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低年级朗读指导的误区与矫正

  • 投稿书放
  • 更新时间2016-05-10
  • 阅读量839次
  • 评分4
  • 31
  • 0
2常常听任教中高年级的老师这样说:“现在的这些学生,课文读得结结巴巴,话说得词不达意,一点语感都没有!”我也常有这样的困惑:“学生在经过一二年级,甚至还有三四年级的学习后,到了高年级,课文朗读为什么会这样差?不是断断续续,就是读破句子,也因此总是把握不准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不了文中的语言文字!”经过反复探究,我发现低年级语文课堂上存在一些误区,这些误区直接导致了学生读不好书,阻碍了学生语感的发展: 
  误区一:教师课堂上说话的语速过慢,语气太儿童化。 
  听低年级老师的课,常常会有这样的感受:课堂上,老师说话的语速比平时慢很多。也许是考虑到学生年龄小,担心语速快了他们听不懂讲课的内容,于是很多教师就会在课堂上有意放慢语速。可是,老师们的语速慢得有点过了,致使讲出来的话给人的感觉不是一句一句的,而是一字一字的。其实,这样的语速是不能帮助低年级学生很好地理解老师所讲的内容的,因为学生们听到的不是一句完整的话。而且,教师的这种语速会被学生无意识地模仿到,他们会用同样的速度读书、回答问题,久而久之,我们听到的就是学生们拖腔拖调的朗读,看到的就是他们比较糟糕的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而不能正确地理解语言文字,又使学生们更加读不好课文,所以,读破词语的,停顿不当的情况就随处可见了。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情况也导致了学生不能很好地朗读课文,不能准确地理解语言文字,这就是教师运用了不恰当的儿童化语言。我们知道,小学低年级教师恰当地使用儿童化语言,是符合小学生心理特点的,它可以让学生易于听懂,乐于接受,也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是如果用得不当,变成了矫揉造作的“娃娃腔”,偏要把“雨点儿”说成“雨点娃娃”,把“树叶”讲成“树叶宝宝”……那么,学生就不能积累更丰富的词语,不能更准确地运用语言,也不能有效地与人交流,到了高年级,最直接的就反映在读不好书,没有语感这两方面了。 
  对于开心,对于赞美,每个人表达出来的语气、语速不会是完全一样的,这一点,我相信每个人都很清楚。可是教师却要求齐读,学生根本不能读出感情,读出个性。一节课下来,课文内容读了很多次,可是几乎都是千篇一律地齐读,教师除了总结式地说一句“让我们开心地读一读……”,“让我们赞美地读一读……”毫无指导可言。学生在这样反复的齐读中,不但没能学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反而学会了唱读,因为大家要齐声,速度慢一点,语调拖一点,声音才会齐一点。长此以往,学生的“感情朗读”就变成了“无情唱读”,语言的感悟能力也随之越来越差了。 
  在这里,教师先引读,再让学生接下去读的做法本没有错误,可是教师每次停下来让学生接着读的地方都令人匪夷所思。我不免会想:“这位老师是随便就这么一停的,还是她认为就该在这个地方停呢?如果是前者,说明他此时此地没处理好,不会一直是这样,对学生朗读的影响不会太大。可如果是后者,那就糟糕极了,这明显属于停顿错误,直接影响了学生语感的培养。” 
  读书如此,在课堂上讲课也会时不时这样,听课老师有时也会一头雾水,不知应该怎样接着说,可怜那些小小年纪的孩子,却要拼命去猜答案,接住话茬。试想,学生在这样的教育和影响下,他们怎能读好书,怎能准确理解语言文字呢? 
  针对以上几种误区,我尝试从下面几方面入手,做好低年级教学中的朗读指导与训练,从而使学生学会朗读,并进而达到培养学生良好语感的目的: 
  一、在学生读通课文的基础上做好范读,做学生感情朗读的引路人 
  低年级学生年龄小,对大部分课文的理解都有困难,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力也不足,教师的范读在朗读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许多文章的“神”、“气”是只可意会、不能言传的,想让学生在文章的朗读吟诵中尽情体验、感悟,从而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乐趣,并最终积累语言,形成语感,教师的范读尤为重要。教师通过有感情地范读,有时候甚至一句一句地进行领读,让学生直接领略老师的语气、语调,进而仔细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和情感基调。经常给学生正确的、有感情的范读,会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熏陶,受到一定的语感训练。当然,教师范读不但要让学生知道该怎么读,还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这样读。因此,朗读指导时,教师的范读还应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喜欢朗读,感受朗读的乐趣。 
  二、扫除阻碍感情朗读的三大“虎”——的、了、着 
  多年的语文教学经验告诉我:要想让学生把课文朗读好,首先得扫除“的”、“了”、“着”这三只“大老虎”。在课文中,我们常常遇到这三个发轻声的字,这其中又以“的”字居多,可是,学生总是把握不好它们的读音,总会把它们读成第一声。然而,无论其他的内容读得多好,只要把这几个字读成第一声,一切就前功尽弃了——不但没有了感情,还显得拖腔拖调。所以,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的第一步,就是教好学生读对“的”、“了”、“着”这三个字的音。教学中,我会在指导朗读课文之前,先教学生读好这几个字,告诉他们轻声字的朗读特点就是“短、轻、快”,然后把这几个字分别带进句子中让学生练习。在多次练习后,最后让学生读课文,遇到这三个字后,还会反复提醒,反复让学生练读。这样一次次下来,学生渐渐地就能读好轻声音的字了,而后面的朗读指导也就不困难了。 
  三、关注标点符号,注重朗读中的停顿指导 
  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要让学生养成根据标点符号进行停顿的习惯。根据标点符号的不同作用,读出合理的停顿。我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指点学生要看清每一句话中的标点符号,明确句号处要有较长时间的停顿,逗号处要有较短的停顿,问号要读出疑问的语气,感叹号要读出表示感叹的语气。在刚开始,反复给学生范读几种标点符号的不同语气,让学生模仿。经过这样反复训练,既能让学生掌握正确的朗读的节奏,又能在潜移默化中,学会怎样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四、减少“齐读”这一朗读方式 
  朗读是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所以,这是一个个性化的阅读,是学生体验情感,认识世界,形成价值的一种方式,一味的要求齐读,不仅会让学生如南郭先生一般的滥竽充数,还会限制学生的思维。所以,我认为课堂上应尽量减少“齐读”这一种方式,使学生更有效地感情朗读,给学生更大的语言感悟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