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设计提问激活学生思维

  • 投稿第一论文网
  • 更新时间2015-09-03
  • 阅读量252次
  • 评分4
  • 24
  • 0

湖北省洪湖市龙口镇小学

郑文召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03-0071-02

课堂提问是指在课堂教学中的某种提示,或传递所学内容原理的刺激或对学生进行做什么以及如何做的指示。提问是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启发式教学的一种主要形式,是“有效教学的核心”。提问作为教师促进学生思维的手段,是沟通教师、教材及学生三方面联系的桥梁。然而,由于诸多原因,目前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问的有效性差的问题显得相当突出,不该问的问,低效的重复性、应答式的提问,以问代讲、形成满堂问的现象还较为常见,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在我校(此处指湖北省洪湖市龙口镇小学,下文同)进行的“课堂提问有效性研究”的活动中,有很多课堂中的提问有效地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但也有些提问低效、甚至无效。下面就我校的课题研究活动听课的感受谈谈对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一些浅显思考。

一、在创设情境处提问,激活学生思维

课堂提问作为小学数学教学行为,其教学作用能集中学生注意力,引导学生心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愿望。

在《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中,教师在创设情境阶段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一只猴王给三只小猴粉饼,猴王将饼平均分成四份,分给第一只小猴一份,第二只小猴要分2块,并且要和第一只小猴同样多,第三只小猴要分4块,也要和第一只小猴同样多,该怎么办?请你利用手中的学具分一分,说出你的方案。

问题一抛出,学生们情绪高涨,小组讨论热烈,争相说出自己设计的方案并利用手中的圆片进行分割,写出表示的分数,然后教师组织学生观察、比较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变化的规律,归纳出分数的基本性质。

在这一教学片段中,由于教师设计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和思考性,让学生很快地将注意力集中到学习活动中,有效地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使教学活动有序、有效地进行,教学效果显著。

二、在教学重点处提问,激活学生思维

提问作为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互动活动的召唤与动员行为,可以促进学生表达小学数学学习中的观点,加强学习成员间的交流,促进人际活动,同时可以提示数学知识重点,促进数学结论的记忆,拓展数学学习视野,诊断与解析数学学习中的疑难,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深化。

在六年级《统计》一课中有这样的教学片段:教师出示一组统计图复习旧知后,出示例题1,让学生从统计图中找到相关信息,然后提问,你能找出哪一种品牌的数量最多吗?学生回答不能。教师接着问:为什么?学生回答:因为其它品牌中有可能有的品牌比最多的数量还多。教师接着进入下一个环节的教学。

笔者认为,这样的提问设计不能很好地让学生把握教学的重点,学生的思维没有深度和广度。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你怎样修改统计图才能清楚地看出哪一种品牌数量最多?在小组内讨论你的方案,然后修改统计图。教师如果提出这样的问题,学生势必要思考怎样将“其它品牌”分细,具体到某一种品牌的数量是多少,这样才能清楚地看出哪一种品牌的产品销售的数量最多,从而体会到统计图的制作要具体,数据要清晰。只有这样,学生的思维才能得到激活,学生的思考才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从而构建高效课堂

三、在意见分歧处提问,激活学生思维

学生的思维水平决定着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对事件观察、分析的角度决定着学生对解决问题方法的选择。小学生由于生活经验以及知识基础的缺乏,对事件的考虑缺乏全面性,缺乏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因此会出现意见不统一的情况,这时教师需要及时提问,帮助学生对事件进行全面地分析和理解,培养学生对问题进行全面分析的能力,逐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在三年级《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的练习课中有这样一个教学片断:教师出示了教材第18页第12题“邮局、电影院、学校在创业大路的一旁,邮局距学校280米,电影院距学校350米,邮局距电影院多少米?”要求学生独立解答。在学生们完成了这道题的解答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汇报交流,学生的解答方法有两种,第一种解答方法:280+350=630(米),第二种解答方法:350-280=70(米)。教师接着了解其他学生的解答方法,学生们回答的还是这两种方法中的一种。这时,学生们议论纷纷,各执一词,认为自己的解答方法是正确的。教师看到学生们讨论热烈,没有发表任何意见,而是抓住时机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决定这道题是用加法还是用减法的关键是什么?请同学们先画图,借助图来思考。

问题一提出,学生纷纷在草稿本上画图表示邮局、电影院、学校三者之间的位置关系,于是出现了下面两种图示:

教师马上组织学生对这两种图示进行分析,所有学生对这两种图示均认可,也就是说这道题存在图示的两种情况,影响这道题运算方法的关键是邮局、电影院、学校这三者之间的位置关系。接着教师组织学生对两种解答方法进行分析,学生认为这两种解答方法都是对的,并且这道题要考虑这两种方法才是完整的。

学生经过这一活动过程,认识到要从多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能被单一的思维模式束缚,学生在活动中思维被问题激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培养和提高。

四、在思维无深度处提问,激活学生思维

由于学生生活阅历和经验较少,对事件的认识不足,对问题的思考往往缺乏深度和广度,思维只停留在浅层次的层面上,满足于一知半解,这时教师要及时地提问,将学生的思维逐步引入深处,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中“比较分数大小”时,有很多学生对于1/2>1/4>1/6的认识始终停留在这样的认识:数越大,分数越小;数越小,分数越大。很显然学生的思维处在一个很低的层次,只是从数字的层面上来比较分数的大小,而对于什么数越大,分数越小的原因认识不足,这时教师就应该及时利用提问来引导学生探究,如:你们所说的数是什么数,它表示什么?得出:同一物体,平均分的份数越多,表示每份的数就越小;平均分的份数越少,表示每份的数就越大。通过这样的提问,引导学生步步深入,就能把学生的思维引入深处,学生的思维水平才能得到不断地提高。

五、在知识归纳处提问,激活学生思维

学生的思维过程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古语亦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创新。由此可见,一个有效的提问对有效课堂构建的重要性。

在《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一课中,有下面这样的教学片段:教师组织学生完成判断三组三条边是否能围成一个三角形的练习题后,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是不是要把三条线段中每两条相加后才可以作出判断,有没有简便、快捷的方法?这个问题提出后,教师给每个学生提供3分钟的思考时间,然后在小组内讨论,接着各小组汇报交流。在此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对上述练习题进行观察、比较,最后得出结论,只要将短的两条边之和与最长的边比较就可以了。如果大于长边就可以围成一个三角形,否则就不能。从课堂中学生的表现来看,这一问题提出以后,学生们纷纷积极参与讨论,各小组活动非常活跃,可以看出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充分的激发,参与活动的积极性非常高,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可以肯定地说,教师提出的这一问题,对于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教师提出的每一个问题有明确的思维指向、宽松的思维空间、完整的思路要求,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思维环境,学生的思维一定会得到充分的激发和培养,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定会得到充分地调动,教学效果也会很明显,课堂教学效率也会得到提高。

(编辑:杨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