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哲学教育本质——以“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为例

  • 投稿牛正
  • 更新时间2015-08-31
  • 阅读量913次
  • 评分4
  • 76
  • 0

臧衍杰 黄凯妮

摘 要: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当下中学哲学教育不重视哲学概念的追溯及相互之间的逻辑推理,不重视引导学生对哲学思想史的探索,更不重视反思性思维的培养与熏陶。本文以“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一课为例,从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结构、教学语言若干角度阐释笔者所理解的哲学课堂,努力追求哲学教育的本质,打造注重智慧的课堂。

关键词:哲学 反思 智慧课堂

作者简介:臧衍杰,男,浙江宁波镇海中学,中学二级教师;黄凯妮,女,浙江金华浦江三中,中学二级教师。

到底怎样的哲学教育才符合哲学的本质精髓,这个问题萦绕在大多数哲学教育工作者的心中。有时候,我们教材教了好几遍,其中的知识点烂熟于心,教学方法也运用得游刃有余,却忘了为什么要教授这一门课程。哲学不同于具体学科,哲学的教学也应别具一格。然而,我们的中学哲学教育却往往把哲学当作一门普通的学科甚至技术来教的。在应试教育的裹挟下,中学哲学教育不重视哲学概念的追溯及相互之间的逻辑推理,不重视引导学生对哲学思想史的探索,更不重视反思性思维的培养与熏陶。相反,重视的是如何让学生记住教材中的既定结论,重视的是训练学生如何“火眼金睛”地发现一个材料中所体现的“哲学道理”,哲学课堂没有了哲思的味道。因此,如何回归哲学教育的“本质”,是一个值得探究的课题。

2013年11月,浙江省政治学科建设与学习力发展研讨会在我校召开。期间,笔者开设了“吾日三省吾身——以发展的观点看自我”的哲学公开课。笔者将以此堂课为例,从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结构、教学语言若干角度阐释自己所理解的哲学课堂。

一、教学思想:遵循学科特质,将反思进行到底

教学思想是课堂教学的灵魂,有了思想这堂课就有了生命。遵循学科特质,是指根据学科的特有性质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是教学方式方法与教学内容的有机统一,是唯物主义在教学上的贯彻与体现。“哲学是一种‘反思’的思维活动,或者说,是一种‘反思’的思维方式。”①反思活动,简言之,即人类思维以自身为对象反过来而思之,就是认识“思想”,认识“认识”。既然哲学是爱智,是一种反思的思维活动。在整堂课的设计及教学中,笔者借助一环接着一环的设问,将教学过程一个板块接着一个板块流畅地连接起来,环环紧扣,层层推进。整堂课的教学充满了哲学的味道、求知的气息。具体设问如下:

1.大家看了一些同学初中时的照片,你有什么感想?2.大家以此时此刻为界点,与“初中时的自己”相比,有了哪些变化?(可以多角度思考:例如身体的变化、学习的变化、心理的变化、能力的变化等)3.请大家尝试将自己的变化进行区分,它们分别属于“量变”还是“质变”?4.根据发展的实质及新事物的内涵谈谈,与过去相比,你觉得自己“发展”了吗?请说明理由。5.你觉得怎样的“我”,才称得上“新我”或“发展的自我”?6.请大家回忆一下,有没有一件事情,当时你比较或者十分想做,却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去做。试着分析一下原因,希望和大家分享。7.大家在剩下的一年半多一点的时间里,最大的目标或愿望是什么?倘若高考结束了,你们最想做点什么值得回忆,些许有些“疯狂”的事情呢?8.(先观看“陈景润:‘1十2’的选择”的视频)人的发展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树立新目标并不断超越的过程。大家觉得我们该怎么做来实现自我的人生目标,从而不让自己留下遗憾呢?

笔者通过这8个问题,引导学生反思,将教学的三维目标熔铸在思考的过程之中,通过思考体会认同知识,通过思考体会培养探究意识,通过思考体会升华情感态度。例如,第1、2、3个问题,通过对自我成长的反思,自主学习“量变”与“质变”的知识;第4个问题,了解新事物的内涵,辨析自我的成长,体会事物的发展前途是光明的;第5个问题,是对第4个问题的深化,探究何为“发展的自我”;第6个问题,通过自我成长的回望,体会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与此同时,培养学生与其他同学的分享意识;第7、8两个问题,是对自我发展的一个规划,以及为实现这一目标该采取怎样的行动,并说明已经学过的哲学道理,设计意图做到知行合一、学以致用,引导情感态度的升华。另外,对于“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这一框,笔者突出强调对“自我”的反省,从问题的设计中可以感受到。并且,以论语名句——“吾日三省吾身”作为标题,开门见山,点出主旨。

二、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高于学生生活

中学哲学的教学,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增强课程内容生活化,加强课程与学生生活和现实生活的联系,意味着课程要直接面向社会,与生活融为一体,既使课程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现实保持密切的联系,又使实践和生活成为学生个人发展的活的源头。正如杜威所说,学校必须呈现现在的生活——即对于儿童来说是真实而生气勃勃的生活。像他在家庭里,在邻里间,在运动场上所经历的生活那样。毫无疑问,哲学的智慧不是从人们的头脑中凭空产生的,而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在处理人与外部世界关系的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简言之,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来源于生活。但哲学的教学不仅仅是对生活的描述与再现,它又是高于生活的,因为它要追问思考、启迪智慧。

在“吾日三省吾身——以发展的观点看自我”这一框的教授上,笔者问题的设计都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点滴经历,交谈的都是“属于自己的故事”。但在回望自我成长的过程中,渗透哲理的教育。例如,将自己的成长区分为“量变与质变”;探究何为“发展的自我”;成为一个“新我”或“发展的自我”又该怎么做。不仅再现自己的成长经历,又在“反思”中体悟哲理,启迪智慧。

三、教学结构:环环紧扣,层层深入

教学结构,指在一定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学习理论指导下、在某种环境中展开的,由教师、学生、教材和教学媒体这四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教学结构形式。本堂课在教学结构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1.教学顺序打破教材模式。所谓教学结构模式化,即教学顺序一味按照教材知识的呈现顺序来实施教学行为,这容易使教师缺失主体创造性。教学结构作为形式,应该为教学内容服务。“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这一框教材的知识点呈现顺序是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以及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笔者在教授“吾日三省吾身——以发展的观点看自我”时,通过对自身变化的反省阐释量变质变的道理;通过“你认为自己发展了吗”及新事物内涵的了解揭示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理;通过回望及分析自我成长过程中的“遗憾”揭示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道理。总之,课堂教学的顺序是由课堂思想及课堂内容决定的。

2.板块教学彰显构思精妙。“吾日三省吾身——以发展的观点看自我”本堂课的设计分两个部分,五个板块。第一部分为:认识你自己,又分梳理自我、追问自我两个板块,梳理的是自我成长中的变化,追问的是自己有没有发展,什么是“发展的自我”。第二部分为:成为你自己,又分剖析自我、规划自我和超越自我三个板块,剖析的是成长中的遗憾,规划的是未来的自己,超越的是过去的自我。而且开篇有序言,收尾有结语,起到迅速引人人胜又回味课堂的作用。之所以分“认识你自己”和“成为你自己”两大部分,是因为既然用发展的观点看自我,首先就是要拿“过去的我”作为关照的对象。其次就是要倾听自己的声音,设定符合自己的目标,克服前进的重重障碍,完成自我的超越,实现“自我的发展”,成为真正的自己。笔者认为,这样才符合“发展的自我”或日“新我”。最后,梳理自我、追问自我、剖析自我、规划自我和超越自我,这五个板块也是层层深入的,符合哲学的反思批判思维,对自我的过去进行梳理、剖析、扬弃,从而实现自我的发展。

3.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这堂课的教学以上述的八个问题展开,整堂课的绝大多数时间都交给了学生,学生就自己成长中的点滴故事和大家分享。时而欢声笑语,时而陷入沉思的宁静。对话如同谈心,教师更多是引导与倾听。

四、教学语言:蕴含哲理,充盈思辨

教师、学生都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在课堂中如果散发着哲理的味道,流淌着思辨的气息,教师引经据典,以理服人,这样的课堂才是一个令人向往、富有生命的哲学课堂。例如,笔者在开场白引用《论语》中的名句——“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点出哲学的精髓在于反思,营造哲学氛围;在介绍“认识你自己”这一部分时,笔者这样解说:“这是一句刻在阿波罗神庙上的箴言。有时候,我们不明白自己,自己却成了自己‘最熟悉的陌生人’。”而在介绍“成为你自己”这一部分时,强调如果一个人总是按照别人的意见生活,没有自己的独立思考,总是为外在的事物忙碌,没有自己的内心生活,丝毫找不到属于他自己的东西,他是别人的影子和事物的一架机器而已。最后总结道:“一堂课很短,但人生的路很长。在实践中磨砺自己,发展自己,既要有仰望星空的梦想,也需有脚踏实地的坚持。既要有会当水击三千里的自信豪迈,也需有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的潇洒与淡然。每一个人都是哲学家。因为哲学就在我们身边。”

笔者认为,回归哲学教育的本质,就是要在课堂中营造浓厚的哲思味道。对事物乃至自我看得更深一点,更远一些,更明白一层。少一丝浮躁轻率下的莽撞,多一分沉静反思后的智慧。重视哲学概念的追溯,引导学生对哲学思想史的探索,注意培养学生的反思性思维,这样应能够回归哲学教育的本质。

(责任编辑:罗松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