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引妙导培养能力

  • 投稿sima
  • 更新时间2015-10-09
  • 阅读量581次
  • 评分4
  • 87
  • 0

文/吴红华

【摘 要】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巧引妙导,利用图象表征理解题意,引导学生反思概括,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问题解决能力。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问题解决;巧引妙导;培养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让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学生的学习不再仅仅是对教科书内容的记忆与内化,而是积极地获取知识的过程。因此,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通过巧引妙导,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问题解决能力。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呢?下面是我的几点拙见:

一、巧设情境,发现问题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数学课程标准》认为: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仅包括会用数学解决现成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能够发现或提出问题,并能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去解决它。数学问题并不是凭空想象的,它是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来的。在教学中,教师首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巧妙创设与学生生活背景有关的、具有童趣、可探索的现实情境,为学生发现数学问题、提出数学问题提供丰富的资源。如设计小猪帮小兔盖房、货物装车、公园购票、秋游、快乐的周末等生活场景。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问题,自觉地产生问题意识。其次,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去观察现实情境,并努力尝试从数学的角度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发现并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的能力。

如,在教学二年级“平均分”的问题时,通过简短的引入语言,呈现出春游的情境图,学生很快就被这一非常熟悉的生活场景所吸引,头脑中马上闪现出许多问题:怎么分比较合理呢?(每份同样多)怎样分才可以分得同样多?每人分得多少?还有别的分法吗?教师还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想一想你们在什么时候也遇到分东西的情境你们是怎么分的?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它是如此亲近,只要用心就会发现数学问题,从而体会到一个数学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

二、巧引妙导,分析问题

在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采用各种手段、各种方法引导学生仔细去想,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接触到新的知识点,一下子不知“从何下手”,有点茫然。但认真再看一下题目,他们许多人就发现了新知识与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顿时笑逐颜开。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情况把相关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介绍给学生,给他们提供一个“脚手架”,让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找到支撑。如:一个足球50元,一个排球40元,一个篮球60元;(1)篮球比足球贵多少钱?(2)排球比篮球便宜多少钱?“贵、便宜”这两个词学生较难理解。因此要求学生多读几遍后,采用换词法读读后交流、比较体会。如:把“贵”换成“多”,把“便宜”换成“少”再读,小组讨论、比较题意是否改变。接着用更具体的数学语言60比50多多少?40比60少多少?表示出来,最后转译为数学算式,这道题就解决了。教师通过对学生进行巧妙的引导,让学生自己分析问题,找出数量关系,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主动参与,积极思考,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培养。

三、巧用图象,解决问题

一般地说小学生的思维是由于遇到问题而产生的,但遇到问题时,他们往往不会想或者想不清楚,思维杂乱无章。因此要使学生学会思维,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借助某些手段和方法进行有序地思考问题的习惯。利用画线段图的方法思考问题符合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通过画线段图可使较复杂的数量关系直观地反映在图上,对题目中的各个条件、问题建立起清晰的表象。如:松鼠妈妈说:“你们真能干,一共采了12个松果。”小松鼠说:“哥哥采得多,我只采了5个。”哥哥采了多少个?经过分析可以把已知的数量用线段画出来,剩下的用“?”表示。这样就把文字应用题转化成图形应用题,学生“按图索骥”就能寻找到解答应用题的方法。因此解题之前,应让学生认真读题,弄清题意。如果题目较复杂,一时弄不清条件和条件,条件和问题之间的关系,可以让学生动手画一画图,这样通过画图能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找到解题办法,久而久之,还会养成习惯,终身受用!

四、巧思妙评,优化问题

在数学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求出问题的答案不是问题解决的终结,还应对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与反思,评价与反思是问题解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巧妙地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并对学生进行恰当的评价,可以进一步揭示数学问题的本质,从中产生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使解决问题达到最优化。如得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后,引导学生回忆:刚才是通过怎样的途径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后推导出的)这对以后的学习有什么帮助?(当以后碰到一个新图形时,可以想办法将它转化为已经学过的图形解决)当学生在反思的过程中提炼出数学思想方法时,教师对学生给予评价、给予肯定,让学生在获得成功的体验时又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培养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是新课程的总体目标之一。在教学中,教师要以课程标准为指导,巧引妙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实现解决问题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同步发展。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

(作者单位:福建省泉州市永春县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