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绘画对现代美术教育的意义

  • 投稿狸发
  • 更新时间2015-09-02
  • 阅读量546次
  • 评分4
  • 20
  • 0

霍岩Huo Yan

所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中国文化,有一种“任重道远”的“弘毅”精神,它既有自立的能力,又有应变的能力,因此能够生生不息。而中国的传统艺术,也具有一种特殊持久的生命魅力,在许多的古老文明的艺术变迁衰退的比对之下,这一特征尤其引人注目。体现东方哲学的中国画及东方美术,本质上是理性与非理性的统一、再现与表现的合一、抽象与具象的化一的艺术,强调相克相生的和谐精神。它区别于其他绘画的是,要求作品中人文境界的文化意义大于绘画本身的含义。

那么,我们如何来解释传统绘画与现代文化的冲突呢?传统绘画在现代美术教育中又会具备哪些作用与意义呢?

诚然,以传统文化为背景的中国画所体认的文化意识与现代文化是有差异的。由于在现实社会中生存的人们承担着繁复的心理负担,失却了“本心”,使灵魂产生缺憾,因此被视作人格修养的中国传统绘画朝着理性和谐的方向发展,是一种新的继承和发展。中国绘画历来是勇于吸取外来艺术精华的,在魏晋南北朝、唐、明、清时期就先后受到佛教艺术和西方绘画的影响。学北齐曹仲达人物画的靳智翼,吸取外来画风,融会贯通,勇于变革旧貌。唐释彦惊在《后画录》中称道:“祖述仲达,改张琴瑟,变夷为夏,肇自斯人。”吸取外来技艺,经过吐纳、净化,以此来丰富、发展自己。过去如此,现今提倡开放、变革,更应如此。

画史上,东晋顾恺之提出的“迁想妙得”论是最具艺术含义的。作为中国画艺术独特的造型理论,它比张璟提出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要早几百年,且更具艺术的形象思维性。要求艺术家将客观世界的表现对象,通过自己的艺术思维,以超时空的方法去神交默契和意象,或概括夸张,或浓缩细化,或化平面为立体,或化立体为平面——塑造出高于现实、各自不同的精神形象。它与张璨提出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及后人提出的“写生”概念是互为一体的。具体来说,就是外师造化的客观形象经过艺术家心源的迁想,从而塑造出更具生命力和精神的艺术形象来,在现代语言的语境中,“写生”则是达到妙得的结果。由此,它对现代美术教学中的启导是功效显著的,“迁想妙得“论不仅适合于现代艺术,且适合于音乐、舞蹈、戏剧等其他艺术,是符合艺术发展从具象到抽象和表现主义的健康思维与客观规律的。它是艺术表现中最高级的表现技巧,也是艺术家重塑艺术形象的必要手段,和体现自身独特的艺术思想至关重要的一环。

在中国古代山水画史上,董源、巨然把江南山的结构进行梳理,塑造出状如麻披散而错落交搭的“披麻皴”;米芾从江南烟雨中得出造就“山色空蒙雨亦奇”效果的“横点米家皴”;而李唐创造出了独具北方山水特色的“斧劈皴“;倪云林则是把太湖一带的山石塑造成“折带皴”。在花鸟画史上,最明显的是八大笔下的鸟、鱼、松、石、荷花,都不同于生活,但都高于生活可见的现实形象,近代的齐白石也是如此。

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中载有“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功”,肯定了绘画具有的社会功能,即起到美的教育作用。

现今学院教学,采用西画观念,把绘画的本质说成是“再现”自然的,或是“表现“精神的。其实,从辩证的思维观点上看,一切绘画的本质都是再现与表现的合一,而中国画恰是最能体现人类绘画的本质,它是建立在两极思维认识上的,具有在时空序列中向前延伸的先导意识,是一种无边的自由,且具有无穷的召唤力,是呼唤前进的精神力量。

目前,各美术院校基本上采用西方学院派美术教学法,这种教学法与中国画的本质特色存在诸多不相适应的情况。学院教学应把历史上悟派教学适当引入课堂,采用“教悟合一”的方法去启导学生认识到,中国画从形式到内涵都是基于不同的大文化传统和思维模式的,帮助学生领悟两极思维原理的真谛意义。绘画形象来源于自然形象,但并不以模仿再现自然形象为最终目的,形象只是画家表达画意的语言而已。关于描绘形象时采用的艺术加工处理手法的这部分内容,中国画教学也应系统科学地增加讲授。

为了进一步使学院式中国画教学得到发展,应建立一门东方绘画学体系。用现时代语言,参照现时代人类发展成果,系统科学地阐述、继承和发展中国画的艺术原理,培养学生正确的中国画专业观念,提供最好的渐进式的知识吸收方法,彰显学院中国传统绘画价值观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中国传统绘画在世界艺术史上的不朽贡献是其语言的简洁,内涵的丰富,数千年来代代嬗变,生机不绝,代有突破,代有新风。而中国传统精神至今一脉相承,强调的始终是中华民族文化精神,是具有民族性的中国风格。黄宾虹说:“屡变者面貌,不变者精神。”此“弘毅”精神是品格力量的重要链条,有利于从行为和思考两个领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对铸炼心智、塑造性格具有特殊意义。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竞争空前激烈的时代,人类的身心承受了巨大压力,甚至有可能使人类沦为自己所创造的物质文明的奴隶。如何缓解进而消除这种压力?唯一可持续发展之路便是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一切创新都围绕这一主题展开。绘画作为一门精神的艺术,包括对中国画的创新,无疑应具备缓解这种压力的作用。一面是激烈冲突的、不和谐的物质文明的竞争,一面是平淡天真、心平气和、大度雍容的精神文明建设,二者互为补充,世道人心才会趋于平稳。这样的艺术,非蕴含着民族气骨、时代气概的传统中国绘画莫属。二十一世纪世界的艺术,是艺术家心灵回归自然的艺术。它的大背景是人类必须考虑自身和宇宙的和谐,这将是作为人的个性和群体、国家和世界图存的唯一选择。在这种选择面前,艺术家们将是最得风气之先的。而中国传统绘画的继承和发展,在这场伟大变化之中,便是起于青苹之末的风源,以上从哪一方面又不会对我们的现代美术教育有新意和启示呢?

霍岩: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系讲师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