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尽在回味中

  • 投稿蔡的
  • 更新时间2015-10-11
  • 阅读量838次
  • 评分4
  • 44
  • 0

杨晓林

俗话说:编篓编筐,重在收口,描龙画凤,重在点睛。一节科学课如果有良好的开端、成功的过程,但结尾却草草收场,极有可能功亏一篑。精彩的课堂结尾,犹如“画龙点睛”,可以使课堂教学再起波澜,从而使课堂教学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精彩的课堂结尾,会让学生觉得意犹未尽,令人回味,发人深省,给人力量。

1.回顾表述法

这是常用的结课方法。科学课结束后,可以让学生回顾一下本节课的学习过程,思考一下本节课的学习收获。这里的学习收获不仅包括重要的知识,还包括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让学生进行知识、方法的回顾和表述,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最后较短的时间内,实现对知识要点的概括,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教师可以提出“请同学们回顾一下,今天你学到了什么?”或者“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鼓励学生大胆发言、相互交流体会。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鼓励学生说出本节课学习中的深刻体验或独特体会,尤其鼓励学生的个性发言,这样才不会使学生的表述交流泛泛而谈,流于形式。

2.魔术结课法

舞台上的魔术虽然让人百思不得其解,但又让人乐此不疲。科学课上,教师通过魔术表演(指趣味性极强又富于思考性的演示实验)结课,不仅可以使科学教学再次掀起波澜,同时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活泼的学习中,体验到科学的神奇魅力。《瘪乒乓球鼓起来》一课的结尾我是这样处理的:

生:空气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师:刚才同学们既动手又动脑,一定很累了,老师想为你们表演个小魔术,让你们轻松一下,你们喜欢吗?

生:喜欢。

师:(表演小魔术)这是一个平底烧瓶,里面放有一些水,把插有玻璃管的胶塞塞紧瓶口,玻璃管下端插入水中,下面我用烧杯往烧瓶上倒热水,仔细观察发生的现象。

(“啊!是美丽的喷泉。”学生惊奇地叫起来。)

生:老师,我知道这是为什么。(没等老师提出问题,学生便纷纷举手)这是因为水受热体积胀大的缘故。

师:老师把水浇在了烧瓶上面。

生:这是因为空气受热体积增大,空气不能跑出去,就把水挤出来了。

师:你真聪明,做到了学以致用。(表演第二个小魔术)把插有玻璃管的胶塞塞紧瓶口(玻璃管插入烧瓶的部分为尖嘴),把烧瓶放在热水中,过一会儿,把烧瓶倒过来,让玻璃管浸入水中,仔细观察发生什么现象?

(“又是一个小喷泉。”此时学生更是情绪高涨。)

师:你怎样解释这种现象?

生:这是因为空气受热,体积膨胀,空气跑出一部分,把玻璃管浸入水中,烧瓶里的空气受冷,体积缩小,水就进入烧瓶,形成了喷泉。

师:说得好!今天同学们圆满地完成了学习任务,老师祝贺你们!

在上面的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心理,安排了两个小魔术,当美丽的喷泉出现时,学生惊呼起来,并且竞相发言。两个小魔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启发了学生的创造思维,真正做到了寓教于乐和学以致用,真是一举多得。

3.故事结课法

故事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利用故事结课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鼓舞学生的学习斗志,使学生在故事中受到深刻的启迪和教育

《变化的世界》一课,当学生认识了自然界的各种变化现象,得出了“世界是变化的”结论后,在教学的结尾处,我为同学们讲述了爱因斯坦小时侯的故事:

手工课上,同学们都交上了自己的小制作,爱因斯坦最后交上来自己做的小凳子,老师看了看,生气地说:“世界上再没有比这更糟糕的小凳子!”

爱因斯坦说:“有的。”随后,爱因斯坦走到自己的座位上,又拿出了两个小凳子,走到老师跟前说:“这是我刚才做的小凳子,给你的是第三个小凳子,虽然不是很好.但比前两个好多了。”

讲完后,我提问:“听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想?”

有的说:“爱因斯坦有自信心!”

有的说:“老师不应该随便下结论。”

有的说:“爱因斯坦做的小凳子一个比一个好。”

有的说:“爱因斯坦的小凳子不是最糟糕的。”

有的说:“爱因斯坦认为他做的小凳子是变化的。”

我说:“说得好!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是变化的,多年之后,爱因斯坦成了世界上最伟大的科学家。今天的你们,虽然只是一颗嫩芽,但明天的你们将是建设祖国的参天大树!”话音刚落,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谢谢老师的鼓励!”同学们激动地回答。一个小故事,也许会对学生一生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4.名言结课法

名人名言含义隽永,寓意深刻,恰当地使用名言结课,常常会收到画龙点睛、深化认识、启发想象的教学效果。

如《橇棍的学问》一课的结尾我是这样处理的:

教师通过幻灯片出示阿基米德的名言:给我一根足够长的棍子,我将撬动地球。旁边还配有阿基米德的画像,他手里拿着一根棍子正在撬地球。

我提问:“阿基米德能撬动地球吗?”

同学们思考后纷纷举手,有的说:“阿基米德不能撬动地球,因为他上哪里找那么长的棍子呢?”

有的说:“阿基米德想撬动地球,他到哪里去找这个支点呢?”

有的反驳说:“也许可以实现,他可以把支点放在火星上。”

同学们的思维真是异常活跃,课堂上掀起了不小的波澜。

最后我总结:“阿基米德的理想在理论上是成立的,但在现实中却无法实现。阿基米德说出这句意味深长的话,反映了他自信豪迈的气魄,希望同学们课后继续思考其中的道理。下面就让我们共同朗读这句伟大的名言。”

在师生共同朗读声中,教学结束了,但同学们依然意犹未尽。

5.质疑问难法

在教学结尾处,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提出问题,可以使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时可以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利于教学的生成。

比如《氧气》一课,在教学的结尾处,我向学生提出问题:“通过一节课的学习,同学们还有问题吗?”

思考了一会儿,一位同学站起来问:“老师,我知道物质燃烧是需要氧气的,那太阳是一个燃烧的火球,太阳燃烧需要氧气吗?”

我一想,觉得这个问题有一定难度,也有一定价值,于是把这个问题抛给了学生,同学们经过思考后,纷纷举手发言。

有的说:“太阳是一个燃烧的火球,既然有燃烧现象,当然需要氧气。”

有的说:“太空里没有空气,太阳燃烧不需要氧气。”

有的说:“如果太阳燃烧需要氧气的话,那得需要多少氧气啊!”

最后我说:“关于太阳燃烧是否需要氧气,老师也不是十分清楚,课下请同学们查阅一下有关资料,相信你们自己能够找到正确的答案。”同学们带着大大的问号走出了教室。

6.悬念延伸法

在结课时教师根据教材和教学需要,在学生掌握新知识的基础上,在教学结束时巧设悬念,提出后面要学习的问题,能激起学生探究新问题、学习新知识的强烈欲望,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埋下伏笔。

如在《磁铁的磁性》一课教学中,在引导学生认识条形磁铁的磁极后,结合本课教学实际,我这样结课:

师:刚才我们研究了条形磁铁有两个磁极,还有环行磁铁、蹄形磁铁没有研究,思考一下,蹄形磁铁的磁极在哪里?

生:我认为在中间。

生:我认为在两端。

师:说说理由?

生:蹄形磁铁只不过把条形磁铁弯过来,所以我认为条形磁铁也是两端磁性最强。

师:你很有想象力,环形磁铁的磁极呢?

生:我认为在两边。

生:我认为在环形的外面。

生:我认为在环形的的里面磁性较强。

师:刚才同学们做出大胆的猜想,希望同学们课下认真研究研究,相信你们会有伟大的发现!

课堂结尾时,教师提出了“蹄形磁铁和环形磁铁的两极在哪里”的问题,在同学们做出大胆猜想后,突然戛然而止,使学生带着悬念离开教室,并且使科学探究活动顺利延伸到课外。

7.拓展联想法

经过一节课的学习,学生注意力开始有些分散,思维比较迟钝。这时,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提出一些思考性、开放性、拓展性的趣味性题目,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再次点燃起思维和想象的火花。

如在学完地球引力内容后,可以让学生想象“假若地球没有吸引力,世界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学完食物链和食物网后,可以让学生思考“一片森林里,一种植物或一种动物全部死亡,会出现什么现象?”学完磁铁的磁性后,可以让学生思考探究“一个条形磁铁有两个磁极,如果磁铁摔成几瓣,每一块磁铁有几个磁极?”这样的拓展性问题,既可以巩固所学知识,又可以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培养学生探索科学问题的兴趣。

8.情感激励法

教师在一节课结尾处,将内容深化、升华,可以将学生的情感引向高潮,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思想共鸣。

例如《人造地球卫星》一课,当学生通过汇报资料、模拟实验,对人造卫星有了初步认识后,教师开始播放“神舟5号”升空的录像,在学生欣赏时,我满怀激情地说:“同学们,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人类不会永远生活在摇篮里。从前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到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成功登上月球,从中国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到杨利伟成功遨游太空,这些震撼世界的大事在未来几百年依然会回荡在人们的耳边。同学们,努力学习科学吧!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你们也会让五星红旗遨游太空,祖国也会因为你们而骄傲!”

壮观的视频录像,教师激情四射的语言,不但升华了本课的教学内容,而且深深感染和鼓舞了在场的学生和听课的评委老师,对学生起到了激励和教育作用。

结课不能画蛇添足,而是画龙点睛,是锦上添花。结课是一节课的结尾,但不是教学的结束,它是新知识、新思维的开始。结尾无定法,妙在巧用中。结课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我们应该从教学的实际需要出发,巧妙地设计课堂结尾,使整个教学过程浑然一体,富有后劲,真正做到善始善终。

河北省唐山市开平区康各庄小学(063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