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教学有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 投稿ying
  • 更新时间2015-08-30
  • 阅读量356次
  • 评分4
  • 15
  • 0

王 芸 韩 华 翟安民

心理健康是指一个人在知、情、意、行方面持续符合社会基本要求,并具有和谐人际关系的一种心理态度。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征,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笔者进行了以下尝试,在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同时,也强大了学生的心灵世界。

一、挖掘文本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是语文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渗透的核心

(一)主题引领

拥有积极乐观的情绪是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之一。语文教材中的文本具有文质兼美的特点,语文教师要从文本中发现真、善、美的因素,以“润物细无声”的渗透去影响学生,学生就会摒弃心理上一些不健康的因素,逐渐形成积极乐观的健康心理。一代伟人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一词,表现出毛主席宽广的胸怀、乐观的情绪以及伟大的抱负,这种情绪的传染会带动学生的积极情绪;《鸿门宴》中的刘邦是以一个“弱者”的身份出现的,但又体现了一个政治家的风范——以柔克刚,弱中求强,以至于强;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所体现“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品质,都会对学生的心灵起到震撼作用。

(二)生命教育

积极进取,充实生活是当代学生心理健康的又一标准。语文课程具有鲜明的人文性,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的同时,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展示生命的个性,从而最终提高生命的质量。教师就要尽力挖掘教材中生命教育的因素,让学生认识生命的本质和意义,热爱生命。如“短篇小说巨匠”欧亨利的《最后一片叶子》中,贝尔门冒着狂风暴雨画的永不掉落的最后一片叶子,却给了生命垂危的琼西带来了战胜病魔的最后希望,从而唤起了琼西对生活的向往。贝尔门用生命为自己的艺术生涯画上了圆满的句号——留下了一幅不朽的杰作,这种生命的传递会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藏羚羊跪拜》一文中,“那只将母爱浓缩于深深一跪的藏羚羊”,为“人和动物的和睦相处”提供了范列;《石缝间的生命》中借石缝间顽强生长的草木生命,让学生明白:“生命正是要在最困厄的境遇中发现自己,认识自己,从而锤炼自己,使自己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

(三)榜样示范

榜样示范法是以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为基石的。班杜拉认为通过观察榜样示范而进行的学习对于新的社会行为的形成比通过反应结果进行的学习更有效。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的教育应该是学生没有意识到受教育的情况下,却受到了毕生难忘的教育,而这种潜移默化过程中的教育,往往具有滴水穿石的作用。”语文教材所选的文章塑造了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构成了中外古今的“群英谱”,他们可以说是榜样人物,教师要结合学生自身的实际,用优秀的人物来滋润学生的心田,医治学生的心理疾患,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如日本作家粟良平的《一碗清汤荞麦面》中塑造了在艰苦的环境中,依然怀着对生活的美好愿望,通过不停的奋斗,终于改变生活状况的母子三人;《寻找时传祥——重访精神高原》中的时传祥——一个普通的掏粪工人的名字,却以不怕苦、不怕脏、不怕累的行动,被永远镌刻在了共和国的英模录上。

(四)情感渗透

现代教学论认为:“情感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同时它更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情感色彩鲜明强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课文内容,提升学生的情感温度,把亲情、友情、爱情这三条线串起来,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人世间的真善美,培养其健康的心理。如《背影》中抒发的浓浓的父子深情;老舍的《我的母亲》中所流露出来的那种“子欲孝而亲不待”的遗憾;《陈情表》全文表达出的“孝”心。这种至情至性之文,是陶冶学生性情,提高道德修养的范文。

总之语文教材中到处渗透着心灵的光芒,只要善于挖掘,学生自然能在提高语文素养的同时,提高人生修养。

二、在课外阅读中提升人生修养,是语文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

心理学中有一种治疗方法叫“阅读疗法”。阅读疗法是一种藉由阅读图书或接触其他信息材料,帮助读者疏解负面情绪困扰,进而达到身心平衡之状态的一种方法。“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凡有所学,皆成性格。”说明读书对人的性格塑造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汉代文学家刘向认为:“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读书除了“成性格”和“医愚”外,还具有治病的作用。根据这个原理,在语文学科实施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阅读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文学素养,另一方面也能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给学生的心灵一个充满阳光的窗口。课外阅读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学生进行经典名著阅读,可以跨越时间与空间的鸿沟,吸收全人类的文化精粹。思想情感升华了,综合素养提高了,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美的熏陶,接受了人类创造的智慧的洗礼。如阅读美国盲人女作家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时,学生了解到正是由于海伦·凯勒的老师教她学习了词语,才打通了她认识世界的心灵之窗,从而激发了她对生活的热爱,塑造了身残志坚的海伦?凯勒的健全人格。学生不仅认识到阅读对于认识世界的作用,更吸收了其中的精神力量——作为肢体健全、风华正茂的学生,更要有无穷的斗志和毅力去迎接人生的挑战。

三、结合写作教学,为心理健康筑起“防御线”,开辟心理健康教育的广阔空间

对于一个学生来说,能够认识和接纳自己,是心理健康的标准之一。“心理疾患”是因心中堆积的情感不能及时排泄,心中淤积的问题不能及时解决而形成的心理问题。写作是情感的表达和情绪的宣泄,在写作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掌握写作的技巧、组织文章的结构、运用修辞等,在内容的选择上应投射在表达自我,剖析自身上,为自己的心理保健筑起一道“预防线”,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广阔的空间。在实际的作文教学中,设置的作文题目要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社会。如作文训练中出这样的题目《我是这样一个人》,这样可以达到认识自我的目的;口语训练“自我介绍”,笔者让每个学生用“我”开头连说五句话,但是不准“自报家门”,要说出其个性来。长时间以来由于忽视了对自我的认识和肯定,很多学生说不出自己的个性特征或者羞于说出自己的个性。但经过艰难的启发和练习,他们能够正视和面对自己,不仅训练了口语表达能力,也正确认识了自我。这之后,他们在公共场合开口表达自己并不困难。

四、从语文实践活动中寻找契机,释放学生的心理空间,是拓宽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

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在学习和生活中发挥自己的能力是现代学生心理健康的又一标准。语文实践活动不仅提高了语文应用能力,而且增强了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通过课外活动能培养学生公正、诚实、信用和自律等优秀品质,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如进行“名言警句的收集与整理”的语文实践活动,笔者不仅让学生收集,还让学生就某条名言警句讲其含义与喜爱的理由,每一条警句名言对学生的思想都是一次震动,学生在品味、诵读中自然地懂得了一些做人、学习的道理。

五、语文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是语文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保障

语文教师不同于其他学科教师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表达的得体和规范。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同时也是一个语言大师,在教学活动中,如果教师运用有感染力的语言来阐释作品的内涵和作者的人生感悟,无疑会让学生产生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相反如果教师运用了冷嘲热讽的语言,学生随之产生反感、抵触的心理,其心理状态只能向更糟糕的方向发展。因此语文教师的业务水平和人格魅力无形中会对学生的心理产生或轻或重的影响,所以重视语文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是真正深入有效地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和保障。

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现代理论的指导下,检验语文课堂教学有效的标准应包括是否关注学生的情绪和情感,关注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人格养成。这是每一个与时俱进的语文教师“上下求索”的教学目标。

(基金项目:辽宁省“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沙盘游戏疗法在中职学校心理教育中的探索”(编号:JG11EB086)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代小军.高中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J].赤峰学院学报(科学教育版),2011,(8).

[2]刘敏芳.浅议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08,(3).

[3]张玉梅.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J].新语文学习(教师版),2013,(8).

[4]汤占民.让翅膀不再沉重——浅谈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

[5]韩明福.在技校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J].考试周刊,2010,(5).

[6]李雪.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应注重渗透生命教育[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2,(5).

[7]区培民.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王芸 韩华 翟安民 辽宁省大连海洋学校 116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