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不像”与“好不好”

  • 投稿ying
  • 更新时间2015-09-05
  • 阅读量698次
  • 评分4
  • 49
  • 0

文/刘晓春

【摘要】中美美术不同的教法,评价标准的不同,导致培养出不同的人才。“像不像”,禁锢了学生的形象思维;“好不好”,发展了学生的形象思维。“像不像”,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好不好”,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像不像”,重技能的训练;“好不好”重创意构思。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像不像”;“好不好”;中美美术;教法;不同点;形象思维;创新意识;技能训练;创意构思

留美学者黄全愈在《素质教育在美国》一文中叙述了他儿子矿矿在国内学画和在美国学画的不同经历。在国内,三岁的矿矿每逢一、三、五晚上被送到夜校的国画班去学绘画。“在我完全忘记了儿子上国画班去学绘画的事儿后”的某一天,“我”在家信中看到:“一张约两尺见方的宣纸国画,画的是竹子:疏疏落落的竹叶,斜斜弯弯的竹干,布局协调,浓淡有致,且远近成趣。”就是这幅出自3岁孩童的国画,被说“是一个著名的教授画的!”竞获得美国大学的教育系主任布莱恩博士的连声赞扬:“不错!不错!”当“我”“老老实实‘坦白’是儿子的画”时,“但是见者均赞不绝口,竟然没有一人相信是三岁儿童的画,反而以为我是在开玩笑。”在美国,三岁时就技惊四座的矿矿已五岁啦,到美国正牌大学的美术学院办的绘画班学习,恐怕要石破天惊的。可是,“才去了不到五次就开始叫唤,不想去啦。”为什么?原来是“老师根本不教绘画,一点都不教!每次都是给一个题目,就让我们自己画啦,想怎么画就怎么画,爱怎么画就怎么画,老师一点不管。画完了老师就知道说‘好哇!好哇!’好什么好?!旁边那些美国小孩的画,根本就是‘一塌糊涂’!”

在国内,矿矿上的是夜校国画班;在美国,矿矿上的是美国正牌大学的美术学院办的绘画班。其结果就截然相反,是不是可以说,中国的教师比美国的教师好,更负责任;中国的教法比美国的教法更先进呢?答案是否定的,实际上正暴露了中国教育的弊端。中美美术不同的教法,导致培养出不同的人才。

一、“像不像”,禁锢了学生的形象思维;“好不好”,发展了学生的形象思维

每当中国学生(包括矿矿)作好一幅画后,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是“像不像”。其实学生作好的这幅画是学生照着某一物件临摹下来的,并不是根据自己的情感,通过联想或想象,创造出的新的艺术形象。其创作过程运用更多的是逻辑思维。而“美国孩子学绘画,老师往往不设样板、不立模式,让孩子在现实生活到内心想象的过程中自由地‘构图’。”学生的想象是天马行空的,不着边际的,不以“像不像”为评价标准,而是以“好不好”为评价标准。其创作过程运用更多的是形象思维。

形象思维,也叫“艺术思维”。所谓形象思维,也就是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始终伴随着形象、情感以及联想和想象,通过事物的个别特征去把握一般规律从而创作出艺术美的思维方式。美术需要的是形象思维,形象思维是美术活动中的基本思维方式之一。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一样,是人类的一种重要的思维能力,它是依凭形象进行的思维。“像不像”运用更多的是逻辑思维,它有“形象”,这个“形象”是教师给他设的“样板”,只是“眼中物”而已,没有情感,没有联想,没有想象,其成果只不过是“样板”的克隆而已。长此以往,学生的形象思维会萎缩。“好不好”运用更多的是形象思维,它依凭现实生活中存储在大脑的形象,给其灵性,赋其情感,奇思妙想,创作出全新的艺术形象。“好”的留下,“不好”的舍弃。随着“好”的不断积累,量变达到质变,学生的形象思维无形中得到很好的开发和发展。

二、“像不像”,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好不好”,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中华民族是一个充满智慧的民族,中国学生是聪明的。国际奥林匹克竞赛,中国队参加8届大赛,届届名列前茅,总共派出选手31人次,全部获奖,累计金牌17块、银牌6块,铜牌8块。但是,在诺贝尔奖项上,仅莫言一人。(李政道、杨振宁是美籍华人)中国人缺的就是创新精神。

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届中央委员会所做的报告中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也指出:“美术课程特别重视对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采取多种方法,帮助学生学会运用美术的方法,将创意转化为具体成果。”

“像不像”这种训练模式,会使人思维僵化,循规蹈矩,不敢越雷池一步;固步自封,因循守旧,没有个性,没有主见,往往人云亦云,依葫芦画瓢。正如黄全愈教授所说:“当一个人从小就反复接受这种模式的训练,久而久之就会习惯性的以"像不像"样板来要求自己。”难于跳出“动力定式导致的定向思维”,局限于狭小的空间中。

“好不好”这种训练模式,提倡的是“无中生有”、“天马行空”,不按常规出牌,敢想前人不敢想的,敢做前人不敢做的,不设条条框框,施展的空间无限大。

三、“像不像”,重技能的训练;“好不好”重创意构思

黄全愈教授在《素质教育在美国》举了美国教师达琳在昆明进行教学交流时,因为看到中国孩子们的画技非常高,有一次就出了一个"快乐的节日"的命题让中国孩子去画的实例。结果令人大跌眼睛。大家都画一模一样的圣诞树,当遮盖住圣诞树后,“那群画技超群的孩子们竟然抓头挠腮,咬笔头的咬笔头、瞪眼睛的瞪眼睛,你望我、我望你,冥思苦想、痛苦万状,就是无从下笔。”

古画家石涛说:“得其画而不化,自缚也。夫受,画者必尊而守之。”说的是:学会别人的画法,而一味临摹抄袭,不加变化,等于自缚手足,难以成器。若明了一画之法,即可成材而立身。“像不像”讲究的是一味临摹抄袭,不加变化,自然难成器。

现代著名画家黄宾虹说:“艺术流传,在精神不在形貌,貌可学而至,精神由领悟而生。”还说:“写生只能得山川之骨,欲得山川之气,还得闭目沉思,非领略其精神不可。余游雁荡过瓯江时,正值深秋,对景写生,虽得图甚多,也只是瓯江之骨耳。”这充分说明艺术讲究的是精神,要有灵气,要神似。而这灵气、神似来自于心生,这也正是“像不像”与“好不好”的本质区别。

总之,“像不像”与“好不好”虽是两种不同的评价标准,但就培养出不同类型的人才,这是很值得我国广大教育者深思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急需创新人才,这是我国教育和教育者今后努力的方向。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黄全愈.《素质教育在美国》

[2]《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

(作者单位:江西省信丰县第七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