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自性论”与二胡演奏艺术的感悟

  • 投稿Sun1
  • 更新时间2016-01-11
  • 阅读量854次
  • 评分4
  • 24
  • 0
 摘要:禅宗自性论是以展现人类之自我意识为最终思想。悟禅之人还是乐器演奏者即是活动之主体。意境的创造离不开人丰富的内心世界。二胡演奏艺术展示了自我潜力、心理因素、个性因素的综合诠释,不管是平日的练琴、回课还是舞台表演实践的排练、现场演奏中都强调自我个性化的认识和理解。禅宗“自性论”即是对本人自性的感悟和训练,演奏二胡中,演奏者要更多地认识自我,演奏的作品才会更加深刻。 
  关键词:禅宗 “自性论” 二胡 
  一、自性对演奏的参考 
  禅宗之自性思想非常贴切于艺术规律。禅宗强调“心”的作用,作品写作中来源于心灵的领悟。禅师非常强调主观能动性,音乐创作中也表达走心的思想在艺术创作中所起的作用,因此优秀的音乐创作作品不仅仅是生活的简单陈诉写照,更是作曲家与主体之间心有灵犀的感悟形态,它来源于创作者的内心深处,感悟于演奏家的内心情怀。 
  二、“心动说”对演奏的借鉴 
  优美动听的音乐到底怎样产生的呢?如果只是单单来源于乐器中,那么将琴放入匣子里怎么就听不到音乐了呢?如果仅仅是弹弹琴就能发出美妙的乐音,那么音乐是否来自弹琴的手指,为什么你不在手指上听音乐呢?这与慧能法师在广州制旨寺所讲的禅法即:“不是风动,幡动,而是你们的心在动”。 
  三、自性在二胡乐曲中的体现 
  二胡独奏曲《江南春色》是一首典型江南丝竹风格的乐曲,描写了万物争辉、田野清晨的美好景象,作品引子表达了人们对春天的向往,从乐曲表达出百鸟争鸣、万物争辉的景色,让人们感受到春天气息。作曲家表达出主观意志,并渗透到景物中,乐曲的表达即是自性的反应。所以,作品不但借景抒情,而且还直抒作者情怀,是作者自我情感的真情流露。即是禅宗所说:自性是人对大自然深刻的情感体验,从大自然景物领悟到“物我同化”之境界。 
  四、二胡演奏艺术的“自性”如何发挥 
  音乐的表现需要美妙的音色衬托,有了美妙的音色才能展现作品的风格意境,演奏者在表演中发出良好的音色是更好诠释作品风格的前提,想更深刻地演奏中国传统音乐,要充分挖掘二胡演奏特征,如何更好地控制音色呢?笔者认为二胡内弦应该拉出浑厚的音色,外弦拉出明亮剔透的音乐效果,二胡演奏中的发音分为情感音色与基本音色,如泣如诉的二胡音乐是二胡美妙音色的体现,演奏音色的自性化体现为质朴、浑厚的音乐色彩,并且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契合,二胡的内外弦,内弦如女子温柔之美,娓娓如泣如诉,外弦如男子阳刚之气,“力拔山兮气盖世”。 
  二胡传统作品最能体现二胡音色的自性之美,这正展示了二胡独特的音色特点,是二胡音色幽美所在。不管二胡演奏艺术将怎样发展下去,音色的审美标准是不可能改变的,演奏现代风格作品和外国小提琴移植作品时,更能体现二胡音色的自性之美,值得关注的是二胡演奏时对其他乐器音色只是一种模仿,但不仅仅是单纯的模仿,这样会使演奏显得不伦不类,二胡模仿其他乐器演奏技巧,只能是追求情感和音乐意境,不能片面模仿,要发挥自己的长处并应用于作品演奏中。 
  归根结底,二胡音色表达的自性观正是二胡的真性情,二胡演奏艺术中一定要发掘本身的乐器演奏特质,做到人、琴的自性与音乐感悟之意境统一。 
  五、自性对二胡演奏个性化的启示 
  二胡演奏家们的演奏是各有处理方法,特点差异性极大的。同一首作品有完全不同的风格的处理技巧和方法,在二胡演奏艺术中,更在意演奏者自性的演奏,独特的大胆的处理风格,抒发演奏者不同于他人的作品理解。演奏者的一颦、一注、一揉、一吟的演奏手法都成为后人学习作品的重要的经验,因此演奏者对个人价值的追求,对自我个性发展的觉悟,都让演奏充满活力。 
  二胡传统曲目《二泉映月》中,演奏家把握了“形神兼备,寓神于形”这一表现原则,表达了作曲家阿炳“孤独者的心境,夜行者的伤感,和顽强不屈服的性格。对光明的憧憬”,与此同时将演奏者对作品的分析理解与阿炳的自性相对比,乐曲的个性化理解以此诞生。这样深刻地演奏风格定能给听众留下意犹未尽的印象,传统作品《听松》表面是树林的沙沙作响声,实则是是松涛的“心声”,表达岳家军和金兀术作战时金兵心惊肉跳的心理状态,是观“松”之心,更是观人之心。 
  归根结底,禅宗自性论是以展现人类之自我意识为最终思想,二胡演奏艺术展示了自我潜力、心理因素、个性因素的综合诠释,不管是平日的练琴、回课还是舞台表演实践的排练、现场演奏中都强调自我个性化的认识和理解,禅宗“自性论”即是对本人自性的感悟和训练,演奏二胡中,演奏者要更多地认识自我,演奏的作品才会更加深刻。二胡演奏艺术中,不但要感悟自性的差异,更要注重作品意境的融合,在演奏风格上百家争辉,让自性之美与音乐演奏的表达更加相得益彰,尽现其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