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构建立体化全覆盖德育工作格局

  • 投稿小明
  • 更新时间2015-08-31
  • 阅读量170次
  • 评分4
  • 19
  • 0

赵卫云 郭华坤

一、立足养成,关注细节

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实际,通过坚持不懈、一以贯之的养成教育,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和良好品质,开辟素质教育新领域。在小学,进行讲文明、讲礼貌、爱劳动、爱集体的教育,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在中学,进行遵规守纪、吃苦诚信等价值观方面熏陶,进一步激发学生自制力,将已养成的良好行为习惯升华为素质品格。广泛开展信心教育、体验教育、感恩教育、诚信教育等系列养成教育。很多孩子自小娇生惯养,缺少自立自理能力,为让他们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规范和自我超越,可以每年组织春季远足,学生一天之内往返几十公里,虽然筋疲力尽,但坚持走完全程后会体验到战胜困难、挑战极限的快乐,既利于德智体全面发展,又为今后步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起到积极作用。

学校里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但真正做好“育人”大文章却是比天还大的事。应从小处人手,从细微处着眼,将琐碎事做精彩。例如,上下楼梯时靠右走应成为学生的自觉行动,与人方便就是与己方便;课间实行五分钟交接班应成为教师的自觉行动,关爱学生不能放过一分一秒。在校园内书写上“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学校是我家,清洁靠大家”“轻声慢步过走廊”等名人警句和温馨提示,可以教育学生时刻注意小节,使自己的言行符合文明要求。

二、活动搭台,情感渗透

学生的良好品德,必须有道德情感渗透,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正是产生这种情感的重要途径。要坚持“全员参与、寓教于乐”的原则,丰富活动内容,活化活动形式,让学生在乐中学,在动中悟,在参与中受到触动,心灵得到净化,精神得到提升。例如,升旗仪式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形式,应该创造性地搞好“国旗下讲话”,月月有主题,周周有重点;通过组织师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工厂、农村、社区,利用人队、入团及18岁成人宣誓仪式等让青少年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陶冶情操、锻炼意志,培育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培养关心社会、关心国家、关心世界的责任意识,提高政治敏锐性、政治评判力和思想政治水平。为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校园,可以举办读书报告会、辩论赛、道德法庭、听老红军爷爷讲过去的故事等系列活动,将革命先烈团结一心、不怕牺牲、顽强拼搏、先公后私等高贵品质融入孩子们的心灵。

把“尊重教育”作为“以德立校”的重要举措,在学生中开展“五个做”活动,即“在家做父母的好帮手,在社会上做遵纪守法的小标兵,在学校里做团结友爱的小伙伴.在社区和公共场合做文明小卫士,在生活中做人格完美的小主人”,教育学生首先要学会尊重他人,从而获得他人的尊重。定期评选“文明礼仪之星”,学生通过参与孝心格言比赛、当家一日游、尊老敬老摄影大赛、我为老人过生日、给孤寡老人送温暖等,从内心里明白尊敬父母、敬重长辈是应该具备的优秀品德。

三、文化育人,拓展载体

重视校园文化在学校德育中的隐性影响,让学生一跨进校园就接触到一切美好,塑造美的心灵,和完美的人格。一方面,坚持物质文化建设,营造优良的校园环境。为校园环境赋予一定的文化色彩和教育意识,增强环境育人的功能,让校园内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充满诗意和美感,使学生不知不觉、自然而然地受到熏陶、暗示、感染。另一方面,加强精神文化建设,形成优良的校园风气。通过开展和谐校园、平安校园等,将学校建成团结向上、充满友爱的大家庭。要积淀孕育颇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如微笑文化、科技启蒙、绿色环保、日记人生等。“微笑文化”就是对教师有独特规定:不仅体罚和变相体罚是坚决禁止的,对孩子们板着脸孔也是坚决不允许的。学校里,对生病的学生开放诚挚问候的微笑,对调皮学生开放着端庄期待的微笑,对暂时落后学生开放关心激励的微笑,对做错事的学生开放着诚恳信任的微笑……久而久之,这样的学校里,孩子会时时处处精神饱满、志气昂扬、充满活力。

课堂作为德育“主阵地”的地位不能忽略和放松。在课堂教学中,除了教给学生基础知识和方法技能,还应重视学生情感、价值观的训练生成,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对生活之美、人生之美的鉴赏能力和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开展“读千古美文,做少年君子”经典名篇诵读活动,精心选择经典名篇配发到学生手中,每周安排经典诵读课,在教师指导下孩子们课上读、课余诵,被传统文化中闪烁着智慧光芒的思想所淘洗,优秀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在文化的浸润中内化生成。

四、构建网络,无缝覆盖

德育工作是构建和谐校园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具有基础性的一步。一个人在人生的起步阶段划亮了美好品德的火星,就点亮了幸福灿烂的人生。基于此,应该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互动共振的立体网络。在校内,重视学生在制度规范前提下的个性张扬和人格完善,探索实施民主平等的启发式、讨论式德育方法。建立学生成长导师制,学生成长导师与学生敞开心曲、交流谈心,经过教师的分析疏导,让贫困生的烦恼、异性同学交往中的烦心事、与爸爸妈妈的隔阂云消雾散。编印《潜能与开发》《心理导航》等德育校报,为学生点亮盏盏心灯。在家校之间,建起家长学校,定期开展家长访校日、万名教师访万家等双向互访,发放家校联系卡,密切家校联系。在社会上,广造舆论,让人们给予校园弱势群体最大限度的帮助和支持,保障每个学生都能上起学、上好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