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综合性大学医学生胜任力提升路径研究与实践

  • 投稿
  • 更新时间2021-03-31
  • 阅读量93次
  • 评分0
  • 0
  • 0

  摘要:提升医学生胜任力是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对医学教育的呼唤和期待。医学院校要切实更新育人理念,深化教育教学综合改革,夯实实践育人环节,厚植医学生的人文情怀,提高医学生胜任力。


  关键词:卓越医生;医学生;胜任力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把健康中国战略落细落实,有效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护佑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对高素质健康人力资源提出了更为迫切的需求,也赋予了高等医学教育更为神圣的职责。《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加强医教协同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提出,“深化医教协同,推进以胜任力为导向的教育教学改革”。医学教育要乘势而上,顺势而为,着力提高学生岗位胜任力。


  一、创新医学人才培养观念


  党的十九大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的观念,把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卫生与健康服务。观念是行动的先导。综合性大学的专业较多,管理人员对医学教育研究和了解往往很有限,广大医学教育工作者要主动作为,清醒认识到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新变化所赋予高等医学教育的期待与使命,清醒认识到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给高等医学教育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坚定医学改革发展理念,紧跟健康领域科技进步,主动变革陈旧的教育观念、习惯认识与做法,勇于突破习惯思维,践行新的育人观念理念,推动医学教育由“以疾病治疗为中心”转变到“以促进健康为中心”,加快推进医教协同,加快落实基础与临床融合、临床与预防融合,培养学生预防、诊疗、康养等服务全生命周期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树立“预防优先”的理念,改变传统的对医学人才内涵的界定,注重培养疾病预防、康养等领域的专门人才。要切实深化对医学人文素养在医学生学习、成长以及未来执业过程中重要作用的认识,着力培养医学生“珍爱生命、大医精诚”的救死扶伤精神,造就具有大视野、大境界、大情怀的医学人才。教学过程要实现由“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引导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深度学习、个性化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习效率。


  二、优化教育教学内容


  课堂是立德树人的主阵地和主渠道,课程是人才培养的基本载体与核心要素,课堂教学是人才培养的基本手段和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直接影响学生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素质。提升医学生胜任力,要积极推进教育教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教学内容。


  一是探索教学内容优化重组。目前,我国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实践中,传统的“桥梁课—临床课—实践课”三段式教学模式仍然大行其道,课程与课程之间缺乏知识贯通和系统联系。教师普遍重视提高每一门课程的教学质量,而对课程与课程之间的关联性和系统化重视不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和分析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应着重探索学科间的内在联系,打破简单的以学科为中心、模块化的教学形式,以器官系统与临床问题为中心,调整和重组教学内容,通过课程间的优化组合、有机融合,减少授课内容的重复,促进学生所学知识的有机衔接和相互渗透,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


  二是强化职业素质教育。职业素养是劳动者通过学习和实践所获得,在从业过程中表现出来并发挥作用的相关品质。事实证明,谁在职业素养上历练更充分,谁就在职业实践中有更大的主动权,拥有更好的职业发展前景。要激励教师投身“课程思政”,将思想教育、价值引领和医德培养融入医学专业教育之中,加强医学职业道德、职业态度和职业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将预防疾病、解除病痛和维护人民群众健康权益作为自己的神圣使命。


  三是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健康领域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医学教育工作者要及时将“互联网+健康医疗”“人工智能+健康医疗”等医学领域的最新知识、最新技术、最新方法引入课堂,让学生紧跟医学发展步伐,了解医学科技进步新应用新实践,缩小学校教育与临床应用之间的距离。


  四是开拓多元化教学模式。一流的医学课程应是理论与实践的完美融合。为此,我们将“SP病人”“模拟人”引入课堂,将翻转课堂、PBL教学贯穿每个学期,将技能操作培训创设为“临床实训课”,将床旁教学提前至临床理论课学习时。利用智慧教室、雨课堂、嘉课堂、轻新课堂等新型在线工具,开展线上专题教学,使之成为线下课程的有效补充与扩展。通过多种教学方式的结合,提高了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培养优秀的医疗队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夯实实践育人环节


  医学是实践性学科,不管是临床基础理论知识的强化、临床思维的确立,还是解决临床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都离不开临床实践,都要坚持知行并举,处理好知识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要认真设计、落实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制度,构建五年不间断、各阶段有所侧重,连续性、递进式深入临床的制度机制,将深入临床贯穿于医学生大学学习全过程。基础医学课程学习阶段,可利用周末、节假日等,有计划地到医院开展志愿者服务、就医体验活动,切身感受未来的工作环境和氛围,为患者提供挂号、候诊、检查、取药等完整的全流程的服务,亲身体验患者的就医过程,了解患者对医院和医务人员所提供服务的期待和诉求,感知大医名家的仁爱之心。临床课程学习阶段,要广泛组织开展临床见习、床旁教学、科室小讲课等实践教学活动,让学生在真实的医疗环境中,在“旁观”医生接诊、查房、问诊、查体、处方、会诊、治疗等实际工作中,看、听、问、思、悟,从而反求诸己,主动规划学习成长之路。处于临床实习阶段的高年级学生,应严格按照《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2016版)》要求,保证不少于48周的临床实习。


  送医下乡、医疗服务进社区等专业化实践,是医学生服务基层卫生与健康事业,培养家国情怀和仁爱之心的大课堂,也是医学生在实践中练就过硬本领的广阔舞台。应积极支持团学组织、学生社团,利用节假日,深入革命老区、贫困山区、城乡社区,开展各种形式的健康检查和医疗服务。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熔炉中,在社会的大学校里,掌握真才实学,增益其所不能,努力成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材”。


  四、强化医学生人文素质养成


  岗位胜任力一般指在特定工作岗位、组织环境和文化氛围中,个人能够胜任本岗位工作,并且能在该岗位上取得优秀成绩所需要具备的能力和素质。这些能力和素质的习得仅仅依靠医学课程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吸收人文社科课程的养分。要切实发挥综合性大学人文教育资源丰富的优势,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引导学生厚植人文情怀和责任担当,塑造学生的大视野、大境界、大格局,成長为具有仁心仁术的人民健康守护者。


  一是科学合理设置人文教育课程。当前,我国多数医学院校的人文教育一直处于边缘位置,学校对人文教育课程缺乏系统设计与整体谋划,人文类课程设置不够规范,“因人设课”问题较为突出,要站在“立德树人”的高度,遵从人文素质培养规律,按照基础人文社科课程、医学人文综合课程、医学人文应用课程的逻辑顺序,构建序贯性、阶梯化的人文教育课程体系,“以课聘人”,提高人文教育实效。


  二是积极挖掘医学专业课程中的人文教育元素。强化每一位教师的立德树人职责,在科学教育中给学生介绍本专业领域知名专家高尚的职业精神和执业操守,构建医学专业课程与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同向同行的育人格局,为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养成提供宽口径的理论支撑。例如,我国“眼科泰斗”、河南大学著名校友张效房就是《眼科学》教学中的鲜活案例。张效房教授从医70年来,先后攻克了沙眼治疗等多个国内外眼科难题,使无数患者重见光明。在河南大学“明德医学讲堂”首场报告会上,张效房教授坦言,“坚决反对有关眼病的虚假宣传,一生行医从不收取患者红包”,曾拒绝多所国外知名大学的高薪聘请。他说,“我是一个中国人,钱再多,我也不愿离开这片生我养我的土地”,铿锵有力的话语充分体现了这位世纪老人的人格魅力、精神境界和价值追求。


  三是繁荣发展主题校园文化。综合性大学的校园文化丰富多彩,为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应积极将人文教育有机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唱响人文主题,让人文思想浸润校园,引导医学生在充满科学精神、洋溢人文气息的校园文化氛围中,随时随地受到人文精神的洗涤与熏陶。河南大学临床医学院在人文教育实践中,发挥河南大学作为综合性大学多学科文化积淀深厚的优势,培育了“医学人文三讲堂(教师讲、校友讲、学生讲)”校园文化活动品牌,定期邀请文、史、哲、经、管、法、体、音、美等多学科的名家大师举办报告会,邀请校友回校谈成长经历、话人生感悟,遴选学生代表分享在人文素养学习、实践中的收获与体会,发挥在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的辐射带动和引领示范作用。


  五、加强临床师资队伍建设


  高水平临床教师队伍是医学生岗位胜任力培养的根本保障与关键因素,是医学教育综合改革和内涵发展的第一资源。为建设一支高水平的临床教师队伍,河南大学临床医学院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摆在重要议事日程,列入事业发展和人才队伍建设总体规划;打破过去附属医院各自为政的做法,按二级学科组建临床医学教研中心,面向各附属医院公开遴选主任和副主任。各教研中心分别面向附属医院遴选教师,组建教学团队,为临床教学汇聚了一批数量充足、结构合理、使命坚定、热心育人的高素质人才。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做先生的,应该一面教一面学,并不是贩买些知识来,就可以终身卖不尽的。我们做教师的人,必须天天学习,天天进行再教育。”现实中,临床教师大多是临床上的高手,但在医学教育教学方面的积淀相对不足,要秉承终身学习的理念,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探索医学教育规律和医学人才成长规律,全面掌握现代医学教育新理念、新方法,熟练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教育资源创新教学模式,做到临床和教学“两手抓、两手硬”。在保证临床工作的同时,坚持集体备课和教学研讨制度,发挥教学团队对教师的“传帮带”作用。河南大学临床医学院还在学校有关政策的基础上,将教学工作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纳入临床教师职称晋升、工作考核和绩效分配指标体系;实施“临床教师参加高水平教学会议(培训、进修)资助管理办法”、“金课”项目立项建设办法等导向性制度;培育优秀教学团队,设立“河南大学临床医学教研项目”,评选表彰“优秀教研中心”“优秀见习带教老师”等,在学院逐步形成了重视教学、热爱教学、倾心教学、研究教学的良好氛围,提升了学院的专业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2019年年底,河南大学临床医学专业成功入选国家首批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