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学音乐欣赏课教学的几点思考

  • 投稿FLax
  • 更新时间2015-09-05
  • 阅读量510次
  • 评分4
  • 38
  • 0

文/张丽丽

【摘 要】本文从以审美教育为核心;创新教育的培养;扩展学生的艺术视野;培养学生判断音乐形象的能力;作品选择的经典性、时代性、民族性等五个方面提出对音乐欣赏课教学作了几点探讨。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中学音乐;欣赏教学;创新思维

一、强调“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师生关系

音乐课应该是师生共同体验美、发现美、创造美、表现美、享受美的过程。而传统的音乐教学主要以师为中心,忽视学生的主要作用,使教师仅仅成为向学生灌输知识的权而忽视了教师应是“激发学生思维的泉眼”。这样培养的学生缺乏能力创新,个性得不到发展,甚至丧失了对音乐的兴趣。

在音乐课堂上我以学生为本,建议好听的歌曲应该让学生多体验多听多唱,我不会限制他们一定要唱听中国或是外国的民歌,不许唱流行歌曲,我觉得这是不对的。只要积极向上的音乐都是好的音乐。我会让学生在课外收集一些他们喜欢的歌曲我再进行筛选,抽出一些时间进行歌曲教唱或听,这样的改变使学生感到惊喜和兴奋,也让他们真正成为课堂上的主角。课改实行后,音乐教材进行了很大的改变,每个单元都有一个很明确的主题,根据这一变化,我转变了原来的教学思路。也就是在每一单元上课之前,我都会布置给学生一项任务——收集与本单元的主题相关的歌曲或背景资料。

二、注重音乐教学中的创新思维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指导学生在认真观察的基础上去发现作曲家富有创意的构思(形式美)。历代成名音乐家无不以自己独到的艺术思想使自己的作品“标新立异”成为典范之作,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接受作曲家们丰富多彩的艺术创意的熏陶,逐步加深对创造魅力的认识,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自己创新的能力。

例如:贝多芬“命运”交响曲中以简洁的主导动机开创了交响乐宏大的结构服从于一个中心思想的先河;贝多芬“九交”中史无前例的运用人声合唱“欢乐颂”来体现他“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想;鲍罗廷在《中亚西亚的草原上》通过力度的由弱渐强,由强渐弱来塑造俄罗斯军队与商队由远而近,由近及远的动态形象;《梁祝》中,借用戏曲中紧拉慢唱的手法来营造祝英台“哭灵”的场面;“涛声”中用钢琴来模拟晨钟(暗示鉴真每一次充满希望的远航)和暮鼓(失败后更加坚强的意志);这些例子看似简单,但是在我看来这些创意却凝聚了作曲家的创新思维。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够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捕捉这些创意,那么不但可以增加学生在课堂上的音乐注意力,拓宽学生的创新视野,同时,也将激发学生的音乐兴趣,相信音乐的创意一定会让学生在今后的社会实践中,影响着他们的创新活动,产生一定的社会价值。

三、注重扩展学生的艺术视野

先进的教学理念应注重联系的观点,在提高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同时,应进行艺术视野的扩展,因为音乐的内容包含政治、历史、地理、自然、社会生活、民族精神、民风民俗等,音乐与秭妹艺术也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我们中国民族器乐音画中,就有“中国山水”、“中国花鸟”、“中国传记”、“中国人物”“中国风情”“中国诗情”等篇章,中国民族艺术又共同体现了东方神秘主义思想“禅宗”思想。

音乐的时代风格总是体现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一定历史时期的精神风貌,音乐的民族风格是由个民族的文化、生活、语言、劳动、情感、地理、民情等所决定的,音乐的个人风格,总是体现出音乐家独特的对客观现实的观察力和对人生的感悟,并给我们人类以启迪。

因此,作为一个从事高中音乐欣赏的教师,能不能从教材中挖崛出生动活泼且能扩展学生艺术视野,丰富学生艺术情感,成为学生终身受益的内容来,将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率、质量,也是教师的课堂教学能不能吸引学生的关键,因为学生每天都渴望有新的发现,新的收获。记得我曾经上过一堂内容为《梅花三弄》的课,这堂课我至今回味无穷,因为在这堂课上,学生们了解了中国的“禅宗”思想(追求中道,天人合一);了解了古琴艺术的特点(清微淡远);了解了琴文化的表现形态:琴曲、琴歌、琴诗;了解了“禅宗思想”、“古琴艺术”、“文人豪士”三者间的关系;了解了书法艺术的实质(生命体);了解了古代的编钟文化(再听用编钟与乐队合作演奏的“梅花三弄”)。学生接受到的信息量多么大!学生能不感兴趣吗!

四、培养学生判断音乐形象的能力

培养学生对音乐形象的判断能力实际上是培养学生对事物作出正确反映的能力,这个判断过程我认为有两点很重要。

第一,要指导学生正确感受音乐的性格。音乐的性格多种多样,是庄严的、辽阔的、欢悦的、热情的、细雅的,还是伤感的、衰怨的、愤怒的、倾诉的、叙事的等等。例如:在欣赏“二泉映月”时,能不能判断出变奏体各段从伤感→隐痛→悲愤→惆怅的情感变化过程;听《蓝色的多瑙河》能不能听出其中五首小圆舞曲的音乐性格(第一首:欢乐流畅的;第二首:明朗活泼→柔和、抒情的;第三首:优雅幻想→旋转热烈;第四首:宽阔的、陶醉的;第五首:激动的、炽热的)。如果我们的学生一开始就不能产生正确的情绪反映,那么怎能获得情感的体验,进而去认识音乐作品的艺术价值、文化价值及社会价值。

第二,要指导学生认识各种各样的音乐体裁。认识各种音乐的体裁,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对音乐作品进行归类,另一方面有些独具风格的音乐体裁或包含着作曲家对世界的认识态度、或包含着一个阶级的思想观念、或包含着一个时期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文化传统和精神风貌,可以让学生在多姿多彩的音乐世界中,陶冶性情、锻炼人格、感悟生活。

五、注重作品选择上的经典性、时代性、民族性

经典性就是代表性。应该选择具有较强的社会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的音乐作品进入教材,避免重复且面面俱到,这也是受到高中音乐欣赏课总课时限制的原因,但教师可以推荐一些风格近似的作品供学生业余时间欣赏、研究。总之,尽可能做到让学生在每一堂音乐课上“希望而来,满载而归”。

时代性应该体现“了解过去,认识现在”。“了解过去”是为了把握音乐发展的脉络,因为音乐作品总反映一个民族在一个历史时期的精神风貌。“认识现在”是现代人“与时俱进”的情感体现。交响诗《百年沧桑》、钢琴协奏曲《走进新时代》之所以深受学生喜爱,就在于这些作品符合当代人现实的情感。

音乐课改教材力求体现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体现以音乐审美体验为核心,使学习内容生动有趣、丰富多彩,有鲜明的时代感和民族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尊重个体的不同音乐体验和学习方式,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龚明玉.《新世纪教师应具备的教育理念》

[2]朱永新,杨树兵.《创新教育论纲》

[3]朱慕菊.《走进新课程》

[4]叶林.《音乐审美欣赏》

(作者单位:江苏省丹阳中等专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