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规培训背景下“首席培训师”必备的意识——以2014年北京市中小学体育教师培训为例

  • 投稿明月
  • 更新时间2015-09-20
  • 阅读量829次
  • 评分4
  • 36
  • 0

韩 兵,黄春秀,周志勇

(北京教育学院体育系,北京100009)

摘 要:“首席培训师”的出现是教师培训专业化的重要标志,“首席培训师”主要负责教师培训项目的策划、管理和具体实施。结合2014年北京市中小学体育教师培训项目的开展,在分析“首席培训师”的角色定位与工作职责基础上,提出“首席培训师”应该具备的五种意识:质量意识、引领意识、整合意识、沟通意识和研究意识。

关键词:教师培训;首席培训师;中小学;体育教师

中图分类号:G807. 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68X(2015)04-0078-04

近年来,随着我国教师培训工作规模的不断扩大和专业化推进,规范对教师培训从业者的职业标准与资格认定等要求的呼声也日益高涨。北京教育学院作为教师培训工作的专业院校,先后承担了大量“国培计划”、省市委托培训和北京市的校长教师培训工作,并以高质量的培训实效在全国形成了良好的口碑。2014年,我院率先在培训项目管理中实行“首席培训师”负责制,由“首席培训师”负责学科项目的策划、管理和具体实施。本文结合北京市中小学体育教师培训的实施,围绕“首席培训师”角色定位和工作职责,分析“首席培训师”应该具备的五种意识,以此探索教师培训者的专业发展途径,旨在科学推进专业化教师培训工作的开展。

1 首席培训师的职责和任务

在“《国培计划课程标准(试行)》使用指南”中指出“‘国培计划’实行首席专家制,首席专家负责设计培训方案、组织集体备课、进行过程指导等工作”。借鉴这一岗位设置的具体说明,作为教师培训项目的主要负责人,“首席培训师”应该担负以下几方面的职责和任务:根据需求调研确定培训主题;总体设计学科项目的实施方案;构建培训课程与师资队伍;引领、组织、监控实施过程;主持围绕培训主题开展系列教学活动;进行项目绩效自评,跟踪检验培训效果等。总之,“首席培训师”履行职责的情况和效果,直接影响和决定教师培训项目的质量和实效。

2“首席培训师”应具备的意识

2.1质量意识

教师培训的实效如何,质量是关键。因此,作为掌控教师培训项目实施的核心,“首席培训师”首先应该树立的就是质量意识,且这种意识要贯穿于培训过程的始终,具体体现在如下诸方面。

2.1.1培训前的充分调研

培训需求是培训的出发点,也是培训的归宿所在。培训需求调研是否充分,分析是否到位,是决定培训质量的关键。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培训需求是多层次的,不仅有学员个体的人员需求和工作需求,还要考虑所在学校的组织需求,以及国家和社会发展对于教师队伍建设的宏观指导和文件要求。因此,中小学体育教师培训项目的“首席培训师”不仅要能够从体育教师的角度挖掘,分析其在开展学校体育教育教学过程中对专业知识、专项技能、教学能力或是体育科研等方面的发展需要,还要思考国家、政府关于学校体育发展的各类文件精神,关注学生体质健康的下降与健康课程改革的推进、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等社会热点问题的解决,对体育教师素质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综合考虑确定培训主题。

2.1.2 培训中的严密监控

决定培训质量的另一关键因素在于培训过程组织的科学性和严密性。为此,“首席培训师”需要利用各种手段,及时了解、全面掌控学员对于培训实施的反馈,在“业务班主任”的协助下,要努力做到“三要”:一要随班听课,及时关注课堂效果,把握授课教师与学员的教学状态;二要组织学员随堂填写《研修日志》与《课堂评价表》,对评价表进行汇总分析,从中把握学员的收获、问题与需求,为及时调整培训提供依据;三要经常组织座谈、访谈,与授课教师、主管领导沟通,及时完善研修计划。

2.1.3 培训后的绩效评估

“首席培训师”对自己主持的培训项目和组织的培训活动负责,其中的一项标志性行为就是能够“衡量和辨明白己的培训工作对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校工作改进所做出的贡献”。因此,培训后的绩效评估,特别是基于培训成果的客观的自我评估,是“首席培训师”质量意识的具体体现。此外,培训质量和实效性还体现在教师回到工作岗位中对于培训所得的迁移和运用。因此,作为“首席培训师”,在培训结束后,还应深入到学员所在的中小学校,深入到其执教的体育课堂中,观察学员教学行为是否产生积极的转变,并思考结果(产生或未产生转变)产生的原因,结合培训追根溯源,积累培训经验。

2.2引领意识

“首席培训师”要有在思维上和行动中引领培训项目实施的能力,要具备在专业领域和培训过程中“双重”引领的意识,即既要对学校体育教育教学发展的前沿动态有较全面的了解,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有较高的造诣;还要熟悉成人教育培训规律与培训方法,能够对教师培训项目的实施流程有全面的掌控和把握。

2. 2.1培训主题领域的专业引领

主题式培训已经成为当前教师培训的主要模式,其优点在于培训目标着眼于“点”的突破,对教师某一方面专业能力的提升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从而避免以往很多教师培训项目力求面面俱到实而蜻蜓点水的弊端。2014年北京市中小学体育教师培训工作根据不同专业发展阶段的培训对象需求,分别为学科项目确定了“教学微案例创新”、“体育学法指导”、“学生体质健康促进”、“学生体能增强指导”、“体操教学能力提升”以及“体育游戏的开发创编”等不同的培训主题,相应的每位“首席培训师”也都是长期关注、研究这些领域并积累了一定的学科基础的实践者和研究者,这对其有效地主持和深入地参与培训活动,能够提供专业能力上的保障。

2.2.2培训实施全程的环节引领

如果说“培训师”是指能够独立完成某一培训任务的方案设计、人员组织与活动实施的专门人员,则“首席培训师”应该是具备激励和引领能力,并能够在项目实施过程的每个关键环节发挥引领作用的关键人员。首先,“首席培训师”应该对自己设计的培训目标与培训流程非常清晰,引导培训向预设目标有序进行;其次,还要能够前瞻性地预见各种主客观因素可能对培训实施产生的影响,并能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对培训的进程进行微调,以保证培训活动顺利地开展。在培训实施过程中,“首席培训师”应该能够对个体研修、分组研修和集体研修多种环节科学组合,定期组织学科项目范围的研修阶段汇报和成果交流,做到“及时了解、全面掌握、收放结合”。因此,我们选定的“首席培训师”都是具有三年以上参加过“国培计划”和北京市体育教师培训项目学科培训管理的教师,丰富的实践经验使他们有清晰的目标导向,同时具备调控培训进程的能力。

2.3整合意识

教师培训是一项系统工程,它的顺利实施,必然涉及教师教育的各种关键要素,需要在课程系统、培训模式与教学团队之间做出做合理的配置。因此,统筹和整合各种有利于培训项目实施的资源,善于利用各种资源,为培训活动的开展争取更多的支持,同样是“首席培训师”不可缺少的专业意识。

2. 3.1 培训课程的整合

课程是教师培训项目的核心,任何形式的教师培训都必须以课程为载体来开展。在教师培训日益系统化和标准化的今天,作为“首席培训师”,固然要有根据教师发展需要开发新课程的能力,更要具备根据培训主题整合培训课程的意识。一位成熟的教师培训师,应该能够根据培训对象的特征和需要,科学地将不同内容、不同层次、不同阶段和不同形式的培训课程整合成为一个系统。

表1是2014年针对北京市郊区小学暑假期间体育教师设计的培训课程。从中可以看到,围绕“小学体育游戏创编与教学”的培训主题,培训师进行了精心的课程整合:在内容分布上,考虑了小学阶段体育与健康学科的主要运动项目与游戏的对接;在层次分布上,兼顾了体育游戏的内涵理解、方法拓展、创编开发以及问题诊断的不同需求;在类型分布上,既有传统的以集中面授为主的课程,又有强调学员参与的实践研修型课程,兼之任务驱动式的课题研究和成果形成类课程,并在此过程中辅以网络指导类课程,以多样化的形式保障课程的吸引力。

2.3.2 培训师资的整合

北京作为首都,具备特有的教育资源优势,在组建各学科项目的培训师资时,各位“首席培训师”充分发挥了整合意识,选择和构建了一支包括学校体育领域的学者、教授,体育教研员以及一线优秀体育教师等组成的培训师资。以“基于学生学习能力促进的专业修炼”学科项目为例,“首席培训师”聘请了首都乃至全国在体育学法指导领域的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构成培训师资,包括来自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北京师范大学、北京体育大学、北京教育学院、市基础教育研究中心、东城区、朝阳区和海淀区教师研修中心(学院)的学者,以及多位来自一线学校的体育特级教师、市级骨干教师等,力争做到专业突出、结构合理。可以预见,随着各种社会培训机构“入侵”教师培训领域,在竞争加剧的同时,也为教师培训课程和师资整合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2.3.3 培训方式的整合

随着教师培训专业化的日益深入,传统的以单一的专家讲座为主的培训方式逐渐被抛弃,取而代之的是多种培训方式的有机整合。对于体育教师培训项目的“首席培训师”而言,正视体育学科实践性强的特点,坚持“理论学习与观摩实践相结合,专题学习与交流研讨相结合,经验总结与反思体验相结合”的原则,将案例式、探究式、参与式、情境式、讨论式、任务驱动式等多种方式更科学地进行组合,用于培训活动的开展之中,是增强培训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解决一线教师参与培训主体积极性不足问题的有效途径。因此,体育教师培训中的理论学习要强调案例分析,实践训练要注重运动技能和教学能力的双提升,交流研讨要注重学习共同体打造,反思体验要针对中小学体育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行开展。总之,只有注重发挥学员的主体作用,整合多种培训方式,创设学员参与的教学情境,在专家引领下,通过实践体验,提升学员的教育教学实际能力,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培训实效。

2.4沟通意识

“首席培训师”是一个既不同于部门负责人,又在项目中起关键作用的综合性岗位。一方面,他作为学科项目的管理者,对涉及培训的人、财、物具有一定的支配权力;另一方面,这种管理者的行政权限只局限于学科项目范围内,而培训活动的顺利开展还要依赖于培训项目之外的各级行政机构部门和人员的支持。因此,“首席培训师”的沟通意识至关重要,他必须具有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对外能处理好各种关系,为培训搭建顺利实施的平台,对内则要有清晰的管理思路和工作方法,通过有效的沟通,协调项目内部各种人群的关系,使培训工作运转有序。

2.4.1 内部的沟通

内部的沟通首先体现在“首席培训师”和“业务班主任”之间的有效沟通之中,作为学科培训团队的主要角色,二者之间的分工合作、协同配合至关重要。其次,作为培训者与被培训者的关系,“首席培训师”还应该特别注意与学员之问的沟通。培训活动的实施离不开管理规章制度和考核办法的贯彻,但同时需要进行人文化的管理,努力做到严格与灵活相济、制度与情感相融。除了各种显性管理手段以外,还要注重发挥隐性管理的作用,创设人与文化和谐的培训氛围,潜移默化地影响被培训者,这些都是“首席培训师”工作中沟通的重要内容。

2.4.2 外部的沟通

培训项目方案确定后,从组班招生、建章立制到开班典礼,从日常管理到授课教师的上课安排、进度调整,从随堂听课、调查反馈到培训建议的提出,从下校观摩、考核结业到成果展示,从学员用餐到交通用车,“首席培训师”均要逐一落实,做到环环相扣,培训过程才能不出纰漏。为了减少“首席培训师”的这些“计划外工作”,将工作重心放在教师培训的专业化引领中,北京教育学院通过制订各种制度规范,规定了财务、后勤、行政等各方面在教师培训活动的工作职责和对培训活动的支持。尽管如此,“首席培训师”的外部沟通能力仍然非常重要,这种沟通包括与二级学院、系室领导的工作汇报,与各职能部门的信息交流,与学员所在区县教育主管部门、教研员以及学校的情况反馈等。

2.5研究意识

随着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推进,涌现出来的新现象、新问题也日益增多,这使教师培训者、培训机构不断面临新的挑战。而应对这种挑战的最佳途径就是教师培训者自身应该具备较强的学习和研究意识。对于“首席培训师”,只有强化自身研究意识,以不断学习加强自身的专业修养,做终身教育的传道者和践行者,才能适应新形势下对于教师培训者素质的更高要求。

2. 5.1 学校体育教育教学研究的意识

作为培训者中的领军者,“首席培训师”通过教师培训活动的组织,担负着为教师“送炭”的艰巨使命。这就要求他们在具备较为深厚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基础的同时,还要关注体育学科领域的新知识、新进展,研究体育教育教学发展中的前沿问题,才能不断扩展自己的专业视野。与此同时,“首席培训师”一定要走进学校,走进体育课堂,走进不同层次的体育教师中,了解体育教师,探索教学规律,研究课堂教学问题及其解决策略。只有这样,才能了解一线教师最需要什么样的培训,才能设计和提供一线教师最满意的培训。

2.5.2体育教师发展规律研究的意识

教师培训是为教师专业发展服务的。“首席培训师”应该通过系室统一组织的理论学习、课题研讨和个人的学术研究,认真研读“教师专业标准”和“中小学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标准”,从中了解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整体性和阶段性规律,探索“适应期、熟练期、成熟期、骨干期和卓越期”等不同阶段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为体育教师的成长搭建培训平台。

2.5.3教师培训活动创新研究的意识

专业化的教师培训需要专业化的教师培训人才,专业化的教师培训人才的核心特征之一在于其是否具有创新的意识和理念。因此,成为一名合格的“首席培训师”,除了要具备热爱培训事业、坚守培训信念、追求培训理想的职业操守之外,加强对教师培训活动内在规律和培训模式的创新研究意识也同样重要。这不仅要求“首席培训师”要善于总结自身的培训经验,更应鼓励他们大胆地开展对培训工作的创新实验,开发更加丰富的培训资源,探索更为科学和高效的培训模式,推动教师培训工作的不断发展。

3结束语

在教师培训常规化的背景下,从教师培训者素质要求出发,“首席培训师”率先实现自身的专业化是大势所趋,且迫在眉睫。在上述五种意识中,质量优先是“首席培训师”的人职准则,专业引领是“首席培训师”的角色职责,资源整合是“首席培训师”的职业素养,沟通合作是“首席培训师”的必备能力,研究学习是“首席培训师”的活水之源。“首席培训师”只有具备上述意识,才能引领和协同教师培训机构和其他培训者共同走上专业化发展之路。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