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用什么打动我

  • 投稿笨笨
  • 更新时间2015-08-30
  • 阅读量355次
  • 评分4
  • 10
  • 0

赵群筠

教学前一周,我让学生用一节课的时间,以“熟悉的地方也有美丽的风景”为题写一篇作文。为避免我的评判可能存在偏见与思维定式,我邀请了一位报社总编和一位大学中文系教授帮我做了简单的筛选,从学生习作中选出几篇打动他们的好文章。课堂上,我将学生的作文随意分发下去,人手一篇。我想看看,究竟什么样的文章,在学生眼里是动人的,为什么它们能打动人。

上课的对象是初三某班学生,话题从“如何写好考场作文”切入。教学分为以下三个环节:

一、讨论:你用什么打动我

师:今天我们讨论的话题是“你用什么打动我”。这里的“我”指谁?

生:您。

生:阅卷老师。

生:读者。

师:那么你用什么来打动“我”呢?想过这个问题吗?

生:我觉得文章的情感非常重要,还有文笔和新颖的选材。

师:什么叫“打动”?

生:触动自己的心灵。

生:让阅卷老师也和“我”一样处在文章当中,也能感受到“我”的情感。

师:对,让老师或读者进入你的文章里面,感受你的情感。非常好的解释!

生:我觉得“打动”就是让老师读完你的文章,觉得像跟你一起经历过一样。

生:我觉得“打动”简单理解就是让批阅的老师看完很多篇文章后,唯独对你的这篇文章印象深刻;深层次的理解就是老师的内心(包括情感)与文章产生共鸣,让他(她)进入了你的内心世界。

二、什么样的文章能打动人

师:刚才同学们谈了自己的看法,下面请你们认真阅读手里的作文《熟悉的地方也有美丽的风景》,然后真实地告诉我,你有没有被打动。

(生阅读,师提醒:静下心,把笔拿起来,有感觉的地方可以做一下批注。)

师:好,请告诉我,你被眼前的作文打动了吗?

(生有十几人举手)

师:这位手举得特别高的女生,请你来朗读你手里的作文,你读的是谁的?

生:吴亦姝的。

师:既然你有被打动,就请有感情地朗读,好吗?

(生饱含深情朗读,文章略。)

师:你能告诉我这篇文章哪里打动你了吗?

生: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

师:比如说——

生:“一个大火炉,一片厚实的白烟,一个推着炉子汗流浃背的人。”三个短句,在文中反复出现了两次,描绘了一个典型的卖红薯的情景。虽然没有很多的修饰词,但是却让人感觉到情境就在眼前。

师:你觉得这个细节深深地打动了你,对吗?

生:是的,还有她还用了重复的表现手法,比如说,老是出现“熟悉”两个字。

师:嗯,在不断地点题。

生:通过对过去事情的回忆,把时光的流逝和熟悉这两种感觉结合在一起,来表达美丽。

师:就是在时光流逝的淡淡忧伤中记录了一段温暖的甜蜜回忆。但是卖红薯这个场景不是每个人记忆中都存有的,为什么这样的场景却能够打动我们呢?

生:冬天在街上常能看到卖红薯的场景。我觉得,虽然这是一件很普通的事,但作者却用朴实简单的描写勾起了读者的回忆,就像《背影》里父亲给儿子买橘子的情景,打动了很多人。

师:你提到了一个关键词,朴实简单的事能够打动人,对吧?(板书:朴实)

(生点头)

师:接下来,我们再来读一篇感觉完全不同的文章。

(请一位学生读,读后全场鼓掌。)

师:这掌声是送给作者的吧?你来说说看,这篇文章为什么能打动你?

生:她选的题材就是我们班同学的日常生活,其中有描写学霸们在黑板上演算数学;饼干拆开,周围一下就挤满了一堆人;上课时,师生各种各样的表情。这些都是我们生活中发生的,而且是每天都在重复的片断。

师:事情和感隋都是真实的,所以感人。还有吗?

生:文章中有很多话非常触动我。我一开始读的时候以为校园是她最熟悉的风景,慢慢读下去后才知道不只有校园,还有老师同学和朝夕相伴的好伙伴。

师:我想问的是,这些人和事大家都经历过,为什么她的文章最能打动人?她的表达有没有独到之处?刚才读到好几个地方时同学们都笑了,为什么?

生:作者用第二人称的写法,用书信的方式,我感觉很亲切,很贴心。

生:文中说“你我已经度过、正在度过”,我想,阅卷老师肯定也有过自己的初中时代,虽然说和现在有些不一样,但是,情感有相同的,所以才会让阅卷老师感动。

师:我们来看这段描写中,有一处让大家都笑了,是哪个场景?

生:“某个角落里传出一声饼干包装袋的轻响,‘呼啦’一下,周围聚满了像是从地底下冒出的人。”

师:是有这样的事情吗?

生:是。这种感觉非常温馨。

师:班里谁最喜欢带饼干来?

生(齐答):杨理。

师:谢谢杨理同学带给我们的独特经历,也谢谢俞珥同学把这份独特记录了下来。(板书:独特)

师:刚才我说到写文章另一个很重要的关键词就是“独特”。好文章打动我们的,除了真实的情感,还要用独特的表达来呈现你的情感。那么“独特的表达”里面你觉得可以有哪几个方面的元素?

(学生回答有选材、结构、立意、语言、情感,教师板书。)

师:沈心悦同学曾说过,考场作文是一种有节制的写作,它往往是一种比较便于阅读的写作。大多数考场作文都以差不多的面貌出现,选材几乎都是一样的。因此这就要求我们以更敏感的心去感受生活,以获得不平凡的材料和思考。沈心悦的作文是不是这样写的呢?我们来看看她在文中写的一段话。

(PPT:记得语文课上,老师关掉所有的灯,拉开窗帘,没有日光灯打在脸上的焦灼,我可以慢慢打量我的教室。才发现水池边的小盆栽好像多了一些,博古架上的书好像换了一些.同学轻声读着课文,春日的阳光里笼着昏黄的光晕,手翻着书页有种奇妙的柔柔的质感。我仔细看了很久,像一个陌生的闯入者那样审视我的教室,充满亲切和新鲜感。)

师:大家能不能找到这里面的一句话,恰好表达出了沈心悦对写作的认识?

生:像一个陌生的闯入者那样审视我的教室,充满亲切和新鲜感。

师:对!“像陌生的闯入者”这种独特的感觉,非常重要。

三、演练:选题构思

教师出示去年和前年杭州市中考作文题“一份满意的答卷”和“懂得分享”,请学生结合上一环节讨论的技巧,选取其中一个作文题目进行构思。

(生讨论略)

师:同学们都觉得“懂得分享”比较容易写,说明大家都是懂得分享的好孩子。去年中考结束的晚上,就有记者打电话来让我谈谈对中考作文题目的看法。我说:这是一个较好地体现了素质教育理念的题目,一个不懂得分享的孩子,是绝对写不好这篇文章的。这两年中考命题方向都指向了“我”,就是我们的内心和经历。写作其实就是要把自己的内心和经历调动起来。真正的好作文,是用一种审美的眼光,在我们熟悉的人和事中挖掘出美丽的风景,打动自己,打动读者。

同学们,你们马上要毕业了,希望在最后的一段时间里,用心、用情去记录自己三年来的点点滴滴。下课。

(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区教师进修学校 310011)

选择赵群筠老师的这个课例,一开始是被她布置的作文题“熟悉的地方也有美丽的风景”所吸引。因为这个题目,契合了叙事散文的文体特质。

叙事散文的文体特质概括起来,有4点:1.叙事散文讲述发生在自己身上的真实故事(真实);2.以日常生活为素材(日常);3.通过叙事传递微观感性的内心体验与感受(内心体验);4.写作目的在于分享与交流(分享)。

上述案例中的一句话,“用一种审美的眼光,在我们熟悉的人和事中挖掘出美丽的风景”已经道出了叙事散文的文体特质。

赵老师的课例,吸引我的地方还有她提出的问题:散文,究竟用什么打动读者?真实?显然不够。因为“真实”,只是好散文的最低要求,却不是打动读者的关键之处。

叙事散文要打动读者,存在着一个悖论:一方面,叙事散文总是以日常生活为素材,散文的阅读,就是在消费日常生活;另一方面,日常生活又往往不具有言说和消费的价值。生活本身就是一笔流水账,而散文偏要侧重记录这些流水账。于是,人们不免要追问:散文,究竟该拿什么打动读者?

课例中,赵老师带着学生展开写后讨论与反思,她让学生循着自己的感觉,不断地追问:我有没有被打动?为什么被打动?为什么没被打动?这样的教学,从习作读出感觉,再从感觉导出知识,而不是直接进行知识的灌输,使得学生感觉很放松、很舒服。但是,在叙事散文写作技巧的点拨上,仅仅将策略归结为“细节描写与心理描写”、独特的“选材、结构、立意、语言、情感”以及内容的“朴实简单”,这样的知识教学,显然还失之空泛和粗疏,有必要进一步细化。为此,我们提出散文写作的几个基本策略。

策略一:选材要脱熟

每一篇叙事散文或多或少都像一篇自传,我们阅读时,像是在围观他人的生活。从读者的阅读心理来说,真实的未必是好看的,日常的更容易导致无聊和无趣。因此,叙事散文的选材,首要原则是脱熟。

如何脱熟?

在赵老师提供的一组案例中,有一位学生的作文打动了我。作者写他和奶奶回老家看望一位生病的老乡,老乡拉着奶奶聊起了家常:

许久,我走进老屋,谈话还没结束,奶奶显出要走的意思,而那位老乡却一直津津乐道,毕竟生病了,也少有人来探望,可以理解。但奶奶顾及到我,话题转向了结束,而那位老乡却坐立不安,不时朝后院看看,言语中也有挽留的意思。就当我们即将告辞时,她终于解释道:“后院的鸡下了九个蛋,马上就下第十个了,你们来看我,我一定得感谢,十全十美是个祝福,务必等收下十个鸡蛋再走。”于是奶奶又和她聊了起来,没多久,奶奶接下从后院提上来的一篮鸡蛋,是九个,而我接过另一个热乎乎的鸡蛋,我们感动之余便告辞离去。(陈策)

这段文字,没有漂亮的辞藻,没有浓烈的抒情,叙述甚至还有点瑕疵,如“津津乐道”成语使用得不当,但是,在四十多篇文章中,恰是它打动了我,因为“等十个鸡蛋”的故事,较为独特,老乡答谢奶奶的礼物不是事先准备好的,而是等着母鸡“现场制作”出来。这自然见出老乡生活的困窘,但正因为生活的困窘,才衬出十个鸡蛋背后答谢之情的真挚与朴素。

另外,作者的叙述也十分有趣。起初读到这一句:“奶奶接下从后院提上来的一篮鸡蛋,是九个”,读者一惊:怎么是九个?接着作者补了一句,“而我接过另一个热乎乎的鸡蛋”,原来刚出窝的第十个鸡蛋在“我”的手心里。叙述的味道,便体现在这“9+1”的波折中。整篇文章,语言、结构、立意都很普通,但是,一个具有陌生感的故事,点亮全文,可见材料脱熟的重要性。

脱熟的方法有二。

方法一:探奇览胜,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选材独特。何为独特?独特即稀缺、个别、反常、特殊。比如,写暑假生活,荒岛求生或参加马拉松比赛肯定要比写一般的旅游或美食更吸引人。读者阅读这类文章,就像一个“陌生的闯入者一样”,在他人的生活中“生活”,新鲜刺激。但是,独特的生活可遇不可求,如果缺乏这类素材,怎么办?这就需要运用一

方法二:洞幽发微,视角独特。在熟悉的日常生活中,看见别人忽略的,或看得比别人更细微。案例中,沈心悦同学的文章,用的就是这种洞幽发微法:

刚进初中时,上学路上走过的桥边有几棵树,叶子颜色很深,并不引人注意。有一天我经过时却突然见它开满了桃花,全都是艳艳的红色,花瓣繁复,层层叠叠,像下了场红色大雪一样,纷纷地落了满树,摆出天真烂漫的姿态,妖娆得很。我非常惊喜,觉得春天就在这深红浅红里点燃了,一片两片花瓣落在水里慢慢飘开,我看了很久,心里很安静。

路边的一片桃花,普通人看见的只是花开了满树,但沈心悦同学看见了“花瓣繁复,层层叠叠”,看见的是一树“红色的大雪”,还看出了花的“天真烂漫”“妖娆得很”,这是一双多么有情的目光,这是一颗多么细腻的心!

如何把学生练成生活的“审美捕手”,是向外探奇努力挖掘稀缺性的生活素材呢,还是向内寻幽,用一双“审美眼”为平凡的生活着色呢?对于中学生来说,哪一种脱熟的方法更值得借鉴,显然是后者。

策略二:细节要动态化

细节,是叙事散文的基本单位。没有描写的叙事不是好的叙事,没有细节的描写不是好的描写。作者对于生活的感受与体验必须诉诸有表现力的细节。没有细节,光顾着打磨语言,抒情就变成了装腔作势的矫情。

怎样的细节描写才是好的描写呢?典型、具体、生动?都没错。我觉得,细节描写最关键的技巧是动态化,一段细节描写,能调动读者各种感觉,如见如闻,鲜活再现,才能拨动心弦。要做到这些,就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动词要具体

上述课例中,当学生读到以下片段时,全班同学都笑了:

从你我已经度过、正在度过、然而将来所剩无几的日子中,抽取几个极小的片断:学霸们在黑板上用粉笔忘情地演绎着数学世界,值日生无奈地在一旁等着;某个角落里传出一声饼干包装袋的轻响,“呼啦”一下,周围聚满了像是从地底下冒出的人;老师在讲台上侃侃而谈,我们或是聚精会神或是豁然开朗或是目光呆滞;你我一起因一个故事泪流满面,一起因一次奋斗忘情呐喊……我们个性鲜明,却又无比契合。

(俞玥)

赵老师让学生解释笑的原因时,学生说这些都是我们生活中发生的,每天都在重复的片断”“非常温馨”。这里道出了细节描写的一个技巧,那就是要精选具有典型性、能唤起读者共鸣的场景,这是散文细节富有美学意蕴的条件之一。龙应台的《目送》之所以感人,也是因为她笔下的六个目送的场景,无论是校门口、机场、高楼,还是单位门口、医院、火葬场,普天下的母子父女之间,谁不曾经历这一次次目送之间的“渐行渐远”的寂寞与无奈?

俞玥同学在这个片段中写了五个细节,其中最打动人、最闪光的是第二个细节:抢饼干。原因何在?相比其他四个细节,“抢饼干”的细节是场景的定格、放大,仿佛一个特写,显赫地推到读者眼前。在这里实现细节定格、放大功效的是动词,而且很具体。五个细节中,“抢饼干”用的动词最多,有“传出”“聚满”“冒出”三个具体动词,而其他几处细节描写,要么动词少,要么动词不够具体,如“演绎”“侃侃而谈”“豁然开朗”等。

叙事散文的语言技巧之一,是善用简单、具体、精准的动词。简单,就是去雕饰;具体,就是形象可感;精准,就是生动地再现和恰如其分地传情。

马克·吐温曾说:“正确用词和几乎正确用词的差别,就好像闪电和萤火虫的差别。”散文写作,应该提倡学生多用动词,多用简单、具体、精准的动词,打造叙事散文中富有质感与亮色的语言颗粒。

2.细节要铺陈细化

龙应台的散文《目送》中有一段文字:

十六岁,他到美国做交换生一年。我送他到机场。告别时,照例拥抱,我的头只能贴到他的胸口,好像抱住了长颈鹿的脚。他很明显地在勉强忍受母亲的深情。

他在长长的行列里,等候护照检验;我就站在外面,用眼睛跟着他的背影一寸一寸往前挪。终于轮到他,在海关窗口停留片刻,然后拿回护照,闪入一扇门,倏忽不见。

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

细节特点在于“细”,细节怎么变细,一个重要奥秘就是:要铺陈,不要概括。

“我的头只能贴到他的胸口,好像抱住了长颈鹿的脚”,表现这个细节时,作者用幽默调侃的语气,轻松诙谐地道出了母子的身高差,这是一个极富深意的细节。身高的落差伴之以母子情感的落差,送别时,母亲的目光是“一寸一寸往前挪”,而儿子却倏忽一下“闪”了,母亲是一直凝望等候,儿子却头也不回地绝尘远去。比喻、对比,以及一系列不加任何藻饰的干净的动词,铺陈了一个情绪饱满的细节,成就《目送》中令人难忘的一幕。

铺陈细节的奥秘,除了如上文所言要运用具体丰富的动词外,还应注意如下三点:一是要定格瞬间,用尽可能多的文字写尽可能短的瞬间;二是适当运用延时或修饰技巧,比如比喻、蒙太奇等;三是适当穿插心理描写,教师可以专门针对细节铺陈设计相应的练习,如描写足球运动员踢最后一个点球的刹那,要求写满500个字,并限定动词和形容词的数量,动词多一些,形容词少一些。

不妨回到前面引用的一位同学的习作片段作为反例:

老师在讲台上侃侃而谈,我们或是聚精会神或是豁然开朗或是目光呆滞;你我一起因一个故事泪流满面,一起因一次奋斗忘情呐喊。

这句话的表达模式非常典型。它折射了大多数学生细节描写不细的症结。首先,用词空泛,例如没有写出一个具体鲜活的“王老师”(最好还要有“上课上到鼻尖冒汗”这一细节),而只是简单运用了“老师”这一泛指的词语;其次,表述过于概括,例如“我们或是聚精会神或是豁然开朗”;第三,惯于用因果推理方式表达,例如“你我一起因一个故事泪流满面”。以上都是用抽象概括的方式代替了具体的描述和细节的铺陈。

策略三:抒情要有节制

确实,每一篇散文都有其言说的主旨。但是,现代美学强调好文章通常需要隐藏作者的主观感受。

散文作为一种抒情文体,固然需要传达作者的情绪感受,但这并不意味散文作者可以毫无顾忌地宣泄自己的感情。散文要传情,但情感表达有原则:要节制,不要滥情。

1.感受点到为止

朱自清《背影》中写父亲爬月台的细节,其间的抒情就是点到为止的。作者很节制地写了一句:“我的泪很快地就流下来了。”看到父亲的背影为什么眼泪很快地流下来,又为什么怕父亲看见、怕别人看见?抒情戛然而止,但这泪水却晕染了细节描写,使其闪烁着情感的光泽。可见,叙事散文可以用“叙事+抒情”这样的组合拳,来增加文章的感染力,前提是抒情一定要有节制。

2.修辞曲折传情

散文中的情感表达,除了点到为止的直抒胸臆外,还可以通过修辞曲折巧妙地传达。

张爱玲在《公寓生活记趣》中写电车回厂:

一辆接一辆,像排了队的小孩,嘈杂,叫嚣,愉快地打着哑嗓的铃:“克琳,克赖,克赖,克赖!”吵闹之中又带着一点由疲乏而产生的驯服,是快上床的孩子,等着母亲来刷洗他们。

把电车比作排队的小孩,快上床的小孩,比喻妥帖生动,从中更能看出张爱玲对电车的喜欢,也难怪她说,“比我较有诗意的人在枕上听松涛、听海啸,我是非得听见电车响才睡得着觉的。”

前述课例中,有位同学写了一个很好的比喻。她写自己有一天偶然抬头看见很蓝很蓝的天,心里很舒服,她是这样表达的:

每一个在午后邂逅蓝天白云的人,灵魂是脱去衣服的孩子。

这样的比喻,在情感传递上是很有张力的,每一个读者可以根据自己对“脱去衣服的孩子”的想象和体验,来诠释、填充那种“邂逅蓝天”的心情。

许多学生在散文写作中也很重视修辞。但是他们似乎忘了,修辞的目的,不只是为了润饰语言,更是为了传递情感。好的修辞,总会曲折巧妙地通向作者的情感,就像魏巍写《我的老师》,老师嘴角边有一块“榆钱大小”的黑痣,为什么不用指甲盖、西瓜子或者纽扣之类的东西作比较,因为“榆钱”可爱可亲可近甚至可食用,这个参照物中透着魏巍对老师的爱。

3.白描,只是白描

还有一种叙述也许更为高明,我们称为白描——只是简洁地勾勒出事件本身,不加修辞,不刻意流露感受,只是用事实本身打动读者。请看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中的一段文字:

海婴每晚临睡时必向爸爸妈妈说:“明朝会!”

有一天他站在上三楼去的楼梯口上喊着:“爸爸,明朝会!”

鲁迅先生那时正病的沉重,喉咙里边似乎有痰,那回答的声音很小,海婴没有听到,于是他又喊:

“爸爸,明朝会!”

他等一等,听不到回答的声音,他就大声地连串地喊起来:

“爸爸,明朝会,爸爸,明朝会,……爸爸,明朝会……”

他的保姆在前边往楼上拖他,说是爸爸睡下了,不要喊了。可是他怎么能够听呢,仍旧喊。

这时鲁迅先生说“明朝会”,还没有说出来,喉咙里边就像有东西在那里堵塞着,声音无论如何放不大。到后来,鲁迅先生挣扎着把头抬起来才很大声地说出:

“明朝会,明朝会。”

说完了就咳嗽起来。

许先生被惊动得从楼下跑来了,不住地训斥着海婴。

海婴一边哭着一边上楼去了,嘴里唠叨着:

“爸爸是个聋人哪!”

这段文字,钱理群和孙绍振两位教授不约而同地认为是萧红这篇琐忆中最感人的片段。

就文字来看,水洗一般,朴实无华,每个动词前面,几乎都没有修饰,如喊、哭、跑、咳嗽、唠叨,简单极了。真正直击人心的是细节,海婴对父亲的病情毫不知情,连声呼唤“明朝会”,鲁迅伴着咳嗽仍勉力大声地回答“明朝会”,儿子无邪的呼唤和父亲爱的回应,这一组事件本身是极具震撼力的。

萧红是聪明的,在这样的事件面前,她那干净的语言像一块衬托的布,决不喧宾夺主。这段文字中,没有抒情,却震撼人心!

叙事散文的写作策略,还有很多,比如顺叙和倒叙的技巧、结构与组织的技巧等。以上的几点策略,并不完整,仅是围绕“你用什么打动我”来展开,也算是对本案例标题的一个回答。

①转引自朱金顺《朱自清研究资料》,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年4月。

(浙江大学教育学院博士后流动站、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31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