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地联合毕业设计地域建筑教学改革与创新

  • 投稿
  • 更新时间2021-03-16
  • 阅读量85次
  • 评分0
  • 0
  • 0

  [摘要]“寒地高校建筑学专业联合毕业设计”是以寒地建筑文化为主题,联合各地域具有代表性的建筑院校进行的协同毕业设计模式,旨在现代建筑学科教育的基础上探索一条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寒地建筑教育之路。课程将寒地技术贯穿于整个联合毕业设计,充分挖掘东北寒冷地区的资源优势,研究具有地域特色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教学形式,推动地域建筑教学改革与创新


  [关键词]寒地高校;建筑学;联合毕业设计;建筑教育;地域性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21)01-0066-04[收稿日期]2020-12-03


  一、引言


  随着社会文化的多元发展,建筑学相关知识体系所需的知识储备急速增长,呈现多元化交叉发展景象[1]。各种类型的学科交流与教学合作日趋频繁,逐渐成为我国建筑学专业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和一种常态化的教学模式。可以说,中国建筑教育近年来的长足进步多少得益于这些广泛开展的教学合作。各类型联合设计在多年的教学改革与推进中不断探索、完善、创新自身的教学特色。其中最明显的特征就是以地域建筑文化为背景的联合设计,如西部九校建筑类专业教学联盟联合毕业设计、东部地区建筑学专业6+1联合毕业设计、全国四校乡村联合毕业设计等。其地域性不仅体现在联合设计的建筑物质形态和城市空间形态设计,也来源于设计过程中所面临的现实问题的独特性及解决方式的独特性。


  寒地高校建筑学专业联合毕业设计是以寒地建筑本土化建筑教育为背景的重要联合毕业设计之一[2]。东北寒冷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悠久的发展历史和特色鲜明的多样性地域文化,既是寒地建筑院校提升自身教学特色的核心资源,也是寒地院校合作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寒地高校建筑学专业联合毕业设计基本概况


  (一)背景与历史


  随着人居环境品质要求的不断攀升,寒地建筑绿色性能优化、人工智能技术融合,寒地建筑与城镇建设理论、方法、技术的持续更新,是摆在我们寒地建筑生产、教学、研发各领域的重要课题[3]。寒地高校建筑学专业联合毕业设计(以下简称寒地联合毕业设计),是以寒地建筑类高校为主体的联合毕业设计,针对寒地各城市地域性建筑与城市环境进行研究、设计与实践。2012年举办第一届“寒地四校联合毕业设计”,目前已成功举办八届,参与院校规模数逐步扩大,参与学生人数也逐年增多。


  (二)教学模式


  寒地联合毕业设计教学过程分为五个阶段,即设计选题与前期准备、开题调研与城市设计、中期汇报与单体设计、中期答辩与设计评优、成果汇总与多维展示,教学过程强调地域建筑教育主题,加强校际联合与设计协同(图1—图6)。


  三、以联合毕业设计为依托的地域建筑教育改革思考


  (一)地域文化对寒地建筑教育的影响


  一是形成独特的课程体系。不同的地域构成不同的建筑文化,不同的建筑文化为地方建筑院校办学特色奠定基础[4]。寒地建筑教育在顺应我国建筑教育潮流的同时,应当充分汲取地域文化,挖掘寒地建筑的特色,形成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根植于寒地文化的建筑教育之路。对于北方各寒地院校而言,地域文化有助于建立适合寒地建筑学科发展的独有的课程体系,突出院校自身的特色和优势。


  二是培养独特的设计思维。思维方式的创新是驱动学科发展的关键。只有创新思维,才能带来更好的科技与文化创意成果[5]。对于东北地区的寒地建筑类高校而言,设计思维的创新更多来源于地域特征,寒冷气候、室内外热环境、建筑保温、耐寒材料等因素限定了寒地建筑的特点。地域要素的思考引领学生深入挖掘建筑营造智慧与创新策略。


  三是培育地域性建筑人才。地域建筑文化的创新与传承,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人才的形成[6]。地域建筑教育视野下的建筑学相关课程体系,能够使学生对地方建筑文化有较全面的了解,并掌握一定的理论与实践技能,使学生学有所长,学以致用,推动学科建设和地方文化双发展。


  (二)地域文化融入寒地联合毕业设计的途径


  一是设计选题的地域特点。寒地联合毕业设计的每一次选题都是各地方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歷史文化类项目,比如长春拖拉机厂与宽城子火车站、呼和浩特昭君墓园与玉泉区文化创意园、哈尔滨花园街历史文化街区、鞍山红楼文创区等,每个项目都浓缩着特定的地域文化与建筑历史。建议基于地域性主题设置开放、多元的设计选题,将课程设计从单一的目标导向向多元的任务导向转型,满足各校师生从自身强项寻求设计路径,建立自己的价值评价体系,求同存异,提升质量。题目应切合寒地特点,激发学生对题目的兴趣,并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突出联合设计的地域建筑实践指导意义。


  二是联合设计的地域协同。寒地联合毕业设计的地域协同将包含校际协同、校企协同、校地协同三方面内容。校际协同主要体现在不同地域高校师生围绕设计主题进行协同调研、讨论、设计,不同思维理念的碰撞有助于提升设计的深度与广度;校企协同主要体现在联合毕业设计与地方设计院的协同,依托地方设计院获取更多的设计相关地域信息的同时,加强学生与地方建筑师的交流与协同;校地协同则体现在联合毕业设计与地方政府的协同,地方政府委托设计项目,联合毕业设计以真题真做的方式切入实际项目,例如2019年鞍山红楼文创区设计,寒地联合毕业设计与鞍山市政府、红楼文化创意有限公司合作共同打造文创区,开辟了设计助力地方振兴的新路径。


  三是寒地技术的挖掘创新。寒地联合毕业设计有别于其他联合设计,寒地技术贯穿于整个设计过程,探索具有地域特色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教学形式。经过多年的教学摸索,寒地技术思考已从既有技术的组合应用向思维创新、设计创新层面转化,其研究性和创新性不断得到加强,设计成果对寒地建筑技术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四、吉林建筑大学寒地联合毕业设计地域建筑教育策略


  (一)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是联合毕业设计课程体系的完善。目前寒地联合毕业设计尚未形成自己的培养方案,历届联合毕业设计培养方案是建立在校内传统毕业设计模式之上的。寒地高校联合毕业设计作为毕业设计平行同步创新模块之一,应统合制定其培养方案,完善其课程体系。


  二是联合毕业设计专项资金的申请。前期调研答辩、交通住宿补助、成果展览布置、资料整理出版等课程设计产生的固定支出部分,需要稳定的资金来源与专项经费支持。


  三是联合毕业设计教学成果的转化。寒地联合毕业设计已成功举办八届,每一次教学成果在寒地技术、城市建设、历史保护、文化传承方面提出了诸多创新性意见,但目前仅整理出版两套成果集。应将成果转化列入联合毕业设计课程体系的固定程式,尽快整理往届优秀毕业设计,助力地域性建筑人才的培养。


  (二)改革方向和原则


  一是突出课程特点与地域特色。毕业设计是专业教学综合性实践环节,寒地联合毕业设计作为其专业核心课程的同步创新模块之一,在设计选题、学生选拔、师资配备、社会服务等方面要充分体现寒地地域特色,突出其地域性建筑人才培养目标及特点。


  二是突出协同实践与理论并蓄。以注重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为重点,重塑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强化理论学习,增强课堂互动与校际协同,探索建设学科交叉与融合,提升设计实践的挑战度。


  三是突出社会需求与成果转化。毕业设计选题将聚焦国家和各地各级政府的战略决策部署,紧密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突出在地域文化传承、寒地城市建设、建筑技术改善方面的成果转化,为寒地建筑学科发展、地方城市建设提供相关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


  (三)教学模式的更新


  在地域建筑教育视野下推进寒地联合毕业设计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首先要对联合毕业设计形成与演变有宏观了解,再逐层深入到每个设计阶段的教学特点,从选题、调研、协同、答辩、成果、师资等方面进行深层分析,最后从寒地联合毕业设计机制与平台建设方面与传统设计、其他联合毕业设计进行比较,整合探讨其地域建筑教育改革与创新模式。具体策略如下:


  一是选题方面。寒地联合毕业设计选题应体现一定的连续性,并建议设置开放、多元的设计选题。以往的联合毕业设计在选题的连续性各方面表现比较突出,设计的地域性主题得到了加强,但选题类型的重复也带来了设计与指导的审美疲劳。因此建议设计题目适度开放与多元,将课程设计从单一的目标导向向多元的任务导向转型,满足各校师生从自身强项寻求设计路径,求同存异,提高兴趣,提升质量。在选题的来源方面,可以采用校企合作或校地合作模式,进行“真题真做”或“真题假做”,多维协同进行寒地建筑的研究与实践。


  二是调研方面。现场调研是掌握课题地域要素的最直接的方式。从近几年寒地联合毕业设计的协同教学效果来看,该阶段为校际师生联合协同最密切、最频繁的教学阶段。但调研方法、工具、协同等,依旧束缚于传统教学模式。对前期调研的专项培训势在必行,应将无人机、3D扫描仪等先进仪器尽快投入使用,并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调研分析方法。调研报告不仅作为后续城市设计、单体设计的理论依据,也应成为联合毕业设计成果的重要一部分。


  三是协同方面。以往联合设计都是在线下进行,教师带队在固定的教学模式中展开定期的交流活动,学生之间的交流缺乏灵活与热情。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导致联合毕业设计在线上进行,这也为今后的教学过程及答辩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建议教学过程以线下为主,线上为辅,鼓励学生为主体的自发的沙龙、竞赛等模块教学的自由穿插,激发学生的联合动力,保持学生对设计的热情,推进联合设计教学模式的多元化。


  四是答辩方面。答辩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为城市设计答辩、中期单体设计答辩、终期综合答辩,各阶段的答辩均在校内进行,相对封闭。建议在设计场地内或周边地区临时开辟答辩空间,邀请相关政府部门及社区人员参与答辩,形成以高校、社区、政府为主体的高效协同的开放式答辩空间。


  五是成果方面。历届寒地联合毕业设计在成果方面对地域性要素的权重考虑较少,仅仅在最终成果上设置寒地技术板块。从学生完成的效果来看,普遍技术含量低,创新性不足。地域建筑人才的培养是寒地联合毕业设计的核心,成果方面应明确各阶段地域性设计要素的考核标准,让地域建筑理念贯穿联合毕业设计整个过程。


  六是师资方面。寒地联合毕业设计在教学改革上的突破,首先始于对教师知识结构的突破,其核心是通过提高教师自身的学术素养和实际专业水平,提高其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引导与示范能力。吉林建筑大学将根据自身的学科优势与特点,建设相对稳定、知识背景多元的寒地建筑教学团队,并结合设计选题,进行阶段性调整与补充。


  五、結语


  随着我国城市发展和经济的全面对外开放,联合毕业设计教学模式已成为当前国内建筑学专业教育领域对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7]。寒地联合毕业设计依托寒地地域,突出了跨地区教学资源整合与多学科实践融合,将寒地技术贯穿于联合毕业设计,探索具有地域特色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教学形式,为寒地建筑学科发展、专业建设提供了相关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使寒地建筑教育改革更具开放性和地域性特征。吉林建筑大学作为其成员之一,经过与其他寒地建筑类院校的长期协同与努力,在地域建筑教育方面取得了较长足的进步,取得的经验与成果对寒地建筑院校的交流与地域建筑教育改革具有现实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