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儿童认知基础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探析

  • 投稿吊炸
  • 更新时间2015-09-03
  • 阅读量992次
  • 评分4
  • 64
  • 0

文/钱冠洲

【摘 要】有效的教学必须是基于儿童认知基础的,学生已经清楚的知识不必再讲,学生不清楚的、未知的,在教学中应作为关键点来突破,从而使教学实现了从课本、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的学习、发展为中心的转化。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知识结构;经验;问题

随着新课程的深化,最近发展区理论被越来越多的老师所熟悉,教师只有了解了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意识到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重要性,才能真正做到有的放矢,实现有效教学。那么如何将最近发展区理论用于小学数学教学,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呢?

一、关注儿童认知基础

案例1:“认识分数”教学难点——“单位‘1’的理解”

投影仪上放有一堆棋子,共4颗,平均分成四份,邀请1个学生拿走1份,提出问题:该学生拿走了几颗?1份是这堆棋子的几分之几?剩下的是这堆棋子的几分之几?你是怎么想的?

对儿童认知基础的关注,是尊重儿童、理解儿童的标志.如果对儿童已有的数学知识和经验视而不见,把儿童当成一张白纸,依然按部就班地照教材讲授,那么学生就会对听讲失去兴趣,课堂教学效率必然降低.片断中,教师设计了一个数学活动,让学生分别拿走单位“1”的和,尽管棋子的数量不断变化,但每次拿走的与剩下的棋子占单位“1”的比率没有变,使学生逐步体会到分数中的变与不变。

二、掌握儿童认知基础

案例2:“小数乘整数”教学片断

出示买东西(蛋糕)的情境图(图略)。

师:0.9×4到底等于多少(没学过)?你能联系已经学过的知识先想一想、算一算吗?

计算“0.9×4”,学生没有知识储备,教师创设了一个买东西的情境,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元、角、分的互化,小数加法等,学生运用已掌握的知识进行巧妙转化,解决了一道小数乘法计算题。其间教师还适当渗透了数学中的化归思想,这种“化归”思想在学生今后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会经常用到。教师在设计情境时,能够抓住学生的知识基础,使学生在情境与学习内容的结合中产生联想和共鸣,自然而然地领悟学习内容。由此可以看出:一个新概念的建立,一个新知识点的学习过程中,儿童原有的认知基础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三、发展儿童认知基础

案例3:“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教学片断

提出问题:三根小棒分别长8厘米、4厘米、3厘米,这三根小棒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吗?

这个问题的提出,下面出现了“能围成三角形”和“不能围成三角形”两种不同声音。出现了争议,就有了辨析和探究的需要。给学生发三根相应长度的小棒,让学生摆一摆,自己实践。“实践出真知”,这三根小棒真的围不成三角形.两边之和4+8=12厘米不是大于第三边3厘米吗?怎么围不成三角形呢?

(结论与实践发生了冲突,教室顿时安静下来,学生处于静思默想中,接着有同桌小声地交流,终于有学生发现并举手。)

生1:4+8=12是大于3厘米的第三条边,但4+3=7厘米却小于8厘米的第三条边,这两根小棒加起来不足8厘米,所以围不成三角形。

生2:我知道了,任意两条边的长度和大于第三条边,才能围成三角形。

生3:1号边加2号边大于3号边;2号边加3号边大于1号边;3号边加1号边大于2号边。

生4:任意两条边的和要大于第三条边。

学生通过预习教材,对“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一结论的理解是表面的、肤浅的。于是教师创设情境:用4厘米、8厘米、3厘米的三条线段,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吗?据此,把儿童原生态的认知展现出来。课堂上出现了不同的声音,怎么办?让学生动手用小棒摆一摆,通过实践检验猜想是否正确。当学生的理解与实践产生冲突时,这就需要思考问题原因所在,4厘米加3厘米这两条边没有大于第三条边,学生通过互动交流、动手实践,领悟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特征,思维也从肤浅走向深刻。每个儿童都有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面对同一个问题都有各自不同的思维方式,教师只有充分意识到这一点,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儿童的创造性。

四、提升儿童认知基础

案例4:“角的分类”教学片断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提出了如下问题:

问题1:0度的角与360度的角,我们在观察中如何去确定?

问题2:书上讲,一条射线绕它的端点旋转一周,所组成的角叫周角.那么,如果旋转两周,是不是叫两周角?

问题3:老师,有没有0度的角?

问题4:周角箭头是按逆时针方向标注的.能不能按顺时针方向标注呢?

问题5:老师,书上讲小于90度的角称为锐角,那么0度的角是锐角吗?我觉得,这个定义不确切,应改为:大于0度小于90度的角,叫做锐角。

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再让学生带着问题离开教室,应该是有效课堂的标志之一。教师留下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质疑问难,时间虽短,但可以给学生一个提升自我的机会。上述案例中,学生提出的问题,是教师意想不到的,这些问题唤醒了学生新的思考。学生已经清楚的知识不必再讲,学生不清楚的、未知的,在教学中应作为关键点来突破,从而使教学实现了从课本、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的学习、发展为中心的转化。所以,教师只有了解了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意识到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重要性,才能真正做到有的放矢,实现有效教学。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涂荣豹,王光明,宁连华.新编数学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34.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云盘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