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

  • 投稿鲁西
  • 更新时间2015-08-30
  • 阅读量211次
  • 评分4
  • 16
  • 0

张晓霞

德育教育是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法纪、心理素质教育,它对学生的人生发展具有定向、定位、定型的作用,是培养未来高素质人才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中学时期是学生生理、心智逐渐成熟的关键期,高中语文教学中抓好中学生德育教育是实施和推进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但从当前中学教育实践看,德育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核心却没有摆到核心位置,德育教育面临的问题远比智育要复杂得多。如何树立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德育观念,立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高度,积极改进德育教育,是广大语文教学工作者需时刻关注的现实问题。

一、认清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多样化特征,语文教学中始终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

中学生作为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有其自身的显著特征,反映在思想道德素质上,主要表现有:一是理想信念形成,但辨别能力不强。随着智力的不断开发和知识的日积月累,中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逐渐形成,爱国意识、民族情感等信念萌发,表露出实现价值的人生理想。虽然他们的生活和社会体验开始占主导地位,但是对是非、美丑、善恶的评判标准缺乏理性认知和社会实践基础,出现盲目跟风随潮和互相攀比的现象,比如社会“超女”、“快男”之风盛行后,“粉丝”、“玉米”几乎成了学生的口语,他们把快乐当作一种原则,消弭了人生理想,弱化了社会责任。二是内心情感萌动,但容易迷失方向。中学生的第二性征渐渐发育,性意识也慢慢成熟,此时,情绪较为敏感,易冲动,对异性充满了好奇与向往,当然也会伴随着出现许多情感的困感。虽然他们的情感需求日益增长,但对这些需求的合理性、合法性认识不足,面对与社会客观现实之间的矛盾时手足无措、意气用事。近年来,中学生之间发生感情纠葛、畸形恋情的问题明显增多,许多学生对未婚同居现象习以为常,甚至出现因感情问题导致的情杀、殉情等社会问题。三是自主意识强烈,但意志比较脆弱。中学生的成人感变得特别强烈,喜欢独立自主地开辟新天地,会逐渐从家庭、伙伴中脱离出来,转向同学和朋友圈子,从中享受自主的个性化生活。然而由于他们对事物本身还缺乏清晰的认识,抽象思想能力有限,实践磨炼的机会较少,缺乏毅力和受挫能力。有的虽有目标,遇到困难和挫折就怨天尤人,改变初衷;有的急于成功,却迷恋于寻找捷径,不练内功;还有的虽知有差距,但不肯吃苦,逐渐在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中沉沦。四是进取意愿增强,但功利倾向明显。从小到大的求学过程越发增强了学生的进步愿望,他们遇事雄心勃勃,满怀豪情,喜欢尝试,兴趣广泛。但同时也呈现出一定的功利性目的,上学不是为了追求知识、追求真理,而是把上学当作改变个人地位、生活环境的跳板。一些学生在处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集体、个人与他人的关系过程中,总是把实现个体自我价值作为基本准则,看重自己价值的含金量,从而导致奉献意识削弱、索取意识增强、个人抱怨增多、责任意识弱化等倾向。五是自尊诉求突出,但网络道德失范。身心的逐渐成熟使绝大多数中学生希望自己被同龄伙伴、异性对象、家庭成员理解和认可,时刻不忘塑造和展示自我形象,为人吸引的欲望变得更加突出。然而在现实的另一端,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一些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热衷于网络聊天、空中交友,甚至发展网络爱情、建立虚拟家庭等;有的严重违犯网络使用规则和道德规范要求,浏览黄色网站、查阅花边新闻、传播不健康消息、使用污言秽语、进行网络欺骗、施行网络破坏与报复行为等。

二、分析中学生德育教育工作存在的矛盾问题,把握中学生思想道德问题的德育教育症结

中学生思想道德方面出现的倾向性问题固然有社会环境的因素,但也与当前中学德育教育的弱化有着密切的联系。一是政治化倾向明显。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是德育教育的首要原则,但是不能因此把德育简单地等同于政治教育,片面强调理想信念而忽视道德规范,或者以政治教育代替道德教育、以培养学生的思想素质、文化意识代替培养学生健全的理想人格。政治是灵魂,但更应强调道德品质和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培养,更应重视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然而从当前学校德育教育的现状来看,存在明显的被替代的现象,德育教育的涵化功能明显弱化。二是独立化倾向明显。当前,德育与教学、管理等实践活动相脱节的问题在中学生德育教育中比较明显:如教师讲授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学习是为了提高成绩;管理中仍然存在重管行为、轻管思想,重制度约束、轻人文关怀,重强化纪律观念、轻培养健全人格的现象;德育教育研究任务少、经费不足、方向不明、教与研结合不紧密等,使道德内化为道德行为的过程和效果得不到保证,因此导致德育成效甚微。三是边缘化倾向明显。学生是社会的基本构成单元,他们的思想道德是其灵魂的内核,而德育教育则是塑造学生思想灵魂的重要途径,因此在学生接受的所有教育中应处于核心地位。然而由于各种原因,目前中学教育中德育边缘化倾向比较明显,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过多地把重点放在专业课程、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授上,就学习抓学习,就成绩抓学习,成绩决定一切的思维定势普遍存在,忽略了学生人格力量、思想品质的培养。四是功利化倾向明显。传统教育强调社会责任感,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在市场经济和信息化两大环境作用下,教育有向着功利化方向转变的倾向。在有些人看来,读书、考大学、考硕士,完全是为个人谋福利,个人利益的诉求摆在最重要的位置。学校对物质功名的依赖程度增大,不注重用知识、思想、信仰来武装学生,面对校际之间的激烈竞争和学生就业难的双重压力,将原本有一席之地的德育教育丢弃一边,相关的课程有名无实。

三、研究提高中学生德育教育质量的对策措施,切实增强语文课堂德育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要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中学生德育工作的重大意义,积极探索新途径、拓展新渠道,扎扎实实地抓好中学生德育教育工作。

一是要强化战略意识,从培养接班人的高度定位中学生德育教育。青少年是未来国家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学生处在这个时期,无疑是宝贵的人才资源。从这个意义上讲,加强中学生德育教育,对于推进国家建设、实现民族复兴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是泽被国家、社会长远建设的一项基础工程。因此,我们要强化战略意识,更新教育理念和观察视角,本着对民族复兴、对国家建设科学发展高度负责的态度审视中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意义,下大力解决好影响和制约中学生德育教育的“瓶颈”问题,切实增强抓紧、抓好、抓出成效的紧迫感和使命感。

二是要完善内容,建构中学生德育教育新体系。德育教育是一套内容丰富、不断发展的科学体系,需要随着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充实、完善。要改善目前中学生德育教育现状,必须积极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建构完整的德育教育新体系。一建立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的基础理论体系。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培养真、善、美相统一的人生追求,提高辨别多元化价值观的能力,坚定知识报国的决心和信心。二建立以诚信教育为主体的道德理论体系。旨在引导学生树立和培养良好的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职业道德,强化他们的社会正义感、家庭责任感和职业使命感。三建立以强化心理素质为根本目标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加强学校心理咨询师队伍建设,通过大量的教育引导、实践锤炼,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发展目标指向、健全的理想人格和适应未来社会激烈竞赛的心理素质。

三是要全面融入,在与教学、科研、管理工作的结合中提升质量层次。德育教育与教学、科研、管理有着紧密联系,相互促进、相互支撑。因此,必须将德育教育与教学、科研、管理有机结合起来。要积极主动地融入到教学领域,培养学生尊师重教的理念,促进教师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从而带动教学质量的提升;要积极主动地融入到科研领域,培养学生诚实的科研品质、严谨的科学精神、高尚的职业道德,自觉抵制歪风陋习,纯洁科研领域;要积极主动地融入到管理领域,坚持正面教育与严格管理相结合,在培养学生较强的自律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中,逐渐提高学习的自我道德修养,从而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实现教育与管理的“双赢”。

四是要创新机制,为加强中学生德育教育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德育教育实践离不开有效的制度支撑。加强中学生德育教育,需要不断创新激励机制,通过采取有效的精神和物质激励手段,如按照一定比例评选优秀生并享受中学校长实名推荐生资格、评选德育教育工作优秀教职工并颁发证书奖金等,激发教师、学生参与德育教育实践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需要不断创新责任机制,在规范好中学生德育教育的原则、宗旨、目标要求及实现途径等的基础上,明确德育教育实施过程中各级各类组织、人员的职责和义务,确保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需要不断创新考评机制,本着“德育为首,全面发展”的思路,确立考评的指导思想、原则和具体方法。教育部门要把中学生德育教育工作情况作为督导检查的重要内容,与学校的安全稳定工作挂钩,实施学校领导“一把手”责任制,德育考评不达标评选先进“一票否决”;需要不断创新实践机制,把实践活动作为德育教育的有效手段和检验方式,在实践活动的组织规划、实施办法、效果检测、经验总结及反馈上下功夫,探索行为习惯量化、细化的有效手段,并根据形势发展不断丰富实践内容,改进方式方法。

五是要勇于探索,拓宽中学生德育教育的新渠道。一是构建网上德育教育平台。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电子技术飞速发展提供的便利条件,开办校域网或区域性教育网,创建网上德育教育基地,宣讲德育教育知识、弘扬道德建设新风尚、组织开展热门话题讨论等,扩大德育教育的受益面和影响力。二是走开放式教育路子。充分利用学校周围的社会教育资源,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增强德育教育的灵活性,如请地方高校、企业、国家德育机构的知名专家学者开办讲座,组织学员外出到德育教育基地现场教学、到德育教育搞的好的社会机构或单位参观学习,还可以在学校之间组织学术研讨、难题会诊、经验交流等活动。另外,还要鼓励和支持学生积极参加校内外组织的各种演讲、辨论等比赛活动。三是营造浓厚的德育教育文化氛围。文化具有较强的渗透力、感染力和影响力,大力营造校园德育教育文化氛围,对于提高德育教育具有明显作用。如利用升国旗、新生入学、毕业典礼、校庆等时机及时开展仪式教育,在校园悬挂英雄模范图像,开办思想道德规范宣传专栏,评选思想道德模范人物,设置公民道德规范灯箱,组织举办演讲、歌咏、体育竞技等比赛活动。

(张晓霞 山东省寿光市第一中学 262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