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的继承”课堂实录

  • 投稿豆豆
  • 更新时间2015-08-31
  • 阅读量833次
  • 评分4
  • 75
  • 0

王建霞(浙江省温州市第十四中学)

一、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传统文化的继承”是《文化生活》第四课第一框的内容,具体探讨传统文化在今天的基本特征,认识传统文化的双重作用及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传统文化的含义。

2.明确传统文化继承的主要内容。

3.把握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鲜明民族性和顺应变动性。

4.阐述继承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道理。

(二)能力目标

1.归纳和阐述问题的能力。结合具体情境,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归纳传统文化在今天的特征,培养分辨传统文化中精华和糟粕的能力,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2.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在追寻温州的传统文化足迹中,感受温州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延续,结合温州传统文化具体事例体会传统文化在生活中的影响和作用,并把理论贯彻到自己的行动中。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追寻温州的传统文化足迹”的自主探究活动,使学生关注、参与文化生活;感悟温州的悠久传统文化;增强学生学习的目的性、自觉性,同时对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热爱家乡,主动自觉做家乡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教学难点:传统文化在今天的特征

【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特定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知识在合作交流中生成。

2.合作探究法:利用小组合作集思广益,相互启发,相互探讨,实现信息交流,扩大信息和思维容量。在活动过程中实现对观点的理解和认识,同时得到体验、交流和表现。

二、课堂实录

【导入设计】回忆童谣

播放温州童谣视频《送松糕》:松糕松糕,高又高,我请阿叔吃松糕。松糕厚,送娘舅,松糕薄,有棱角,松糕实,迎大佛,松糕松,送舅公,松糕烫,务好藏,松糕冷,务好打,松糕烂,送阿大,松糕燥,拜镬灶……

师:大约早在五、六千年前,散居于海中的瓯人,便开始在温州这块土地上定居生活。温州先民在极为困苦的条件下,繁衍生息,掀开了瓯越历史的第一幕。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温州形成了特色的瓯越文化,遗存历史文化古迹非常丰富。刚才的童谣《送松糕》,耳熟目详,使我们儿时的记忆又慢慢清晰起来。你了解我们家乡的悠久传统文化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探讨“传统文化的继承”——追寻温州传统文化的足迹。

(点评:在导入环节中,借助温州《送松糕》童谣视频导入新课,稚嫩熟悉的声音唤起学生儿时的记忆,为追寻温州传统文化足迹打开了一扇门,为这节课的顺利进行铺垫了情感基础。)

【新课教学】

片断一:追寻足迹

活动探究:温州历史文化悠久,四大组同学分别搜寻温州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了解它们的历史、发展现状,来见证我们温州传统文化的足迹。

师:现在让我们一起分享交流成果,先请第一大组负责传统习俗的同学来展示。

生1:温州的传统习俗很多。如我们温州人端午时有吃粽子、划龙舟习俗。记得小时候还有撞蛋、抹雄黄酒,清明时吃清明饼、踏青扫坟等习俗。而现在很多传统习俗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消逝,很可惜!

师:刚才同学的介绍又唤起了我们美好的记忆,那么负责传统建筑的同学呢?

生2:我们温州市区,我知道的有鼓楼街、江心屿、朔门古街,还有五马街。不过朔门古街和五马街的商业氛围太浓了。

生3:我来补充一下我们组的,我知道还有东瓯王庙、墨池、池上楼。尤其是对东瓯王庙的修建,为我们提供一个纪念温州始祖东瓯王、追溯家乡历史的场所。

师:看来我们同学知道的还真不少。下面谁来介绍一下温州的传统文艺?

生4:我来说。我上次和我们课题组的同学去参加调查拦街福活动,对温州的传统文艺还是有所了解。有永嘉昆曲、鼓词、瓯绣、平阳木偶戏、乐清黄杨木雕等,许多都被列入国家级和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生5:温州的传统思想有永嘉学派、叶适的事功学说,还可以从南宋状元王十朋以及刘基、孙诒让等著名人物上得以见证。叶适的思想还是我们温州人精神的源头,对温州经济社会发展有重要影响……

教师结合学生以上的介绍,归纳分析知识:

1.传统文化的含义。

2.传统文化的继承(表现):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

(点评:以“追寻温州传统文化的足迹”,作为任务驱动实现合作探究学习。通过学生搜寻介绍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在现代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延续,让学生了解文化的继承性。这个问题的设置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也促进了学生对家乡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片断二:解读传统

活动探究:自西周制《周礼》后,数千年来,凡婚嫁无论议婚步骤或迎娶仪式,都必以“六礼”为基础。古代的温州婚礼习俗,从媒妁、开合、议聘、小定、大定到迎亲,大致也是沿此礼俗。

(1)纳采(男家向女方送礼提亲)

(2)问名(男家问女方的生年月日时辰,卜吉凶)

(3)纳吉(卜得吉兆后与女家订婚)

(4)纳征(男家送聘礼给女家)

(5)请期(商请女方确定婚姻)

(6)亲迎(男子赴女家迎女,举行结婚仪式)

探讨:1.古今温州婚嫁习俗有何异同?

2.我们的婚嫁习俗与西方国家有何差异?

3.从中可看出传统文化在今天具有什么特征?

生1:我们温州现在还保留着有媒人提亲,也要先定亲,送聘礼,再男的到女方家里迎亲。

生2:-些人也要问时辰、卜吉凶。个别地方定亲时还有小定、大定,很繁琐、浪费钱财。不过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把一些繁琐的仪式都省掉,简单多了。

生3:虽然古代和现在都有送聘礼,可现在的聘礼送的很阔绰,最少的都十万左右。现在还要到民政局登记结婚,有结婚证。

生4:我们和西方国家在婚嫁上,还是有很大的差异。他们一般是上教堂举办婚礼仪式,还有牧师主持婚礼,感觉很庄重圣洁。而我们的婚嫁礼仪很明显带有中国的特征……

师:从同学们刚才的回答中,可见我们同学对温州习俗的了解。那我们温州现在还保留着西周以来的一些礼仪,这说明传统文化在今天具有什么特征?

生5: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

师:我们和西方国家在婚嫁上存在明显的差异,又说明了什么特征?

生6: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师:即使身处海外,也会让我们有一种回家的感觉,因为在我们传统文化的血脉中,始终涌动着对祖国的强烈认同感。

温州传统婚嫁习俗随着社会不断变动,不断满足人们的要求,又说明了什么?

生7:传统文化如果一成不变,会起消极作用,必须要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才能起积极作用。

(点评:设置婚嫁习俗情境,以“解读传统文化的特征”这个问题,作为任务驱动实现探究式学习,通过问题层层设置,使学生在探讨中自然而然认识到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也认识到传统文化的双重作用,有效化解了教学难点。)

片断三:扬弃传统

辩一辩:将学生分成正方和反方进行辩论。正方观点“温州传统文化是财富”;反方观点“温州传统文化是包袱”。先分小组讨论,准备辩论的事例和观点。选出4位学生进行现场辩论,在允许的情况下,其他同学可以进行场外提示。

观点一温州传统文化是财富

它架起了我们前进的阶梯,维持着我们的社会秩序,增强了我们的民族认同感,为我们的精神提供了栖息之所。如果没有传统文化,我们的生活将失去精神家园。

观点二温州传统文化是包袱

它是一种惰性的力量、保守的因素。它钳制着我们的交往方式和思维方式,控制着我们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情趣,制约着我们的价值取向。

生1:我方的观点认为温州传统文化是财富。没有传统文化哪有今天的瓯越文化,今天的文化都是由传统文化一步步发展来的。还有我们刚才提到的温州这些丰富的传统建筑和文学艺术,不是财富,那是什么?

生2:我反对正方的观点,我方认为温州传统文化是包袱。一些传统会蒙蔽人的思想,从而得不到发展。如重男轻女思想,还有一些封建迷信思想等。

生3:对方辩友,请注意,我们坚持温州传统文化是财富,是有前提的。传统文化中是有一些消极的不合理的内容,但是从总体的角度来说,它更多的是财富。积极的内容是主要的,消极的是次要的。

生4:我想请问正方三辩,如果回到古代的重男轻女思想社会里,你今天还能坐在这里上课吗?恐怕只能呆在家里绣绣花了吧?

生5:古代女子也有读书的。

师:刚才正反两方唇枪舌战,据理力争,其实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传统文化。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应该是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的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面对传统文化,要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如我们对长辈的孝敬。但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如封建的愚孝思想。

(点评: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教师采取以“辩论”为载体突破教学重点。课前通过分组、明确角色分工。通过对“温州传统文化是财富?还是包袱?”的辩论,促使思维碰撞,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文化继承观,化解认识上的误区,也让学生学会更全面、客观地看问题,培养学生分辨传统文化中精华与糟粕的能力。)

片断四:感悟传统

方案设计:在搜集这些资料的过程当中,从追寻温州悠久文化的足迹过程中,同学有何感悟?谈谈你的想法。

并就如何利用家乡的传统文化为家乡服务设计一份方案。(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并利用课外时间结合社会实践活动课开展)

附:学生的活动形式:

①编写《温州民间故事》、《家乡风俗习惯》、《温州传统小吃》、《温州名人故事》等小册子,提供给有关文化部门与旅游点。

③为社区群众策划一次温州民间文化艺术表演或传统文艺活动。

④开展题为“追寻温州传统文化的足迹”的讨论交流会,并制作展板进行展示。

【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追寻温州传统文化的足迹,感受传统文化在今天的继承。我们都生活在一定的文化中,文化就像血液一样浸润着我们的心田,我们的生活需要文化,我们的成长呼唤文化。而传统文化的魅力正在于其跨过悠悠历史长河依旧指引我们的生活实践,我们有义务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也需要借助先进的传统文化力量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发展。

(点评:在课堂结尾部分,设置“感悟传统”环节。让学生谈课堂感悟,在如何利用家乡的传统文化为家乡服务方案的设计中,并利用课外时间结合社会实践活动课开展,使学生实现知行合一,强化做家乡优秀文化的传承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这不仅仅完成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对课堂来说也是一种情感升华。)

三、教学反思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一个重要的课题是强化课程资源意识,提高对于课程资源的认识水平,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更好地实现课程改革目标。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社会现实的乡土资源,将其引入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课的实效性和针对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如何在教学中既能拓展、深化学生已有的知识,又能向学生传递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成为课程开发的重中之重。

1.关注学生生活体验,挖掘地方课程资源。

通过教学实践,笔者充分意识到地方课程资源开发的意义所在:一方面,超越狭隘的教学内容,让身边的生活和经验进入教学过程,让教学“活”起来,使学生在生活中体味文化,在文化中感悟生活;另一方面,改变了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成为知识的共同建构者,也开阔了教师的教育视野,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

2.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合作探究能力。

在整节课中,学生自始至终处在探究活动的中心地位,而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探究过程,充当一个搭建脚手架的角色。整堂课围绕温州传统文化,设置“追寻足迹”“解读传统”“扬弃传统”“感悟传统”四大环节,教师针对所要学习的内容设计探究活动。在此过程中,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指导者和学习伙伴,学生则更充分地参与到课堂,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小组成员朝着共同的目标努力,从课内到课外交流,共享学习成果,感受与他人讨论、探究的乐趣,体会合作学习带来的成功。

3.把握课堂教学契机,凸显学科德育功能。

在课堂教学中我及时把握契机,有效地发挥了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通过这种充分发掘家乡传统文化资源的自主探究活动,使学生进一步接触和了解社会,加深了学生对家乡的优秀传统文化认识,有利于进一步增强他们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在利用家乡优秀传统文化为家乡服务的方案设计中,并组织学生利用课外时间结合社会实践活动课开展,使学生实现知行合一,强化做家乡优秀文化的传承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这堂课虽然经过充分准备,但在教学中还存在一些不尽人意之处。在学习中,部分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在本课中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个别学生不知所措,学到的内容不能形成完整体系。

【专家点评】(林月周,温州市教育教学研究院,政治特级教师)

《传统文化的继承》教学,关注思想政治学科的学科味、生本味,课堂教学中又注意时时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总的来说,本节课有以下几个特点:

1.注重生活化设计,教学思路清晰。本课的教学思路非常清晰,在处理上尽量简化、淡化知识掌握,重在感受。从教学的实际效果看,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完成了设定的目标。“情境问题”互动教学和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功。激发了学生热爱学习、继承传统文化的热情。

教学设计力求以生活化为目标,理念新颖,选材恰当,内容充实,很好地体现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新课程理念。在教学过程中采取高效课堂小组探究,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通过生活中传统文化的实例,尤其是温州传统文化,摆脱了空洞的思想政治理论说教,使课堂回归到了学生的生活世界,生活主题和课程内容实现了有机结合。另外,在课堂中教师也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通过情景和实例培养学生发现生活、体验社会的兴趣;通过合作探究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好的课堂不是教师把学生感动,而是学生把教师感动,课堂给学生机会,学生就会收获一份进步,也会给教师一份感动,这样在课堂中学生就会创设许多生成性问题,也能提高教师的教学机智。

2.关注学生生活体验和情感体验,注重生活和知识的结合。文化内容重在感受,本课教学紧扣课标和教材的要求,结合地方特色,引用温州地方传统文化进行教学,对于其他地域的人来说可能比较陌生,感受不深,但对于本地学生来说触动很大,在实际教学中效果不错。但要取得预期的效果,需要老师对当地文化背景要有一定的了解,同时在课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本节课以瓯越文化为平台,将生活现象与学科知识紧密结合。在授课过程中,运用视频、辩论等形式,能够充分调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通过情理上的引导,让学生在范例分析中展示观点,在价值冲突中识别观点,在比较鉴别中确认观点,在探究活动中提炼观点,进而提升学生认知、分析和应用能力,使学生知我温州,爱我温州,通过认识感受地方文化,进而提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和传承。由于广泛引用学生身边的文化现象,课堂生成不断。

(责任编辑:王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