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应体现“三俗”思想

  • 投稿尚诚
  • 更新时间2015-08-30
  • 阅读量315次
  • 评分4
  • 32
  • 0

◎林 芹

笔者所说的“三俗”并不是指社会上的“庸俗”、“低俗”、“媚俗”之风,而是指语文教学中的方法与策略。所谓“三俗”,是指语文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要易于学生接受,做到“通俗”易懂;教学方法遵循传统,发扬沉淀下来的教法精髓——教法“循俗”;对学生的考评和教师自身的考评不能只以分数论英雄,语文教师对于评价要做到“傲俗”。这样的“三俗”恰好契合了教育“三高”提法,即“高尚”“高洁”“高雅”,它们共同履行着教育的原始功能——让教育成为认识和实践真、善、美的途径,培养高尚、高雅、高洁的人的手段,还原了语文课最真实最实用的本色。

一、语言要“通俗”易懂

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说过:“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此语精辟地道出了教师课堂语言的重要性,语言是师生交流最重要的工具,也是语文教师的重要基本功,教师不要只顾自己说,更要注意自己所说的能否被学生接受,所传递的信息能否被学生感知、接受并内化为自己的认知。为此,教师要用通俗、浅显的语言直达学生的内心深处。

教师的语言怎样才能达到通俗易懂呢?笔者认为要注意以下几点:(一)讲直白的话,不要回避现实。网络语言为了让人直白地接受,出现了“给力”“逆袭”“女汉子”等许多新词,并被广泛使用。一个原因就在于它们传达的意思不用解释,直达人心,这应该引起语文教育工作者的思考,我们的语言是不是也要与时俱进呢?当然并不是要泥沙俱下!课堂上的语言表达是不是可以做到“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呢?笔者在和学生学习《水调歌头》时直接告诉学生,王菲已经把它唱出来了,词就是当时流行歌曲的歌词,只不过没有现在随意罢了,它和现在周杰伦唱的那些有诗意的流行歌曲的歌词是一个道理。细心的你也可能注意到,在新一届的国家领导人的讲话和工作报告中,他们也特别注意语言的直白,以便于百姓接受。总书记在海南考查工作时说“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就用通俗的语言阐述了深刻的大命题。“习大大”这个称呼也被更多的人接受和喜爱。这何尝不是我们教学语言的榜样呢!其实,语文教科书也注意到对直白语言的培养,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这篇文章就充分体现了这个特点,有人评价老舍先生的散文大雅若俗,针头线脑、风俗物事,只要如实地记录下来,便就成了妙文佳句。语言的直白并不是让教师的语言苍白无力,毫无生气。笔者想说的是我们要尽力用下里巴人的那种形式,去表现阳春白雪的东西,从而培养高雅的群体。(二)要做到语言的“通俗”易懂就离不开讲实话、诉真情。“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杜老先生寥寥数字既体现一个旁观者的心态,同时他也很好地把一种情愫传递给我们,这何尝不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呢!(三)通俗的语言离不开幽默感、新鲜感,让语言贴近学生的生活。勿须多言,有幽默感的老师是受学生欢迎的,有幽默、新鲜的语言一定会让学生易于接受、乐于接受,因为幽默的本身就是道理的深入浅出。

通俗易懂的语言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然而要做到通俗而不庸俗并非易事,这需要教师在祖国语言的百花园中不断地吸收、锤炼、优化、创新

二、教学方法要“循俗”

新课程改革以来,确实看到了积极的变化,我们的教育思想丰富了,教学手段多样了,课堂变得生机勃勃了。然而和很多事情一样,往往是过犹不及,在轰轰烈烈的新课程背景下,有的教师把语文课堂当成作秀的舞台,教师借助多媒体一个劲儿渲染,学生更多的是表演。或是小组合作过于注重形式的热闹而忽视了语文的本质。我们可以用多媒体给学生创造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可是用多媒体投出的画面真的能让学生品味出“采菊东篱下,悠然望南山”的意境吗?能让学生感受到范仲淹的“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苍凉心境吗?教师是帮助学生领悟,还是用高科技手段在扼杀学生的想象力呢?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所以,从这方面讲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教法仍然要“循俗”,要让学生坐下来,静下心、细细研读、用心品味。初中阶段的学生对待学习和事物的认识还在不断发展过程中,他们在掌握知识、朗读、书写能力的提高过程中是需要模仿的,而教师无疑就是他们的榜样。传统的教学方法能够给学生提供这个机会,它是人类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流传下来的,经过筛选沉淀的方法,因此我们辩证地使用它,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要注意创新,更不能忘记“循俗”。到底传统的语文教法的精髓是什么?一言以蔽之,就是“读、背、积累、借鉴模仿”。茅以升所言“经常背诵古文,使我渐渐掌握了作文的道理,了解了抒发感情的表达方式,谙练了语言的流畅和优美”充分验证了这个道理。

三、对待分数的评价要做到“傲俗”

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不要让上课、评分成为人的精神生活的唯一的、吞没一切的活动领域。如果教师和学校舆论只是根据分数来给一个人做出好的或坏的结论,那他就不会努力去当一个好人……”然而,由于中考、高考的导向作用,分数现已成为全社会衡量一个学生是否为“好孩子”的唯一标准,于是便有了“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之说。考试有几种功能——选拔、鉴定和诊断。我们看重了选拔功能,却忽略了诊断功能。分数果真如此重要?我们的社会真的缺少那些只会读书的机器吗?不,我们缺少的是有正义感、有社会责任感,能担当的有良好素养的公民!分数就是一个心理暗示器,好学生越夸越好,后进生越骂越坏。所以,我们要以一颗平常之心坦然地看待分数,不要让分数成为束缚学生个性发展的“精神枷锁”,不要把学生“锻炼”成分数的奴隶。我们对待学生分数的评价要做到适度的“傲俗”,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和促进功能。我们应当真正拿出点知识分子优秀品质中的求真和清高,“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但愿语文教师能从“三俗”出发,实实在在地搞好初中语文教学,提升学生语文素养,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林 芹 江苏省邳州市港上中学 221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