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笔者根据高校生物教育类专业人体组织学与解剖学课程特点及现状,分析了该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模式予以重新定位与改革。针对课程教学的不足之处进行了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的改革,期望对提高广大高师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有所帮助。
关键词人体组织学与解剖学;教学目标;教学做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S-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16)15-281-02
人体组织学与解剖学是师范类本科生物科学专业的必修课程,属于形态学范畴,对于大学生基本科学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影响。其教学目标主要是让学生初步了解人体基本结构,为后续的生理学、药理学、发育生物学、神经生物学等课程学习打下基础。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只注重基本概念的辨别和认知,以基础知识积累为任务,加上教学课时的限制,对知识的深度、趣味性、实用性等均有所忽略。当前,结合现代医学技术发展改革教学模式和方法,提高学生课程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是人体组织学与解剖学教学改革的难点和重点。
笔者借鉴国内外实践教学改革思想及经验,对人体组织学与解剖学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模式等方面予以重新定位及改革,研究探索适合的教学方法,以期为培养高素质的生物学教学人才提供参考。
1课程教学现状与存在问题
人体组织学与解剖学的课程教学严重缺乏实践活动,因此常被认为是难学、难记和枯燥乏味的学科。造成这一教学效果的主要原因在于:①结构微细,近似“虚无”,名词繁多,镜下图像局限、静态而平面。②辅助教学材料陈旧,许多师范类院校动物学及人体组织学与解剖学实验室只有一些模型类教具,无法实现生动、立体的教学效果。③实验教学环节薄弱,以静态观察为主,缺少设计性实验及综合性实验,影响了学生对实验课的热情。④教学方法僵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采用以课堂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法,缺少实践教学[1-2]。
2课程目标改革
以往在人体组织学与解剖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其课程目标的设定往往定位于生理学及心理学等学科的基础课程。生理学和心理学是中小学教育的重要内容,是高等院校师范专业毕业生未来教学工作中的必修课。人体组织学与解剖学与这些学科关系密切,例如神经系统与心理学关系密切,各种心理和行为是神经系统各部分协同活动的结果;生殖系统的相关知识是中学生物教学的重要内容,对于学生了解人体生殖、发育及青春期等环节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然而,仅仅将人体组织学与解剖学作为基础学科将导致学生理论知识与现实应用脱节,使教学内容显得枯燥无趣,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热情。针对以上问题,笔者在教学改革过程中对课程目标进行了重新设定,不仅要求学生对正常人体结构等基本知识有较好的理解和掌握,还要通过多种途径,让学生在学习中对人体正常生理功能发挥、人体疾病特征及临床治疗、人体自然衰老过程等有较深体会。新的教学目标强调该课程学习的实用意义,使学生意识到学习该课程的更多价值。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提高将进一步增强其参与实践的兴趣,学习效果也会更好。
3教学内容改革
3.1理论教学改革
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调整,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将枯燥的解剖学知识与健康、保健常识相联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教材中讲解到人中的位置、形态时,介绍日常生活中的急救常识,如“急救三穴要记清,合谷、涌泉加人中”;教材中讲到冠状动脉结构时,插入冠心病发病机理、心脏支架及搭桥手术的医学原理等内容及术后护理常识;教材中讲到关节结构时,讲解中插入关节炎病症的内容;教材中讲到血睾屏障结构时,介绍精子抗体等自身免疫类疾病的相关知识;讲述内分泌系统时,介绍各类激素异常疾病产生的原因及治疗方法等。这种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式大大增强了理论教学的趣味性,加深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认识,使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都逐渐得到大幅提升。
3.2实验教学改革
在实验教学中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实验教学是形态学类课程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向学生传播知识和技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解决、分析问题能力的重任,在提高教学质量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实验教学改革已越来越受到重视。在以往的人体组织解剖学实验教学中,往往是教师把已挑选好的切片模型标本摆好,并在学生实验前讲解,然后学生逐一观察。这些验证性实验中学生动手、动脑的机会少,从而使实验课变得枯燥乏味。针对这种弊端,笔者重新调整组合实验内容,仅保留一些必要的验证性实验,增加了一些能够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创造性思维水平的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如石蜡切片制备方法改良、肾脏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证明、免疫组化染色方法在神经组织研究中的应用,这些实验内容既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符合教育创新的要求。
4教学方法改革
在20世纪20年代,伟大的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思想,打破了传统教育中以理论教育为核心的局面,体现了实践与理论的统一,强调在教学中实践(也就是“做”)的重要地位。教育应该在实践中进行,学生也应该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学习[3]。在实践中学才是真正的学,而教、学、做一体化是将实践和教学内容结合在一起的教学模式,是将原有的理论课程和实训课程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教师边做边教,学生边做边学。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并最终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任务[4]。
人体组织学与解剖学课程的传统教学法中,理论课与实验课分别进行。理论课内容缺少三维模型的辅助演示,使学生感到比较抽象,难以理解、记忆。间隔一段时间后再上实验课,学生面对各种标本、模型,此时理论课上所学知识所剩无几,致使理论与实践脱节,严重影响教学效果。针对这一问题,笔者采用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将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结合起来进行,这样学生可以将书本上抽象的概念与立体的模型、标本结合起来,强化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提高教学效果,同时在制备各种标本过程中能进一步强化实验技能,巩固基础知识。例如,在讲述运动系统时,结合人体骨架标本,对于胸廓的构成、各部椎骨的特征、脊柱的4个生理弯曲等知识点,使学生一目了然,同时还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理论课与实验相结合的同时,还将数字化教学融入教学环节中。对于传统教学环节中存在的微观结构展示难、动态过程描述难、抽象概念理解难等问题,数字化教学方法中的三维模式图、动画展示等都是非常有效的教学手段。在直观教学的基础上,以教学大纲为指导,根据各章节的具体内容,利用图片、动画及临床影像等制作多媒体课件,使原本静态、平面的理论知识立体、鲜活地显示出来,培养学生的立体思维能力,增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
5结语
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使学生全面理解和掌握正常人体形态结构,为学习其他生物学课程奠定必要的形态学基础,以及培养合格的生物科学工作者,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独立学习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力求达到夯实生物学基础及促进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目标,是教学改革课题组每一位任课教师所面临的任务。因此,必须在改善教学设备的同时,多方面地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让学生在实验室中得到全方位训练,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出高素质的生物学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