天调研之行都不够,学院不得不调用有限的教学业务费和其他教学经费来弥补老师和部分学生的出行费用,增加了学院压力的同时,也增加了部分学生的负担。


  (二)交流空间


  由于经费和时间的限制,全国建筑学6校联合教学一直采用分组教学的模式,在开题和现场调研之后,各方在自己学校独立完成课题,中期和终期在辅办学校和主办学校研讨和评审,对于16周的教学时间来说,仅有的17天集体交流时间相对偏少(其中选题3天学生不参加),难以达到混合教学和交流的模式,实现不同地区学生之间的深入沟通和碰撞。另外,由于交流时间多为最终成果的汇报,容易导致教学过程更加偏向结果的呈现,而相对缺少对整体教学过程的关注。


  (三)课题设置


  全国建筑学6校联合毕业设计的课题一般由主办学校提出,在第一次选题会上确定,但由于6校各自的教學情况不同,部分院校会重复做类似的题目,以2019年为例,烟台大学和苏州科技大学的学生在四年级均做过了有关历史街区的城市设计课题,因此,题目对学生不够有吸引力。另外,从五年的课题设置来看,课题较为雷同,均为历史街区改造与更新,而新旧的更替不止在历史街区,在其他城市区域同样亟待研究,如旧工业区、老火车站地区、老小区等,缺少对其他城市热点问题的关注。


  (四)参与主体


  全国建筑学6校联合毕业设计参与的主体一直都是高校,虽然做了开放性的6+设置,考虑其他省地方院校的参与,但整体依然是以高校为主体的,较少有甲方、设计院和规划院等建筑企业和政府参与。高校教师实践偏少一直是建筑学教学的弊端,对学生指导的视角相对偏于理论、艺术和手法探讨,对技术、经济等方面的关注不够。因此,如何建立更加开放的教学平台,实现多视角的碰撞,也是联合毕设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四、地方院校建筑学专业毕业设计联合教学模式改进思考


  (一)课题设置


  多校交流希望看到各个学校的风采,需要避免单一目标对师生的限制,因此,建议设置更加开放的课题,提升师生从不同路径探讨课题的兴趣。因为不同的专业背景和文化背景,对地块设计的认知就会有较大的差异,方案的侧重点、主题和空间形态各具特色。以2019年联合毕业设计的太平湾地区城市设计为例,有的学校偏重历史空间重塑;有的学校偏重滨海城市空间形态,对原有城市空间进行改造;有的学校关注场所的时间演变,以及场所活力的保留,对场地进行渐进式更新。因此,不能以单一的课程目标作为评价标准,需要将课程从目标导向向任务导向转型,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热情,尝试培养学生研究任务的能力,建立自己的价值评价体系[1,2]。另外,课题设置建议更加多元化,避免5年研究同一类型课题,结合教师的研究方向和城市建设的其他热点问题,形成更为多样的课题。


  (二)设计交流


  联合毕设最大的优点是多种思维的碰撞,避免了各自高校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审美疲劳,而且降低指导教师的惯性思维对学生创造力的限制,因此创造更多的交流机会就尤为重要,建议增加教学过程的研讨时间,尤其中期和终期的评审之后,最好有集中反馈的环节,增加学生和教师的对话;其次,除了特定几个时间节点的交流,还要加强平时的交流,由于时空的限制,可以考虑利用互联网来加强老师与其他学校学生之间的交流,以及学生之间的交流,提高交流的厚度;再者,可以增加和政府、设计院、企业等的合作,从不同角度对城市重点和热点区域进行探讨,增加交流的宽度。


  (三)参与主体


  近五年全国建筑学6校联合毕业设计都是由高校主办,指导教师均来自于地方高校,营养单一。因此,建议毕设单位更为多元,以地方高校为主体,吸引设计院、学会、政府单位等机构参与,形成“N+”的教学联盟,包容互惠。另外,随着建筑学内涵的延伸,毕设可以与城市规划、景观园林等相关专业进行交流融合,多专业联合指导和协作,扩展毕设的宽度,提高学科竞争力。


  (四)过程控制


  19年全国建筑学6校联合毕业设计的追踪调查发现,近40%的学生投入时间不足总周期的一半,60%的学生投入时间不足总周期的70%,导致部分学生与教师沟通不够深入。因此,建议加强设计过程控制,形成以周-月-期中-期终的多节点控制模式,在不同的节点对任务明确要求,形成汇报-研讨-反馈-调整的工作模式。并且最终成绩也与各节点成绩挂钩,形成平时成绩、中期成绩和终期成绩的考核方式。[3]


  (五)成果呈现


  丰富的教学成果是与教学效果相对应的。目前全国建筑学6校联合毕业设计的教学成果主要为展板、模型和汇报文件等,在互联网时代信息更替日新月异,新技术、新方法、新材料不断更新着我们的表现和表达方式,需要学生在加强已有表达方式的基础上,采用3D打印、CG动画、VR虚拟现实等新技术运用于实践中,提升交流的乐趣。另外,汇报、演讲等技能的培养也需贯穿于整体教学过程中,以提升方案介绍的感染力。[3]


  五、结束语


  6+联合毕设是在教学方法上的一种积极的探索,也是對提升学生质量,创新教学模式和提升师资水平的有益尝试。基于社会和市场需求,全面推行教学改革,培养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技术型”人才,不失为地方院校做强的一条好出路。可以期盼,随着“6+”联合毕设在教学思想和组织方法上的不断完善,将对建筑学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对我国建筑学教学作出积极的示范和贡献。需要指出的是,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探索出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是所有地方院校所面临的共同问题,需要学界同仁基于我国国情,在协同合作的基础上对建筑设计教学方法加以整合和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