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讲话的艺术

  • 投稿杨纳
  • 更新时间2015-08-31
  • 阅读量774次
  • 评分4
  • 19
  • 0

王永明

校长是学校的领导者和第一管理者,校长讲话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自身的形象和领导作用的发挥,一名校长要想树立自己的威信、提高自身的领导能力和领导魅力,就必须努力提高自己的讲话水平。有些校长具有高超的讲话水平和艺术境界,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自身的勤奋学习和艰辛实践,才逐步达到的。一名校长讲话水平的高低往往体现着一名校长思想智慧和管理经验。

校长在学校管理工作中,经常要进行激励、说服、批评、表扬、演讲、宣传、教诲等,这些都需要十分得体的讲话,同样表达一个意思,讲话是否讲求艺术,收到的效果往往大不一样。校长在讲话时应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一、要言之有序,主题突出

校长讲话要言之有序,只有言之有序,才会使教师、学生更清楚更明白。这首先就需要校长在讲话过程中,注意讲话内容的前后顺序。一是一,二是二,坚决避免逻辑混乱。有些校长讲话时经常出现“第一点首先”“第一条首先”之类的口误,让教师、学生听后感觉异常别扭。要做到言之有序,就应特别注意提炼主题,即讲话的主题、讲话的思想,要经过深入思考,形成鲜明的观点,搞清楚内在联系。很多校长都有这方面的体会,一个问题思考得深透,琢磨得到位,话讲出来的效果就比较理想。反之,一个问题考虑得仓促,没有想透,就很难把它讲清楚。没有想清楚,却要把它讲清楚,那是根本不可能的。这同雾天照相不易照出清晰的照片是一样的道理。

二、要言之有物,简洁凝练

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校长在讲话之前做深入细致地调查研究,这是由校长的特殊身份和作用所决定的,校长是教师行为方式的引导者,而教师又是学生行为方式的引导者,如果校长在讲话之前对所讲之事不了解,对听众的心理不了解,就很难做到讲话内容的充实具体,很难收到掷地有声的讲话效果。现实生活中,经常看到一些校长由于事先没有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在说服或是批评教师时,往往反被教师问得出现支支吾吾,左顾右盼,四处求援的窘态。

校长讲话要简洁凝练,即讲话时要干净利索,遣词造句准确精练,削繁去冗留清瘦。讲短话并不是目的,目的是要管用,要让教师、学生听进去,受到启发和教益。有一些校长喜欢说一些官话、套话、空话,似是而非的话,没有错也没用的话,认为说这样的话就会永远正确,照着做就不会出什么问题。殊不知,教师、学生对此类空洞无物的讲话普遍非常反感。你在台上长篇大论,他在台下呼呼大睡。这样的讲话不仅不能起到引导和感召教师、学生的目的,反而使自身形象和威信大打折扣。

三、要言之有文,富有感召力

孔子曰:“言而无文,其行不远。”意思是说话没有文采,流传就不会久远。富有文采、生动形象的言语更容易引起教师、学生的无限遐想。才华横溢、诗情浪漫的校长,他的每一个言谈举止都会让教师和学生感受到校长内心世界的一丰富、思想境界的深远、人格魅力的超俗和道德品行的高尚。倾听这样的校长讲话,教师和学生都能在富有诗意的语言熏陶和性情陶冶中得到思想的净化、灵魂的升华、内心的充实。

四、要言之有情,真诚相见

一个人不可能没有情感,只要他一开口,就总是希望以自己的情感影响别人,“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校长讲话时的轻、重、缓、急、强、弱、停,语气中的爱憎、深沉和激昂,最能激起教师和学生心理上的共鸣。从根本上说,讲话是一种情感的交流,校长讲话就应该用心去讲,用情去讲。不能付出真心就不能得到真心,不能付出真情就不能得到真情。你要让教师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你自己就得带头遵守;你要求教师要加强学习,你就得成为学习的榜样。如果校长讲话套话连篇,言不及义,板起面孔,居高临下,一腔官气,即使讲话声音再大,措施再好,教师、学生也是口服而心不服。

五、要言之有理,以理服人

有句古话叫“言不妄发,发必当理”,说的就是“言之有理”。作为一校之长,无论在什么场合,讲什么话,都要特别注意这个“理”字,要有哲理,有道理,有情理,以理服人。校长讲话要特别注意正确性,要符合客观实际,同时还要掌握说理的方法和技巧。说理本身就是一门学问,它的内涵非常丰富,诸如事例说理、比喻说理、对比说理等。其中,事说理是校长讲话时经常用的一种方法。因为人往往是最讲实际的,事实本身可以使领导言重如山,取信于民。当然,采用实例来进行说理论证,要求校长在讲话之前要准确把握事实,既不能夸大事实,也不能藐视事实,在讲话中巧妙地运用事实,这样,才能使教师、学生心生佩服,易于接受。事实上,有些校长总是把“理”和“权”联系起来,遇到事情不讲“道理”,而讲“权理”,把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强加于教师身上,处理问题不是“以理服人”而是“想当然”,实行“高压政策”,专横武断。这样做的结果只能是丧失民心,丢掉威信。

(作者单位:山东胶南市黄山经济教育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