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后教”理念下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及思考——粤教版高一语文《寂静的春天(节选)》教学反思

  • 投稿Zoe
  • 更新时间2015-09-29
  • 阅读量419次
  • 评分4
  • 23
  • 0

焦建新

“研学后教”是以研学案和书本为载体,以研学问题为线索,以发展能力、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的研学组织形式,旨在促进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构建具有特色、充满活力、高效和谐的课堂教学模式。“研学”重在引导和鼓励学生由被动地接受转为主动地获取知识,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研学后教”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思维过程,促使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从而达到“以学定教”。自从我校采用“研学后教”课堂教学模式以来,笔者经过学习领悟,一直“让教于学”,让学生在课堂上主动探究、自主合作、品尝学习的快乐,语文课堂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问题。现以《寂静的春天(节选)》为例,对基于“研学后教”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所出现的种种问题进行简单梳理和思考。

一、“研学案”的设计缺乏针对性

研学案的设计是“研学后教”的一个重要载体,它的目的和作用是通过学生对研学问题的“先学”,为教师的“后教”提供针对性、切实性的引导。但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以下几种情况。

【现象一】所设计的问题和呈现方式难以激发学生的思考。有部分老师在看到笔者设计的“研学案”时提出,个别问题围绕着陈述性知识进行,缺少思考的元素。如“《寂静的春(节选)》的作者是谁?她的作品《寂静的春天》对当时社会有什么影响?”这样的问题开放度不大,难以激起学生的兴趣,也难以激发学生的思考。

【现象二】没有化课后练习为己用。例如,《寂静的春天》课后第三题“课文中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来进行阐述,请你找出两三处,结合上下文来体会其表达效果。”这个问题既不具体,又不明确,有很多学生看到“体会”两个字,就不去思考了。

【现象三】研学问题不能多多益善。笔者在设计研学问题时,列出了三个研学问题,且重点不突出,在具体的实践中根本无法完成。

【思考与对策】

设计“研学案”本不属于课堂流程,但好的“研学案”是上好一节课的基础,也是学生学习的线索,是实施课堂教学的重要载体。研学案的设计应遵循三个原则:

第一,以学为主体、教为主导、思维训练为主线的原则。研学案应以思维为主线,安排有梯度、有针对性、有综合性的练习,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能力。比如:《寂静的春天(节选)》的第一个问题可以由学生自主完成:1.课文中最能体现作者所说的“寂静的春天”的是哪一句?2.导致春天变得“寂静”的罪魁祸首是谁,它是如何产生危害的?

第二,知识问题化的原则。研学案问题的设计要由浅入深,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尤其充分考虑到后进学生的接受能力,这样才能让每个学生有信心地去学习、探求知识,消除学习中的心理障碍,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比如:《寂静的春天(节选)》课堂研学问题:仔细阅读富有感情色彩的四个句子,结合上下文,根据教师的解答示例和引导,赏析它们运用的手法、说明的含义和表达的情感。

第三,学习与生活密切联系的原则。研学案的设计应把学生的学习体验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从而有效地把学生引入课本,把生活纳入课堂,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引导学生交流讨论并学会看书。比如:《寂静的春天》研学案的最后一题: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得知,如今的生态环境已不像上个世纪那般纯净和谐,原本生机勃勃的春天已不再那么光辉动人,看着这些变化,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我们可以袖手旁观、置之不理吗?请拿起自己的笔,发出一份环保倡议。

二、展示过程忽视学生的思考

展示是学生在课堂上汇报自主学习及合作学习的成果,是有效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学生讲解所学的知识,这也为展示学生的才华与智慧提供了舞台。精彩的展示是学生学习持久的、强大的驱动力。

【现象】《寂静的春天(节选)》课堂研学问题一:仔细阅读富有感情色彩的四个句子,结合上下文,根据教师的解答示例和引导,赏析它们运用的手法、说明的含义和表达的情感。

全班6个小组,每两个小组合作讨论一个句子,强调组员根据老师的示例和引导,完成规范答案。3分钟的讨论之后,小组长分别用实物投影的方式展示了本组的答案。

生1:“人甚至连自己创造的魔鬼都认不出来。”一句的关键词是“魔鬼”,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化学药品比喻成魔鬼,说明人类制造的化学药品危害着我们的人体、植物、牲畜,表达了作者的愤怒。

生2:“这些化学药品不应称作‘杀虫剂’,而应称为‘杀生剂’。”一句的关键词是“杀生剂”,把杀虫剂说成是杀生剂,说明化学药品的危害极大,表现了作者对人类的强烈批判。

【思考与对策】

基于“研学后教”理念,“展示”环节是集中、充分地展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想法”、“做法”和“说法”的环节。在这个环节中,理想的状态应该是学生向全体学生汇报为什么这样探究(想法),探究的经过(做法),探究结论的解释(说法)。从上述案例来看,学生是直接汇报自己小组所得出的结论,小组和小组之间也难有交集,很少在生生之间形成“对话”。从内容上说,大多数限于探究结果;从形式上说,大多数是师生的双边对话,而难见生生之间的互动和对话。

没有充分的自主学习,就没有与他人合作交流的知识基础。笔者需在学生展示的过程中,进行导向性的追问,引导学生从探究的方法、探究的过程、探究的疑惑等方面让学生进行汇报交流。与此同时,还应将个别小组的发现或疑惑抛给其他小组,让全体学生参与其中,形成生生互动对话的局面,真正让“展示”成为生命学习的展现和演示。

三、合作热闹的场面易成假象

合作学习的意义在于它不仅充分发挥了师生间、生生间的相互交流、协作功能;而且还可以让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把个人自学、小组交流、全班讨论、教师引导等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而促使小组之间合作、竞争,激发学习热情,挖掘个体学习潜能,增大思维“碰撞”的信息量,形成相同问题的不同答案,学生的学习环境更为宽松,自主发挥的空间更为广阔。

【现象一】“组长一言堂,组员一旁观。”只听见组长一个人发表意见,其他成员乐得做个听众,最后的结果是组长的个人意见成了小组的群体意见。

【现象二】“群龙无首,众说纷纭。”大家七嘴八舌,议论纷纷,但是无人组织,场面变成了想说则说,到头来,随意点一人发表意见。

【现象三】“组织不当,分工不明。”小组成员缺少明确的分工,基本上处于无序状态,发言、组织、提问、记录等工作或无或乱。

【思考与对策】

在“研学案”的导引下,开展小组合作,讨论释疑,这是“研学后教”中的一个重要理念,也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根据课堂教学中出现的上述问题,为了提升合作讨论的有效性,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努力。

第一,用心研究学情,建立有效小组。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孩子最好的先生,不是我,也不是你,而是孩子队伍中最进步的孩子!”所以,根据每个学生自身条件的不同,有效把他们安排在一个小组内学习,这对于合作学习取得成功,能起到关键性作用。

第二,关注细节,灵活多变。鼓励组内个别学生质疑提问,激发其他组员的求知欲;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用心聆听,虚心提出自己的观点;实行“自由说——组内说——同学间评议——班上说”的模式,逐步增强自信,完善答案;对学生的懒惰心态及时疏导、纠正。

四、课堂评价内容空泛

评价反馈是“研学后教”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合作学习的重要一环。评价反馈不只是简单地告诉学生“对”或“错”,而是通过反馈、评价和引导,让学生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除此之外,还要给予学生学习的激励,这样才有助于鼓舞学生的信心。因此我们应充分利用学习结果反馈、评价和引导的作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现象】《寂静的春天(节选)》课堂研学问题:仔细阅读富有感情色彩的四个句子,结合上下文,根据教师的解答示例和引导,赏析它们运用的手法、说明的含义和表达的情感。

生1:“人甚至连自己创造的魔鬼都认不出来。”一句的关键词是“魔鬼”,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化学药品比喻成魔鬼,说明人类制造的化学药品危害着我们的人体、植物、牲畜,表达了作者的愤怒。

教师点评:用“魔鬼”这种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词语,还表现了作者对制造化学药品的人类的嘲讽。

生2:“这些化学药品不应称作‘杀虫剂’,而应称为‘杀生剂’。”一句的关键词是“杀生剂”,把杀虫剂说成是杀生剂,说明化学药品的危害极大,表现了作者对人类的强烈批判。

学生点评:用“杀生剂”,说明化学药品的危害是致命性的。

【思考与对策】

有效的课堂评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反之,则会成为学生学习的阻力,严重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总会存在一定的问题,或者有偏差,或者有错误,或者不全面。这时就需要教师发挥引导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对问题的解决及时进行反馈调控,利用生成的教学资源进行进一步的探究,让学生亲历一个学习的过程。同时也要发挥学生之间的同伴互助作用,引导学生进行自评与互评,就其自身的状态进行纵横比较评价。如思考问题的方法,解决问题的途径,对问题解决的心态包括情感、态度、兴趣等不易显露的心理倾向及特殊感受。从上述的课堂教学来看,老师只是一味地追寻结果,而对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方法、过程、体验等方面视而不见,错失教育良机,错失教学资源。这就要求教师要有敏锐的课程意识,不能只追求知识的获得,而是着眼于人的成长和发展。这也是“研学后教”的真正目的。

参考文献

[1]番禺区、“研学后教”课堂教学改革指导意见[Z].2012,(9).

[2]姚瑶.合作有道 效率提高——语文课堂中的合作教学研究[J].语文学刊,2010,(10).

(焦建新 广州市番禺区石楼中学 511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