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净化中心感染控制中制度化管理的应用探讨

  • 投稿石二
  • 更新时间2015-09-18
  • 阅读量433次
  • 评分4
  • 17
  • 0

张仲燕

保山市人民医院肾内科,云南保山 678000

[摘要] 目的 对血液净化中心感染控制中制度化管理的应用及效果进行探讨与分析。方法 选取我院血液净化中心在2012年6月—2013年10月诊治的患者280例。依照随机对照的方式将患者分成控制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140例,给予控制组患者制度化管理,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感染监控管理。对两组的感染监控指标进行观察和对比。结果 经相应控制,控制组中有4例患者出现热源反应,感染率为2.86%,有3例患者临时导管感染,感染率为2.14%;对照组中有10例出现热源反应,感染率为7.14%,有11例临时导管感染,感染率为7.86%。控制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同时,控制组的反渗水和透析液质量分别为212和22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96和91,两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血液净化中心感染控制当中,通过有效的制度化管理可以使感染发生率得到减少。血液净化中心要做好全程管理,尽可能使每一个环节的感染风险降到最低,这对于确保透析安全性以及对医疗费用的合理降低有着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 血液净化中心;感染控制;制度化管理;应用效果

[中图分类号] R19[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07(b)-0073-02

随着血液净化技术的不断提升,血液透析已经成为广大急诊和尿毒症患者得以维持生命的主要方式。同时,在目前血液灌流、滤过以及置换技术的完善下,血液透析在救治危重患者上也同样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1]。作为医院感染控制的重要部门以及直接接触患者血液的体外操作部门,血液净化中心有着较多的接触病源和较大的治疗量,做好血液净化中心的感染管理工作是确保医疗卫生安全、使患者生活质量和存活率得到提高以及防止出现医疗纠纷的重要措施。基于此,我院在血液净化中心感染控制中实行了制度化管理,结果取得了满意的管理效果。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资料来源我院血液净化中心在2012年6月—2013年10月诊治的患者280例。男160例,女120例,年龄在16~7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2.6±9.4)岁。所有患者均进行了血液透析,透析次数为一周2~3次, 280例患者在治疗当中没有输入血液制品。依照随机对照的方式将患者分成控制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140例。两组在一般资料(性别、年龄)上差异不显著,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 控制方式

对照组给予常规感染监控管理;控制组给予制度化管理,具体如下:通过感染控制科的指导,我院全面规范了透析室的布局、各个分区的管理、透析机内部与外周的消毒、空气环境消毒、透析液监测的质量、水处理系统、每一种物面的消毒、使用透析器的方式和医务人员的手部卫生等各项感染控制工作,并创建了感染控制制度。①创建感染控制工作的指南,主要有消毒方式、频率、所进行消毒项目和消毒剂的名称、消毒人员所要注意的事项和消毒的质量评价标准等[2]。②创建控制感染的专职护士,定期监测透析液、空气、医务人员手部、反渗水等细菌的含量。③从抽查和检查的实际情况出发及时检查感染控制的每一个环节,并评估感染控制的过程,依照评估的结果对质量及时进行改进。

1.3 观察指标和评判标准

①对患者在透析前和透析后在医院当中出现的感染情况进行规范:对控制组和对照组的患者在透析当中感染热源反应以及临时导管的机率进行观察。②观察医院当中的感染监控指标状况:每一个月监测反渗水、透析液、空气等细菌的含量,依照检测的结果分成达标和优良两个等级,达标为5分,优良为10分,依照卫生部于2000年颁发的《医院感染管理规范》标准来判定透析液的细菌学监测结果,即透析入口和出口处的透析液细菌菌落数分别在200CFU/mL以下(包含200CFU/mL)和2000CFU/mL以下(包含2000CFU/mL),致病菌不得检出[3-4]。

1.4 统计学方法

以上数据的统计学处理通过spss 15.0软件进行,以χ2来检验计数资料(患者感染状况和医院感染控制指标),以t检验来表示计量资料。P<0.05说明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控制组和对照组感染发生率对比

经相应控制,控制组中有4例患者感染热源反应,感染率为2.86%,有3例患者临时导管感染,感染率为2.14%;对照组中有10例感染热源反应,感染率为7.14%,有11例临时导管感染,感染率为7.86%。控制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果见表1。

2.2控制组和对照组感染监控指标对比

控制组的反渗水和透析液质量分别为212和22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96和91,两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2。

3 讨论

事实上,许多医院的血液净化中心在控制感染当中只是以控制结果来达到效果管理的目的,然而受限于一定程度的滞后性,结果管理效果通常在显性感染出现时才可以实施感染控制干预[5-6]。在目前全新医疗环境日趋转变的形势下,许多潜在的感染开始在医院当中出现,若还是依照以往的管理方式,就难以对这些潜在感染进行发现。而制度化管理完全改变了传统的管理模式,把以往主要关注感染控制的结果中转变到关注感染控制的过程中来[7],其主要以控制感染过程来达到有效管理的目的,有着较高的评估与可测量性质,能够把控制当中所出现的问题以及出现的缺陷及时发现,并积极改进,以此确保控制的结果与管理目标相符合。通过本研究可以看出,在给控制组进行制度化管理之后,其临时导管和热源反应的感染率得到了显著降低。

现阶段,较为专业的血液净化中心感染控制规范还尚未在我国建立起来,结果与部分环节是控制感染工作中所注重的两个方面,在临床实践上还缺乏有效与系统的指南[8-9]。本研究通过我院感染控制科的指导,建立了感染控制小组,小组由科室主任、护士长、相关医生以及控制感染的护士组成,并从血液净化中心的实际情况出发创建了科学的工作指南,对那些诸如透析机、液、器,水处理系统和血管通路等可能存在的感染控制环节实施制度化管理,以科学的工作指南为基础,使各方面的工作人员(医院护工、清洁工、护理人员、医生以及技术员工等)在控制感染工作上都能够有一个实施依据,以此提高他们的依从性,并增强实施达标率。通过表2可以看出,控制组在实施制度化管理之后在反渗水以及透析液感染指标上均显著高于运用常规感染监控管理的对照组,两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和何强等人[10]研究的结果趋于一致。同时,本研究通过创建科学与合理的监测体系,全面规范透析机、液、器和水处理系统、血管通路等的质量监控,并在实施当中积极进行登记,及时整改那些出现问题的环节,在感染控制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通过表1和表2发现,在实施控制感染之后,显著降低了在我院进行透析患者的感染率,也同时显著提高了感染监控指标的达标状况,最终使我院的感染危险得到了减少。另外,为了确保血液净化的质量,使血液净化当中所出现的并发症得到减少,以此使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存活时间得到提高,血液净化中心还要创建一系列的规章制度,这些规章制度主要有:消毒隔离、手卫生、透析液配制室、职业防护、一次性运用无菌医疗用品管理和处理医疗废弃物品等相关制度。

总而言之,作为患者需要集中透析治疗的有效部门,血液净化中心要发挥出自身的优势。因为透析患者有着较为低下的免疫力以及机体抵抗力,再加上透析治疗会包含许多操作过程,有较多机会出现侵入性操作并暴露体外血液,也同时有着较高的几率出现患者在医院感染的情况,基于此,血液净化中心要通过有效的制度化管理来减少医院感染发生率,要做好全程管理,尽可能使每一个环节的感染风险降到最低,这对于确保透析安全性以及对医疗费用的合理降低有着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何华妮.尿毒症患者意愿感染因素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6):1142-1144.

[2]杨杰,李玉莲,黄尉初.医院感染管理存在问题与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19(21):2913.

[3]李爱娟,张传飞,张金花.血液透析液的细菌学检测[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19(1):42.

[4]王仙明.血液净化中心透析液细菌污染监测与分析[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14(3):345-346.

[5]张燕.血液透析中心预防医院感染的护理措施探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22):3548-3549.

[6]富琳岩.维持性血液透析者中医证侯学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药科技,2011,18(5):455-466.

[7]徐清秀,符霞,邝惠冰,等.血液净化中心实施责任个体化护理模式的效果评价[J].护理学报,2013,8(11):20-22.

[8]宋春霞.血液净化中心透析患者管理的安全隐患及防范[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2,6(1):131-132.

[9]苏玉章,袁波,龙云淑.实施血液净化中心护理工作手册的效果分析[J].吉林医学,2011,32(20):4219-4220.

[10]何强,康志敏,王芳,等.实施感染防治措施对血液透析乙肝及丙肝病毒感染控制的效果观察[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0,15(4):256-257.

(收稿日期:2014-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