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术教学中留住孩子的那份纯真

  • 投稿钟可
  • 更新时间2015-08-31
  • 阅读量390次
  • 评分4
  • 40
  • 0

沈慧慧

纯真是人性中十分美好的东西。而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培育人性的圣殿。席勒美育的终极目标是将人培养成“完整的人”。作为教师,我努力让教学过程成为学生接受艺术教育的过程,同时也成为学生人格发展的过程。

一、牵引儿童纯粹的感知

随着孩子逐渐长大,对周围事物的认知越来越深入,绘画历程也开始从涂鸦期向写实期过渡,他们眼中看到的事物与启蒙绘画时老师教授的符号也开始发生冲突。这时,老师就要努力引导孩子放弃幼儿时期学会的固定记忆,做到跟着“感觉”走。

例如“几何体写生”一课,在孩子的记忆中,正方体是由六个正方形组成的,而实际上在课堂写生时,当一个成角透视的正方体真正出现在眼前时,每个面看上去都不再是方的。这时孩子的记忆与眼中所见就有了明显的冲突,不少学生都会想不通为什么自己画出的东西和看到的不一样呢?此时作为课堂引导者的我,会采取九官景框的方式,让学生将取景框举起,透过取景框,大家就会看到侧面正方形的边线与取景框的直线形成了角度,从而打破了学生之前的认识,让学生明白原来想要画出“真实的正方体”,就要坚信自己眼睛看到的各种形状,学会用最纯粹的视觉感受压倒幼儿期对认知符号的记忆。

二、保留儿童纯净的心灵

美国前总统林肯的相貌算得上是百里挑一的丑陋,但他却知道赞美的重要性,他曾以这样一句话作为一封信的开头:“每个人都喜欢赞美,你我都不例外……”赞美之于人心,犹如阳光之于万物。然而,为了追求大伙的赞美,为了博得周围人的称赞,孩子们却开始不确定自己该画什么了。

孩子们在很小的时候就会根据自己所看到的事物,无意识地调整画面;按照自己的喜好表现绘画的主题,例如:男孩子喜欢画战争的场面、武器的造型,女孩子喜欢画童话中的公主,花朵。有时成人无心地介入,就会扰乱了原本的完美;有时敷衍了事的轻轻一句,却激起纯净心灵的涟漪。美术课堂上经常会有学生问:“老师,我这样画可以吗?”“我可以画……吗?”在我看来,这不只是学生不自信的表现,更多的是对老师喜好的迎合。

《孩子的艺术》作者玛丽恩·灵德斯多说:“由于对自己的成就不满足,而且极其渴望用自己的艺术来取悦他人,他会放弃自己原有的创作和自我表达方式……这时,视觉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和他产生新颖想法的能力,以及他对周围环境的感受能力都受到了阻碍。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阶段,很多成年人都没能超越这个阶段。”课堂中,我会给予孩子充分发挥的空间,无论哪一位孩子,只要拿起画笔,表达出了自己的感受,我就会首先肯定他的表现,因为孩子空灵的想象、纯净的心灵,才是真正不可丢弃的珍宝。

三、读懂儿童纯真的思想

英国作家劳伦斯说:“艺术是一种至高无上而又微妙的意识形态。”无论孩子的绘画风格是多么千奇万变,表现形式是如何多种多样,艺术水平是怎样参差不齐,孩子们的每一个作品都反映着他们的内心世界,诉说着他们成长历程中的点滴。,

例如:一幅《下雨啦》的作品中,小作者把撑雨伞的那只手画得特别粗壮,显示自己撑雨伞时这只手要很用力。一幅《全家福》的作品中,小作者将自己的爸爸画得非常高大,让大家感到爸爸在他心中不可动摇的地位。同样画《春天来了》的两幅作品,一幅画出了远景,大面积的草地,满纸的蝴蝶,表达了孩子希望融入这春色的美丽愿望。一幅画的是近景,可爱的孩子拉扯着风筝,奔跑、跳跃,这是与父母一起的春游,多开心,多难忘啊。

小小的画纸表达着孩子对生活的热爱,唯有仔细地欣赏,慢慢地品味,用孩子视觉,接受孩子绘画中的“不常规”,我们才能看懂孩子向我们讲述的“纯真世界”中发生的有趣的故事。

洋溢着童趣、纯真的美术作品,表现的是成人所不会注意的另一个世界,这个世界是现实与理想的结合,是眼中世界的好奇,心中世界的多彩。尊重孩子对美的感受,留住孩子的“纯味”,才能创造真正的美。

(作者单位:江苏南通市城南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