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刘小东三峡系列作品中所透溢出的现实主义精神

  • 投稿ze r
  • 更新时间2017-06-20
  • 阅读量1059次
  • 评分4
  • 11
  • 0
文/ 金倚竹[东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摘要】刘小东是20 世纪90 年代后中国新现实主义绘画的第一批代表人物,自从他于2003 年开始创作《三峡大移民》。三峡系列已经成为贯穿他艺术生涯的一个重要符号,这套史诗般的巨作走出了传统文人画家的虚情假意,更反映出刘小东身上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在西方当代艺术大行其道的中国艺术界,这种对自我艺术精神上的坚守的确难能可贵。

【关键字】刘小东;现实主义;三峡系列;当代艺术

20 世纪80 年代之前的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无论是在创作思想还是表现语言上都缺少多元化和个性化的艺术家和作品。这一时期美院的创作和教学紧跟苏联学院体系,主题始终围绕历史革命题材,并逐渐使得油画创作成为简单的政治图解。这种文艺控制在“文革”时期逐渐达到高峰。而在改革开放以后,西方艺术思潮的涌入使得中国油画家的创作心态发生了变化,一时间又诞生了一批所谓“玩世现实主义”“笑脸画”“政治波普”等迎合西方的当代绘画。刘小东1988 年毕业于央美油画系之后,先后在附中、美院任教。他见证并亲历了那个艺术思潮剧烈转变的激情年代。但幸运的是,在那个思想躁动不安的时期,刘小东维持住了自己内心对现实主义精神的坚守,并没有盲目跟随潮流。这也许跟他长期在美院体制内的工作经历有关,他也直言不讳地表明自己内心的现实主义情怀“艺术应该是现实主义,我始终对现实抱以敬意”。

最能体现刘小东现实主义艺术精神的便是他于2003 开始创作的三峡系列,他以每两至三年一张的速度不断地充实着这套大型绘画的语言和思想深度,可以看出刘小东对三峡和其背后所隐含的现实问题的关注倾注了毕生的心血,没有丝毫矫情和虚假。在他的作品中,那些被遗忘和忽视的移民群体重新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也让人们感悟到了每一个个体生命都应该受到真诚的尊重。

刘小东的第一幅三峡作品是《三峡大移民》,这幅作品所涉及的题材和叙事方式都是前无古人的,蕴含了作者对生活、社会的强烈现实关怀。2003 年刘小东初到三峡,那时的三峡大坝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建设。为了工程需要,三峡周围的县城必须搬迁,面对即将消失的县城和故土难离的村民,刘小东再次萌发了创作欲望。《三峡大移民》整幅作品长达8 米,是一组大型四联画。这幅作品以奉节当地为背景,远景描绘了拆迁的房屋、光秃秃的荒山、河流以及遍地的废墟。近景人物则是六位建设工地的民工,着装各不相同,面无表情地抬着杆子,似乎对眼前被他们亲手拆毁的家园熟视无睹。其中的亮点则是两位戴着口罩的民工。因为当时正值SARS 疫情爆发,这个小细节也反映了时代的印记。以往的三峡作品主体精神基本上是一种国家意志的抒写,而刘小东则尽量贴近客观、深入生活,以现实主义精神真实地记录了三峡工程中最平凡的人物和场景,着力去表达对普通人命运的关注。国家的三峡和小东的三峡,完全迥异的价值取向,完全迥异的现实主义关照,在《大移民》中被鲜明地体现了出来。《三峡大移民》之后,刘小东接着创作了《三峡新移民》。这幅作品获得了比《大移民》更多的关注度,因为贾樟柯的《东》。贾樟柯在这部纪录片中将三峡新移民的创作过程记录了下来,顺便也将刘小东带火了。但不管怎么样,贾樟柯与刘小东的这次跨界合作也有力地扩大了《新移民》在艺术界中的影响力。

《新移民》创作于2004 年,此时三峡移民已经按照政策部署进行了妥善的安置,新移民也开始了全新的生活,小东迫切地想记录下这些历史意义的场景。《新移民》同样采用了四联画的呈现方式,但与之前作品不同的是,刘小东采用了广角镜头的全景模式,大面积地表现长江水面,画面左侧是雄伟的三峡大坝和等待继续拆迁的房屋,中部则是陆地与江水的过渡地带,右侧则是几个男女青年和儿童的人物形象。从《新移民》中我们可以解读出平凡人的生存百态。面对眼前的大坝。这些移民们心中的情感自然复杂,却只能试着去慢慢接受现实。而对局外人刘小东来说,像三峡这种超级工程对当地人的生存状态和自然环境都将会产生巨大的影响。但他既不是政府官员也不是科学家,他也只能选择慢慢接受现实,用刘小东自己的一句话说就是:“你想用艺术去改变一件事这是很可笑的。”移民和小东,不同的职业不同的背景,却用同样的方式来面对生活的变迁。但他能做的就是用绘画去展现一个现实主义者的人文立场,希望用自己的影响力来影响其他社会群体。因此《新移民》是《大移民》的一个延续,但在思想深度以及关怀现实的程度上却比前者更进一步,画面中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人物却让人们受到巨大的震撼。江水、大坝、房屋、青年、儿童种种因素浓缩成了一幅三峡移民的人文图景。

对于三峡的表现绝不是刘小东一时的心血来潮,而是他艺术生涯始终如一的创作母题。2005-2006 年,他再次前往奉节,创作了以三峡男青年为主体人物的《温床no.1》。在刘小东看来,要想贯彻真正的现实主义精神最好的手段便是实地写生,因为写生是一个不断接近描绘对象的过程,能够真正从灵魂深处感受他们鲜活的生命状态。这次的创作,他便雇佣了当地的男青年作为模特在室外实地作画,直面对象、直面心灵。《温床》的背景是雄伟的群山,山上依旧描绘了正在拆迁的房屋,近景则是光着身子围着一起打牌的青年。“温床”这个名字从宏观上讲更像是对家园的依赖和眷恋,远方正在拆迁的房屋和近处百无聊赖打牌的人形成了鲜明对比,让人们陷入深深思考,在国家利益面前,任何个体的牺牲似乎都那么微不足道,他们必须面对和忍受失去家园的痛苦和无奈,因此,刘小东希望把自己看到的一切记录下来,希望当人们看到后能够反思国家与个人之间的平衡关系。现在的当代艺术它的语言能指是不确定的也是混乱的,但《温床》不是,它具有强烈的情节性和镜头感,当人们面对朴素的主题、简洁的造型、自然和谐的色调,无需文字多余地阐述,很快就能解读出画面的表达内容和意义。仿佛是在听小东讲述一个故事,一个有关三峡移民变迁的故事。

纵观艺术发展史,很少有艺术家能够对单一题材保持如此长久的创作热情,即便如莫兰迪般画了一辈子瓶瓶罐罐,但看过几张作品之后便会略显无聊,再无突破的余地。但刘小东的《三峡》系列每一张作品都足以令人惊艳、令人回味,他能够在单一题材中挖掘出不同形式语言的表现力,而在创作精神上却始终以现实主义为纲,这让我们看到了一位优秀艺术家所具备的气质、能力和追求。可以说,三峡系列作品的价值并不在于形式语言的创新性,而是在于对现实主义精神的传承与开拓,反映出历史变迁下普通人的生存状态。人们都十分了解,在当代艺术多元化发展的大趋势下,观念转换的速度实在太快,评价一位当代艺术家的艺术生涯是很困难的。但是对刘小东,我们并不需要枉费脑筋,他二十年如一日,一以贯之的现实主义精神和早已确立的个人艺术风貌能够让我们对他有非常明晰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