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城镇化建设与产业升级关系探析

  • 投稿带月
  • 更新时间2015-09-11
  • 阅读量799次
  • 评分4
  • 98
  • 0

刘晓宇

摘要:当下,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因此,城镇化建设要围绕产业升级有序进行。城镇化建设是技术创造的集成过程,它有着特定的内涵和内容。城镇化建设把技术与各种相关社会因素结合起来,实现技术的目的性功能,从而更好地建构人工自然。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新常态;产业;实践

一、城镇化建设旨在建构人工自然

产业实践是创造和建构新的人工物的实践活动。产业实践结束之后,一个新的人工物便出现了,当代社会中大部分人工物都是城镇化建设后的人工物。产业人工物具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是系统性与协调性,由于城镇化建设是建造满足人类生存的人工物,所以在建造产业人工物的活动中涉及到众多方面,因此城镇化建设具有系统性与协调性。其次是空间性,城镇化建设的空间性就是指城镇化建设在建造人工物的过程中,必须在一定的空间内才能完成,这种物质性生存完全符合了物质与运动以及空间的关系。最后是不重复性,产业人工物是在特定的时间空间中建造出来的,它不是产业实践那样规模化的、批量化的生产,它往往是一次性的,建造之后就存在那里的人工物,没有空间上的移动等特征,因此具有“不重复性”的特点。

产业实践与生产都属于创建人工自然的范畴,都属于人们的实践行为。在人类社会历史长河中,城镇化建设是最为基础、最为重要的实践活动。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茂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必须首先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通常来说,城镇化建设就是直接或间接为解决人的吃、喝、住、穿而从事的物质性生产实践活动,它既包括生产“消费资料”的生产活动同时又包括生产“生产资料”的活动。

产业实践通常包括设计和制造活动在内的大型生产和制造活动,也包括具体的产业项目,即自然科学领域以认识自然和改造利用自然的产业实践活动。产业实践是人类为了生存、繁衍和发展,为了人工物而进行的实践活动,是人类智慧的凝聚和所追求理想的一种体现。从哲学视野中看,产业实践的成果往往体现为建筑一个新的人工物,即在一定条件下优化构建起来的集成体。产业实践集成包含了诸多技术要素的集成,也包括了技术要素与经日常生活等方面的基本要素在一定条件下的优化。所以说,如果技术在施加人的目的性之后,创造了人工自然的话,那么产业实践在施加人的目的性之后,人工自然在深度和广度上发展的更为深化了。

二、城镇化建设与“集成物”的关系

城镇化建设是人类最为基本的社会实践方式之一。人类不但通过城镇化建设改变了自然的状态建造了集成物,同时又为人类的进一步生存与发展提供了必需的物质基础,在创造的过程中又发展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与社会的关系。可以说,城镇化建设活动为人工自然的发展提供了上升的动力。城镇化建设活动不但直接体现了人类物质文化发展的动力,而且有力地促进了非物质文化发展的动力,同时也促进了产业升级。

城镇化建设的基本特征和内在本性就在于人工自然是不断演化的。城镇化建设随着人类实践的不断进行而不断变化,在历史的过程中反映着人的目的性。城镇化建设在历史的长河中缓慢的发展,这种发展与人的目的性关系很密切,可以说这是人的目的性施加下,产业实践才得以展开。同时,人类在不同时期、不同社会形态下需求也不尽相同,因此城镇化建设也发生着明显的变化。从演化论的视角来看产业的话,产业实践在人类需求、不断变化的要素下发生质与量上的改变。因此,我们在探讨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把产业的本质放在人类的实践中、社会的需求中,这样我们才能较好的认识城镇化建设,也能较好的认识城镇化建设所建造出的人工物。

产业实践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而且也涉及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这就要求我们研究产业的哲学问题时,不仅仅要关注产业实践的结果,更为重要的是要研究产业实践的过程,得出其中一般性的特点和规律,再返回城镇化建设,指导产业升级。理念先行、模式创造是产业实践过程的基本特点,因此确立正确的产业实践理念至关重要;模式创新则始自规划与设计。在产业实践实施之前还需要对各种要素进行运筹性的预想,从而需要对产业实践进行决策;而产业实践的具体实施与构建真正物质活动意义上的实践过程,其结果是现实的产业实践实在物的形成;产业实践过程中还伴随着对产业实践的分析和评价;产业实践的运行中还伴随着更新和改造,进行产业实践自身的否定之否定。

三、城镇化建设促进产业升级

工程活动的基本‘活动单位’是‘项目’,不同类型的工程‘集聚’‘( 汇合’) 在一起就形成了不同行业或产业”。城镇化建设的目的就是要集成人工物,使人工物不断积聚成一定的规模,即集成物的建构。为此,产业实践创新与管理就显得非常重要。产业实践的本质和特点在于“系统性”、“复杂性”、“集成性”和“组织性”。这些特性决定了城镇化建设是复杂的系统工程,产业在实践的过程中所要求的是对各类技术的甄别,以此为技术的选择提供科学的依据,同时根据不同的技术组合成功能较大的技术体系,追求集成性优化,构成优化的产业系统。因此,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标志体现为“集成创新”,在城镇化建设的管理中要做到对产业实践特点的常态化管理系,形成有效的管理机制。

产业实践的这种集成创新分别体现在技术本身层次与技术社会层次。首先是技术层次,产业实践创新活动需要对不同学科、各种技术在技术领域内进行甄别,筛选出具有技术使用价值的物质手段,这也就是集成化的结果。我们可以认为,城镇化建设在于对技术使用的鉴别,在集成的过程中不能简单地只依靠单一技术,而是在产业实践中要使不同技术之间的融合。因此,在城镇化建设活动中,要重视技术———产业实践层面上的集成性应用,特别是自主集成应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收到产业实践作为建造的社会效益。

其次是技术要素和社会等基本要素进行在一定边界条件下的优化集成。在产业实践活动中,常涉及技术选择与社会条件制约等方面的问题,这是由于城镇化建设活动不仅是技术活动方面的集成优化的结果,而且还是在产业实践总体尺度上对社会各要素以及相应的管理进行较为系统化、综合化的优化集成。或者我们可以认为,城镇化建设活动实际上是在某一社会形式下对技术要素的集成和优化的结果。通常情况来看,某一产业大多数有各种技术、各种方案、各种路径选择,城镇化建设活动就是要在生产实践中以及特定环境下努力寻求和实现“在一定边界条件下的集成和优化”,这应是城镇化建设活动的核心内容。对此,我们应该承认和不断强调,在进行城镇化建设的活动过程中,在大多数情况下需要有集成物的促进和积极影响,但在有些情况下城镇化建设活动并不一定依赖科学的理论支持,许多城镇化建设活动是建立在新的“工程知识”和经济或社会条件的物质基础之上,换言之,城镇化建设活动是以“集成创新”为首要的,这种创新的首要条件就是围绕城镇化建设的特点即“系统性”、“复杂性”、“集成性”和“组织性”来进行。

基金项目:

本文为辽宁省社科基金<L13CKS018>“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当代价值研究”阶段性成果。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

[2]殷瑞钰,汪应洛.工程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96.

[3]李伯聪.略谈工程和城镇化建设[J].自然辩证法,2007,(7):1.

(作者单位:辽宁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