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建立全社会的“转基因共识”等

  • 投稿二月
  • 更新时间2015-09-10
  • 阅读量698次
  • 评分4
  • 36
  • 0

应建立全社会的“转基因共识”

目前,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加强农业转基因生物的研究、安全管理、科学普及。这虽是近9年来中央一号文件中第六次提到转基因技术,但还是引起了关注。

近年来,转基因一直是个热点话题,关于这一问题的争论难以达成共识,其中原因发人深思。究其根本,当转基因技术从实验室进人人们生活时,就不仅是个科技问题了,已变成了社会问题。解决好社会问题,离不开科学思维,更离不开社会思维。

民以食为天,这个“天”的基本要求就是安全。屡屡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使人们的神经绷得紧紧的,有一丁点儿风吹草动都可能让人们产生疑虑。从湖南曝出黄金大米事件到中储粮转基因油入库风波,再到湖北传出转基因作物违规种植,近年来发生的这些转基因违规事件加剧了人们的担忧。

对转基因缺乏共识,主要卡在了安全性上,这就凸显了科普的重要性。严谨、专业的科学语言,需要与大众的思维对接。接地气的科普宣传,就是用老百姓的语言、适应大众的接受方式讲清楚、说明白。加强科普的有效性,还需在舆论导向、思想认识层面形成公开、开放式讨论的氛围,应该在全社会展开转基因知识的普及和讨论,使群众对转基因农产品有所认识和辨别,“科学家不能替老百姓做决定”。

人们对于新生事物的接受需要时间。谈转基因色变固然不科学,但指望大家一夜之间都兴高采烈地接受它也不现实。而科普只能解决认识问题,行动上的选择权还应该在老百姓手中。是不是转基因食品,至少应该标示清楚,保障公众的知情权。一些国家不仅规定转基因食品要标示清楚,而且禁止滥用非转基因标志的误导行为。这也启示我们,应该在法律层面定好标准,严格规范。这也是让公众接受转基因的一个基本前提。

说到底,老百姓怕的不是转基因,而是致病的、危害生态的转基因。应建立全社会的“转基因共识”,让老百姓有知情权和选择权,能看明白、吃明白。

(摘编自《人民日报》)

强制农民“城镇化”是拔苗助长

近年来,全国很多地方鼓励农民将农村户籍转为城市户籍,而各地政府的目的则不完全相同,有的地方政府是为帮助地方的房地产业发展,也有地方政府是为了加快农村土地流转。

2014年7月,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按这个意见,我国城市户籍与农村户籍在制度上将不再区别,户籍管理的“二元体制”退出历史舞台。

从现行体制看,今后的人口户籍还有一个“转”的问题,但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转非”,而可能是变更户籍登记地。然而,这样的变更在国内许多大城市依然困难。不过,支撑我国取消“农转非”壁垒的制度框架已经形成。2014年2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意见。此前,国务院还颁布了逐步归并城乡医疗保险制度的意见。养老保险与医疗保险有了统一的制度,城乡居民的公共服务在国家体制上就没有了重要差别,因为历史原因留给农民的“补贴”权利以及生育权利,已经不是影响农民迁徙的重要难题。至于城乡基础设施的差异以及城市间的差异,当然会长期存在,有的差异永远不会消除。正因为如此,人口流动现象才会长期存在。我们要根除的是“农转非”这样的人口流动难题。

提高城市化率应该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要循序渐进,避免“数字化城镇”、“空心化城镇”的出现。但对人口的迁移,各级政府不能拔苗助长,要给居民以自由迁徙的权利。

(摘编自《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