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探究中如何增强真实体验

  • 投稿菜鸟
  • 更新时间2015-08-31
  • 阅读量363次
  • 评分4
  • 24
  • 0

朱丽佳

经过十多年的课程改革的推进,科学探究已经成为小学科学课堂的一种常态。与此同时,我们也应当注意到,科学探究的实施在很多时候还只是一个概念,其对学生的探究能力也没有产生明显的提升作用。而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并不是科学探究本身的问题,而是在对科学探究的理解中的细节偏差,使整体教学出现了一种“蝴蝶效应”。其中一个重要的细节就是,科学探究必须增强学生的真实体验。

一、增强真实体验的必要性概述

我们强调小学科学教学中必须增强学生的真实体验,是因为我们注意到当下很多科学探究教学中,学生的探究实际上已经是一种精细加工后的探究,学生在教师的命令下进行一步步的操作,结果过程很顺利,结论得出也挺快,但学生实际上除了收获知识之外,并没有生成探究技能。

以教科版四上“水能溶解一些物质”一节课的探究教学为例,我曾经看到这样的教学片段:第一步,教师提出盐和沙子在水里的溶解情况是否相同的问题;第二步,让学生将事先准备好的盐和沙子分别放入水中并搅拌;第三步,让学生观察水中的盐和沙子各是什么样子;第四步,教师继续提出问题:同学们看到了水中的盐和沙子有什么区别吗?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作为听课者,我当时的判断就是:这是伪探究的课堂,学生不大可能生成什么探究能力。事实上,从学生的表现也可以看出,他们在探究过程中,有的只是可以自由活动的热闹,并没有出现欣喜的表情。下课后找了几个同学一问,学生普遍感觉就是按老师的要求做了几个实验而已。

而出现这一问题的原因在于学生并没有经历一个有真实体验的探究,也因此可以看出真实体验对于探究的重要性。

二、例析增强真实体验的策略

那么,怎样的探究才是有着真实体验的探究呢?同样是“水能溶解一些物质”的教学,笔者进行了这样的探究教学: 首先,创设情境:通过电子白板播放一段“小毛驴过河”的视频,并向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小毛驴感觉身上背的盐变轻了?学生回答(学生基本上能够根据生活经验做出正确的回答)之后,再提出问题:如果小毛驴身上背的不是盐,而是沙子,还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吗?

其次,学生猜想。在这一环节,有生活经验的学生能够迅速地判断出结果;而缺乏生活经验的学生则会出现多种判断。

再次,设计实验。对于刚才猜想的结果,学生一般知道需要通过实验来证明。只是如何设计实验是面临的第一个问题。笔者引导学生思考这样几个问题:探究课题是水能溶解的一些物质,那实验中肯定需要什么?盛放水的容器需要几个呢?实验中可以选择哪些物质?如何判断这一物质在水中是否能溶解?

最后,得出结论。学生经历了上述的实验设计过程,实际上头脑中已经有了一个大概的、模糊的实验过程,下面他们要做的就是通过真正的实验,去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在这一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分别观察“放进后”“搅拌后”“放置一段时间后”水中物质的样子。

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普遍觉得:在创设情境的环节,有趣的动画能够激发他们探究的愿望,这为探究体验的生成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在猜想过程中,由于要表明自己的猜想是正确的,他们会绞尽脑汁地为自己的猜想寻找理由。最关键的是学生在设计实验时经历了怎样准备水,放人多少盐、沙子、蔗糖,观察什么,观察多长时间等一系列的问题提出与对结果的猜想过程中,需要发挥想象进行实验的构思,而这个过程,正是体验的过程。至于后来的实验,相对于思维中的体验而言,则是一种操作中的体验,亦有同趣。

三、增强真实体验需关注的问题

以上的探究过程,因为需要经历较长的时间,因而并不容易成为科学教学中的常态。但必须强调的是,科学探究作为一种严谨的学习方式,一旦使用,就必须保证学生能够参与到真实的体验中来。

总而言之,小学科学教学中的探究必须是着眼于学生探究意识培养的,必须是着力于探究能力生成的。只有这样,才能让小学科学教学真正绽放出探究的味道!

(作者单位:江苏常熟市莫城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