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课题,大智慧,如竹节节升

  • 投稿小庄
  • 更新时间2015-08-31
  • 阅读量836次
  • 评分4
  • 65
  • 0

张彩萍

我个人极其喜欢竹,竹子的形象文静高雅、虚心进取、刚直坚毅,“唯有团团结,坚贞大小同”,写出了竹子无比强大的生命力和无比坚贞的凝聚力。竹的气质正是教师群体需要追寻的品质,因为教师的团队是合作的,教师的工作是研究性的。没有研究的教育如同一泓死水,波澜不惊。我校始终坚持“研、教、训”一体化校本教研模式,要求教师在校本教研中以课堂教学实际问题为轴心,以学科研究活动为操作平台,实现教师的合作性智慧发展与共享。学校全面铺开教师个人小课题研究,以小课题研究为载体带动校本教研深化,也以这个平台促成课题组教师合作研究。

一、种土春风里天暖自生根

“问题”即“课题”,在教研的氛围中我们种下“问题”的种子,在每个教师心中萌生我们这个阶段教学中所要探究的问题,明确课题的方向。就如竹子一般,春风还没有融尽残冬的余寒,新笋就悄悄在地上萌发,一场春雨过后竹笋破土而出,生机勃勃。

1.“问题”促研究

课堂是“根”,所以教师的教学研究是基于“根”的研究,学校教学研究部要求申请的所有校级教师个人小课题必须植根课堂,以解决课堂教学中的“真问题”。在每学期初学校教学研究部会组织一次校本科研培训,帮助教师确立课题研究思路,引领每个教师从自身课堂实际出发选准问题,发现问题。在校本培训之后,我们开展教科研活动,以学科组、备课组为单位,大家在一起互相启发思路,共同商议备课组的课题研究方向。如英语教研组,学科分管领导会解读目前小学英语教学最前沿的教学理论,随后所有英语老师围绕这些前沿的教学理论对比我们目前的教学状态,从教师和学生两头共同发现教学瓶颈问题。在议论过后,各备课组组长会整理大家讨论中列出的问题,梳理主要问题所在,随后和组员共同商议决定备课组所要研究的小课题方向。又如,一年级语文备课组根据学情主攻识字教学,备课组经商榷确立了四个小课题,即“小学低年级情境化识字教学初探”“低年级学生语文自主识字能力的策略探究”“低年级语文在阅读中提高识字量的探究”“低年级语文识字兴趣的培养探究”。通过对同一研究主题多角度的探究,可以在合作研究中呈现“立体式”的研究思路。

2.“群研”促互补

由教研组长带领备课组进行同一方向的教学课题研究,同时备课组每一个教师都能积极开展“教师个人小课题”研究,形成同一方向不同层面的多角度学科教学研究,以每个老师不同的教学探究来完善同一个教学问题的研究,变“独研”为“群研”,“群研”可以弥补教师个体思维的不足,充分展示教师群体的创造力和凝聚力,“群研”也便于学科组开展立体式的课题研究,以子课题的形式围绕重点课题开展研究。例如:英语组的课题“小学外来务工子女英语学习困难的成因分析与辅导策略研究”已经被立项为2012年的上海市级规划课题,围绕这一重点课题,课题主持人组织课题组的老师确定了七个子课题,如“小学外来务工子女自主学习英语语篇的有效性策略研究”“文本再构对外来务工子女英语学习有效性的实践研究”“汉语拼音辅助小学英语语音教学的实践与研究”“外来务工子女英语阅读水平提高的策略方法研究”等多项子课题。从语音、词汇、文本、阅读等方面研究教学的有效性以及辅导的有效性,从案例中研究出对英语学习上各个薄弱环节的教学策略研究以及辅导策略研究,为改善学校英语面貌而努力。从横向看,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小课题研究,从纵向看,所有老师的小课题研究最终都指向同一个问题的探究,这就是“群研”的意义所在。

二、随雨夜夜长向阳日日新

教师提出个人小课题申请后,教学研究部会经过审核,公布被立项的校级教师个人小课题。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学科组通过备课、磨课等逐步展开小课题的过程性研究。就如破土而出的春笋,当春风拂去层层笋衣,新竹就亭亭玉立在明媚的春光里。到了盛夏,竹子舒展长臂,抖起一片浓郁的青纱,临风起舞,婀娜多姿。

1.“备课”重实效

课堂是“根”,那么教师的备课就是“养料”,教师必须储备好的“养料”去灌溉幼苗,备课必须重实效。为了确保“群研”形式深入化,近两年,学校教学研究部大力推行“集体备课”制度。集体备课突出“单元备课”特色,做到“把握单元重点,突破单元难点,设计单元亮点”,同时做到“一人主备,他人补充,教案详尽,提倡特色”。集体备课作为“群研”的主要形式,能够弥补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师备课独立思维的不足。单元备课活动以四个阶段推进,即组内说课、教学研讨课、同步单元练习、单元反思等。通过一年多的实践,我们坚持做到“组成一个教研团队,建构一种教研文化,健全一套教研制度”。组成一个教研团队,以学科组、备课组为单位,形成实践性学习共同体,学科分管领导下设有学科大组长、备课小组长;构建一种教研文化,每周教科研活动主讲人提前准备好材料,其余老师同步深入钻研教材,相关学科分管领导参与每一次集体备课,有时还聘请教研员和外校学科专家,把集体备课活动引向高效;健全一套教研制度,备课组根据学校教学活动,安排教师进行课题研究课实践,推出骨干教师展示课,青年教师评比课,以展示课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2.“磨课”出精品

磨课是以提升教师的教学素养为目标,利用集体备课开展集体性的推敲教学设计、提升教学行为的校本教研活动。围绕备课组的课题研究,在教学设计中寻找解决研究问题的途径。通过多种磨课形式搭建教师成长的舞台,例如:语文组开展的“同课异构”,聘请外校优秀青年教师和本校青年教师执教同一节课,分享两校教研组不同的教学思路。数学组开展同一教学问题在各年级段的磨课,如“小统计”这一数学问题,在三、四、五年级开展磨课,探究如何有效搭建促进学生知识发展的梯度,做好知识链接。英语组开展“基于单元整体设计的”教学目标构建与实施,全面把握单元备课,根据学情构建单元教学目标。反复推敲单元整体设计,推出同一单元的二至三课时课堂教学。通过不同形式的磨课,近两年来,学校逐步形成了优秀教学设计案例,形成了教学优质资源库。同时也在师徒结对,名师带教等制度下促进了青年教师队伍的快速成长。在反复磨课中推出了许多精品的课堂,参与区级教学新秀、中青年教学评比、骨干教师风采展等。

三、经霜才得悟历雪始知魂

暑尽寒来,竹子变得绿荫葱葱,笑迎风霜雪雨。白居易在《题窗竹》中留下这样的佳句:“千花百草凋零尽,留向纷纷雪里看。”随着备课、磨课等校本教研活动的推进,教师从单纯的“教书匠”转变为自觉的研究者、主动的实践者、积极的反思者。

1.“亮课”促提升

因为“研”扎于“根”,研究的原动力来自于教师的教学实践,研究的对象是教师自身课堂中碰到的真问题、真困惑,研究的目标直接指向课堂教学行为,研究的结果在于突破教学瓶颈。所以“亮课”是教师对前期探究的实战演练,是对自己课题实施中的探索与尝试。近几年学校每学年开展教学节系列活动,给予全体教师一个“亮相”的舞台。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的骨干教师风采展,让骨干教师发挥示范和辐射作用,上好引领课,促使全体教师对新课程的透彻理解,以点带面带动全体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改革。青年教师通过教学新秀比赛,在与结对师傅的切磋和团队的互助下亮相,呈现出了团队带教的智慧结晶,促使青年教师迅速成,真正将“教中研”“研中教”落到实处并产生实效,牢牢确立了教师的课题研究意识,同时培养了教师的研究行为成为自觉行为。

2.“研修”重自主

具有明确的教育观念和一定的教育理论素养是教师进行研究学习的前提,唯有孜孜不倦的学习,方能高瞻远瞩地研究。为此,在常规教科研活动中,我们要求备课组要两周必须进行一次理论学习。我们组织教师学习“绿色指标”,以十大指标作为教师“以学定教、课堂转型”的理论支撑,从学科分管领导、教研组长、备课组长进行先行学习,随后分享学习感悟,然后通过教研活动的部分时间带领教师学习并分享感悟,以专题论坛的形式交流学习和实践感受,如何在绿色指标的指导下根据学校的生源特质,走进学生,研究学生,做学生喜爱的老师,从而让学生喜欢你的学科,喜欢学校。此外要求备课组教师能不断充实与研究课题有关的理论学习,利用“文献综述”法为课题寻找有利的理论依据,同时学会借鉴别人的成功经验,在自己的课题研究中学会运用、推广,当然更重要的是求异创新。学校为每个教师征订学科杂志,办公室设有书报栏,图书室学习资料一应俱全。学校还组织教师前往上海图书集体购书,营造了浓郁的研修氛围。

四、推窗见玉秀拨雾是金门

尽管竹一年四季经受着风霜雪雨的抽打与折磨,但它始终“咬定青山”、专心致志、无怨无悔。正如教师面对自己的教学生涯,唯有两袖清风、志存高远,勇攀高峰。在教学研究中不断提升自我,用课题研究激发潜在的憧憬,成就自己教学生涯的拔节。

1.“沙龙”促交流

一味地教研活动、备课磨课,有时教学研究会有刻板与沉闷,为了点燃教师思想的火花,激发教师研修的热情,各种形式的教学沙龙则是一种新模式,也是具有创造力和感染力的教师交流活动。教学沙龙的形式可以有很多,例如:每学期定期开展“教研组共读一本书”活动,畅谈读后体会,分享读书乐趣,在交流中成长,在碰撞中提升。学校还组织了“萌芽社”青年教师论坛,让新人行的教师把自己的成长故事一一讲述,也是新教师与大家分享他们师徒磨课的成长历程。英语教研组为大家呈现了现场教研活动,并以沙龙的形式对一位青年教师执教的课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评课,通过评课将一节研讨课的教学设计、教学片断、教学反思、课题实施等进行了精彩了大串烧。学校也推出了“骨干教师论坛”,以教学案例的形式分享了精彩的教学片断,更重要的是,看到了骨干教师们在课堂中如何解决教学问题,通过课题研究形成解决问题的新认识和新方法。沙龙呈现了学校教师在分享教学智慧中一道道精美的菜肴,也成为学校促进教师思想交流的“茶话会”,更是学校对教师课堂教学经验和课题研究成果的大盘点。

2.“分享”存智慧

沙龙是交流的一种有效途径,因为交流带来了智慧的分享。我们追求的智慧分享是希望能打破学科的界限,构建自由交流的平台,围绕同一研究主题,从不同的角度畅谈研究的心得和体会,让教师全面审视自我,弥补“闭门造车”的缺陷。在实施小课题研究的几年实践中,我们收获的是在广大的普通教师中建立一种教科研的氛围,确立一定的研究意识,开展一些“草根”的研究活动。而这些研究活动是我们全校教师真实的研究与行动,我们可以分享的真智慧。学校创立了校刊《叶小教苑》,定期将教师的教学点滴思收录起来,同时也将一些优秀的案例和征文向区级以上刊物推荐,我们也围绕一个专题进行了多次组稿,例如:如何开展有效辅导,我们组织了《叶小教苑》有效辅导专刊,其中4篇论文也被发表于《现代教学》刊物。我们开辟了校园博客,在博客论坛中我们开展网络教研,进行网上跟帖评课,创新了教研模式。

今后学校将沿着这一研究方向和教科研模式继续探索下去,让我们用真情和智慧开拓教育研究之路,在教师个人小课题研究中绽放出更多的智慧火花。而这种研究之路是朴实而深远的,犹如竹子的品性,四季常青、虚心劲节、朴实无华。小课题,大智慧,如竹节节升!

(作者单位:上海市嘉定区叶城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