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 投稿零号
  • 更新时间2015-08-31
  • 阅读量899次
  • 评分4
  • 55
  • 0

朱兰波

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共同的行为的准则和规范。德育通常指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教育。中学生肩负着接班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使命,对中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而历史学科有着很强的人文性,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思想、道德内容、道德方法,在历史教学过程中积极地进行德育渗透,有利于丰富学生的知识,培养学生的道德品性,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那么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该如何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呢?

一、提高教师的道德素养

教师是历史教学活动的主导者,是学生美好心灵的塑造者。以德育人是每一位教师的光荣使命。教师的道德水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

1.扎实的历史专业素养。一名优秀的历史教师一定要有扎实的基本功,能够真正做到“传道”“授业”“解惑”。同时,作为新世纪的教师要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学习新的专业知识,积累教育学和心理学等其他学科领域知识。

2.良好的思想品质。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学生的榜样。因此,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而且应具备良好的思想品质,“以身立教”,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潜移默化地去感化学生,成为学生的道德楷模。因此,教师应该有高于常人的思想道德品质,并将其不断渗透到教学过程当中,从而使学生在无形之中受到良好的道德教育。

二、挖掘历史教材中的德育素材

历史教师应该善于挖掘教材,创造性地利用教材中的德育资源,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的熏陶和激励。挖掘历史教材中的德育素材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1.发挥历史人物的德育优势。通过挖掘历史人物的德育素材可以培养学生下列人格:第一,自律修身的品质。“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一直是古人严格要求自身品行的准则。只有严格自律才能端正自己的品质,做大事、成大业。第二,爱国主义情感。青少年从小就应该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理想。岳飞“仰天长啸”,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些都体现了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第三,顽强的意志品质。新时代的中学生生长在优越的环境中,往往缺乏面对挫折的勇气,因此,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品质对他的一生都具有重大意义。

2.发掘历史事件中蕴含的德育因素。通过分析历史事件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八国联军入侵中国告诉我们锁国、落后必将挨打;抗日战争让全世界知道中国人是顽强的、打不垮的;中国的改革开放突出体现了发展的重大意义。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在这些事件中深受启示,并将其中的思想、哲理传承下去。

三、改革历史教学评价机制

多年来,在高考的指挥棒下,学校和家长只关注学生的分数,忽视了学习过程和情感等方面的评价,完全背离历史教学的本义。只有将学生的知识、能力、学习过程、方法及情感态度综合起来,全方位地进行评价才是最科学、最有价值的。改革历史教学评价机制刻不容缓,做好对学生的评价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充分尊重学生。对学生进行评价时要注意学生个体的差异,因材施教,关心爱护每一名学生,要让所有学生都获得公平、合理的机会去展示自己。

2.注意评价的全面性。对学生进行评价时,要避免单一性、片面性的评价,不能戴有色眼镜看人,要充分考虑到学生个性化的表现,从多角度、综合、全面地给予学生客观的评价。

3.坚持发展性原则。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不应是简单的表扬或批评,评价的目的是让学生有一个准确的自我认识。教师要及时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和不足,同时要鼓励学生、帮助学生,使之不断提高、进步。

4.结果与过程并重。学习结果评价的确是一种常规的评判,但它不是唯一的、准确无误的。抛开过程,单纯凭结果进行判断,必定会导致评价的不准确,甚至失误。将过程和结果综合起来分析,可以从复杂的过程中找到成功或失败的原因,而这才是学生今后发展的关键因素所在。

5.评价方法的多样性。对学生进行评价时,要考虑到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身心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教师摒弃传统单一的、刻板的评价方式,尽量采取灵活多样、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方法去评价。

(作者系哈尔滨师范大学教育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