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体验 有效合作

  • 投稿石欣
  • 更新时间2015-10-09
  • 阅读量864次
  • 评分4
  • 75
  • 0

——对范勇老师优质课《成长的烦恼》的评价

◎杨光福 罗建明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和“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并列的语文学习内容的五大板块之一。独具特色的语文综合性学习首次进入新的课程标准,部分教师在实施语文综合性学习过程中,对师生地位及作用的定位、活动目的、组织实施等问题把握不到位,存在一些令人担忧的现象。在教学实践中,部分教师模糊了语文综合性学习与心理辅导、主题班会等教育教学活动的界限,一味追求综合性学习中形式上的热闹,忽视了综合性学习中的“语文味”;有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忽视了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中的参与者,是“平等中的首席”这一重要学习原则,让学生在自由散漫的、无效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一无所获;有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存在着教师是活动的主要组织者、教室是活动开展的主要场所、课本及《教师教学用书》是活动主要的信息源的现象,让学生跟着教师既定的教学情境完成教学任务,极大程度上限制甚至扼杀了学生的思维发展。范勇老师经过不断摸索、精心准备,配合课堂上师生的有效合作,呈现给我们的优质课《成长的烦恼》,无疑是近几年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难得的精品。聆听范勇老师的这节公开课,我觉得这节课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尊重学生体验,让综合性学习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

范勇老师执教的这节课,从选题上符合学生的情感认知,贴近学生的心灵世界。八年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第二次发育高峰,随着生理的急剧变化、青春期心理的萌动,他们开始尝试体验与感受新事物。随着独立、自我意识的增强,对新环境的磨合和适应已不再是他们关注的中心,建立在新环境之上的新矛盾与冲突开始左右着学生的心理,他们开始试图摆脱父母、老师的控制,由社会、校园、家庭生活中的种种矛盾自然派生出种种“烦恼”。

范勇老师的《成长的烦恼》一课,正是顺应了学生这一时期心理、生理发展的需求。学生对生活世界中“成长的烦恼”有所感,才会在课堂上对“成长的烦恼”有所思,才能够“敞开心扉说烦恼”。选题的准确,无疑是范勇老师这节课走向成功的起点。

二、从语文教学出发,强调综合性学习活动中的语文特质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特质是“综合”。它通过“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从而达到“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这一目的”。所以,它属于“语文”而非其他。

范勇老师在“妙笔生花写烦恼”这一环节中,将教师的引导落实在一个“巧”字。而这个“巧”字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在于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属于“语文”这一本质特征。范勇老师让学生从赏析感悟与“烦恼”有关的诗歌、句子出发,引导学生用妙笔去抒发心中的烦恼。

本环节出彩之处在于并非要求学生简单地理解和仿写。范勇老师通过引导学生从修辞手法、诗歌内在情感、句子蕴含的哲理、对句子的揣摩感悟等具有语文特质的角度进行学习,在学生感悟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写作训练,水到渠成,学生也真正做到了“妙笔生花”。

三、师生有效合作,体现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中的实践性

语文综合性学习这种全新的学习方式,是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下,从自身的生活世界中选择与语文有关的现象为研究主题,并在研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学习过程。在范勇老师的这节课中,选题面向学生的心灵世界,多渠道(主持、自主思考、小组讨论交流、班级交流展示等形式),多层面(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给学生提供了实践机会。

范勇老师的课堂,在学习方式上采用“活动一探究一体验”的形式,重知识(语文学科知识的渗透;学生心理问题的疏导),重能力(学生写作能力、表达能力的培养),重过程(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学生独具个性的展示),重方法(学习方法的引导;课堂节奏的掌控;师生平等对话;尊重学生体验)。

范勇老师的课堂,关注学生的有效参与,着眼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让学生在讨论、思考、质疑、探究、情感态度体验中既学到了语文知识,又完善了学生人格。

在范勇老师的课堂中,挖掘教学内容中的情感因素是另一个亮点。他的教学目标始终在师生的平等对话中达成。教师给学生搭建展示平台,使学生的情感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得到满足,学生的语文素养在贯穿于整个课堂的有效的“听、说、读、写”中得到了培养。

范勇老师的这节课,让我们深深地体会到:给学生一片成功的云彩,学生就会报以漫天的彩霞!

(作者单位 贵州省铜仁市碧江区教育局教研室 杨光福;贵州省铜仁市第十中学 罗建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