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脑图”发展儿童的数学思维

  • 投稿排骨
  • 更新时间2016-04-18
  • 阅读量218次
  • 评分4
  • 79
  • 0
 一、借助脑图训练、发展儿童数学思维问题的提出能力 
  20世纪末,脑科学的研究突飞猛进,美国在1990年推出了“脑的十年计划”,欧洲自1991年实施“EC脑十年计划”,日本从1996年开始了“脑科学时代计划”的跨世纪研究。这些成果为人类进一步认识自己,开发潜能,提供了科学依据和保证。1998年,新西兰教育家克里斯蒂沃德根据“友善用脑”理论出版了《教会学习》《如何帮助孩子成功学习》,并与戴丽合作出版了《学会学习》。作者在书中以“人本主义”思想为基础,提出了“所有的学生都是天生的学习者”,以脑科学、心理学研究成果为依据,提供了上百种教、学、帮的技巧和方法。这些方法科学、实用,给了教师、学生和家长极大的帮助。 
  我校本着开发学生大脑学习潜能的宗旨,举办了“珠心算”训练项目。笔者从事对低年级学生进行珠心算训练的数学实验教学。经过一年半的珠心算学习,学生从一开始心算时,珠像图不能完整地呈现在脑海中,脑中的珠像图经常是残缺的、模糊的,到现在大部分学生可以心算两位数的加减法。虽然二年级珠心算出现了连续进位、连续退位、多句口诀同时出现在一道算式中、数位变多等诸多情况,但大部分学生依然可以心算出正确结果。这是坚持不懈地训练学生珠像图的结果。我想,将训练学生脑图的模式用到平时的教学中,是否也可以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呢?于是,我走上了珠心算与教材的融合教学实验之路。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教材编排的主要内容有:  
  一、有余数的除法;二、时、分、秒;三、认识方向;四、认识万以内的数;五、分米和毫米;六、两、三位数的加法和减法;七、认识角;八、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第一单元、第四单元、第六单元都和数的计算有关,珠心算可以很好地融合进去。如: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两、三位数的加法和减法》。 
  大部分学生是这样列式的:34+18-15(如图2)或者34-15+18(如图3)。计算时学生有很多种方法,也有一些学生想到用心算来解决问题,计算速度非常快。 
  (先拨入34,加18,十位加1,直加,个位加8去2进1,减15,十位减1上9,个位减5退1上5) 
  (先拨入34,减15,十位减5,直减,个位减5退1上5,加18,十位直加,个位加8去2进1) 
  但是本册教材有好几个单元跟计算不搭边,要想融合谈何容易。诺贝尔奖获得者、美籍华人科学家朱棣文曾说:“科学的最高目标是不断发现新东西,因此要想在科学上取得成就,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学会用与他人不同的思维方式、别人忽略的思维方式来思考问题,也就是要有一定的创造力。”新世纪需要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而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教育的创新。基于以上想法,查阅一些资料后,被誉为英国“记忆力之父”的东尼·博赞关于思维导图的研究引起了我们的关注。他的研究发现,只要有系统、有计划地训练学生的图式,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力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提升。这成为我们展开珠心算实验研究,运用脑图教学数学的基本依据。 
  二、根据教材有针对性地渗透和培养学生的脑图 
  那么,究竟怎样培养学生的脑图呢?我们经过几年珠心算的教学经验积累和查阅有关资料,同时借鉴台湾珠心算大师胡成的教学介绍,尝试着从三个方面培养学生的脑图。 
  其一,能从实物中抽象出图形直观形象停留在脑中,这就是实物表象图。学生幻想的“脑图”可以是各种颜色、各种形状、他喜欢的容易识记的画面,可以带有某些个人的印记。这样可以锻炼和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其二,对图形进行简单的变化后,促使学生能停留在脑中,就像照相机“咔嚓”一声后,能把图像定格成一张张图片。教学中就要采取措施,训练学生把这些定格的图片连接起来,形成有机联系的多幅动态的图像系列。 
  其三,训练学生对图片进行复杂的变化后,仍然能停留在脑中。这对学生的要求更高了,如果把人脑比喻成计算机,就要能并行传输数据,即学生的大脑能够同时处理两张或两张以上不同的变式图片系列。 
  下面,我结合《时、分、秒》的教学,谈谈自己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怎样结合脑图发展儿童的数学思维。 
  《时、分、秒》是讲授认识钟面,并教学生学会认识钟面上指针行走表示的时分秒。教学中,我尝试让学生多对实物进行观察,在记忆的基础上,在脑海中形成动态的钟面行走图。在这个单元,虽然学生可以通过计算得出分针、时针经过的时间,可能花的时间比较少,但过多地关注结果,忽视过程性的形成,不仅会限制他们获得知识的途径,也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想象力、记忆力的发展。而且当钟面变化多次后,只依靠计算就困难了。依据修订后的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理念,其落脚点是数学教育而不再是数学教学内容。基于以上想法,根据图示的繁简程度不同,我试图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本单元的教学。 
  1.训练静态表象图式:让学生在脑中形成简单的钟面图像 
  经过一课时的实物观察学习后,第二课时我让学生尝试回忆钟面的形成过程:先在脑中想一个钟面框架,这个钟面框架可以是学生熟悉的任何形状,方形、圆形、不规则图形等,这个钟面框架可以有不同的颜色,红、橙、黄、绿、蓝、靛、紫……也可以有一些装饰品,喜欢的小动物、大自然中的花草……钟面框架在脑中形成后,再想数字的排列,数字的排列可以是1~12。 
  这可以按顺序排列,也可以如图4所示,想对应的数字,直至形成完整的钟面。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学生脑中呈现的钟面框架略有不同,完整性也有差别。 
  先让完整的钟面形象在学生的脑海中多停留一会儿,直至非常清晰、完整,再想具体的时间在钟面上指针的停留位置。比如(如图5):1时要在脑中呈现脑图,出现让时针指向1,分针指向12的图片;3时35分要在脑中呈现时针指向3和4中间稍微偏下的位置,分针指向7的图片。时针呈现的位置大概正确就可以,但分针的位置一定要准确。教学中要求学生图片呈现的时间尽可能长,开始时要给学生多一点的停留时间,夯实基础。实际教学中,学生一般对此都会兴趣浓厚,注意力集中。即使是后进生,只要多给予一些时间训练,也可以实现清晰的图像呈现。 2.训练动态形象图式,让学生在脑中形成简单变化的钟面行走图像 
  当学生脑中能清楚地呈现钟面的图式形象后,要训练学生时针和分针其中之一变化后的钟面图式形象。首先,训练时针的变化。如图6所示,1时到6时经过了多长时间?学生要能在脑中呈现时针从1转动到6的连续图片,这时也可带上手势比划,脑图转动的同时,口头数出1时到6时经过了5小时。 
  其次,训练学生脑图中出现分针的变化。如图7,从1时15分到1时55分经过了多长时间?学生首先要能在脑中呈现分针分别指向3和11的静态图片形象,然后想从3走到11的连续图片形象。这时也可让学生带上手势比划,根据脑图的运动数出15分到55分经过了8大格,每大格5分钟,就是40分钟。 
  3.训练过程的活化图式,让学生在脑中形成复杂变化的钟面行走图像 
  经过前几个步骤的训练,学生脑中基本能形成简单的钟面行走图,并且能串行感知和处理这些图片。这时,就可以训练学生脑中出现复杂的钟面行走图了。也就是说,要求想象时针和分针同时发生变化的情况,要能并行处理脑中的不同图片形象。如图8所示,从6时零5分到9时55分经过了多长时间?这时,学生的脑中首先要分别呈现6时零5分和9时55分的静态图片,然后分别在脑中想象分针和时针的动态行走过程。这时也可以配合手势,左右手刚好表示时针和分针转动了几大格。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一般每次抽出5分钟时间训练,有点类似瑜伽运动中的冥想。几节课的训练后,我获得了一个有意思的发现。有的学生脑海中呈现的钟面图(如图9)是这样的:钟面上显示两圈数据,里面一圈显示时针走动的时间,外面一圈显示分针走动的时间。这些时间在有些学生的脑中是可以并行处理的,他们可以在脑中进行更复杂的时间变化。这就是学生经过训练而产生的脑图想象功能的叠加效应。这表明,学生大脑潜能的开发有着无限的可能性,脑图通过训练可以创新发展,实现无中生有。 
  三、本单元“珠心算”教学实验的初步小结 
  学生对这种形式的教学兴趣浓厚。起初脑图形成时,大部分学生身体也跟着转动,经过几天的学习,大部分学生只根据脑图,而不需要借助身体的转动来获得方向。部分学生还能并行处理不同方向的复杂变化。就这样,我和学生们一路玩着、学着、探索着…… 
  我相信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珠心算原理,经常进行脑图训练,可以培育学生的大脑机能,学生的创造意识、创造力一定会得到提高。学生会变得更加聪慧,从而可以极大地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当然,这一实验教学,还存在不少理论与实践方面的问题,我们会继续努力前行,做好珠心算实验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