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四地巧固球邀请赛运动员现状调查研究

  • 投稿土逗
  • 更新时间2015-09-02
  • 阅读量407次
  • 评分4
  • 45
  • 0

杜熙茹 林晶晶 梁丰锦

摘 要:采用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和对比分析发以及文献资料法,从年龄、训练情况、文化程度、参赛情况等方面对参加两岸四地巧固球邀请赛的76 名运动员以及10名教练员进行调查,并比较分析。结论得出:两岸四地巧固球参赛运动员年龄大多在12-24之间;主要为在校学生,澳门参赛运动员七成以上是初中生;运动员训练时间不长;参加比赛较少;参与训练比赛的原因主要为自己爱好,曾经或未来终止训练的主要原因为伤病和年龄,对于未来发展比较迷茫。

关键词:两岸四地;巧固球运动员;现状;研究?

中图分类号:G808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4.02.000

前言

巧固球(Tchoukball)起源于瑞士,是结合手球、排球和壁球而发展出的一项讲求和谐、绝不侵犯别人身体的运动。基本玩法是球员于三米半圆的禁区射球,皮球反弹出禁区落在场区内便可得分,反弹出禁区外而中途被对方球员接得皮球对方便可得分。球员比赛中途不能去抢对方的球,也不能阻碍对方传球、射球。巧固球运动发展至今已有40余年历史,在台湾开展的非常普及,1971年,国际巧固球联盟在日内瓦成立,目前在全世界有30多个国家地区成立了巧固球总会。

“两岸四地巧固球邀请赛”每年一届,由广州、香港、澳门、台北四地轮流举办,是巧固球比赛的高端赛事。2012年4月5日至7日,由国际巧固球总会、亚洲太平洋巧固球总会主办,广州体育学院承办了第一届“两岸四地巧固球邀请赛”,男子组前三名分别是台湾、香港、澳门;女子组是香港、广州、澳门。2013年4月13日在澳门成功举行“第二届两岸四地巧固球邀请赛”,这次比赛台湾、香港、澳门、广州各派出男女两支队伍。巧固球这项运动进入内地时间比较短,无论是从运动员的储备与训练,还是教练员的水平,目前广州与港澳台地区相比还有差距。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参加两岸四地巧固球比赛的76名运动员以及10名教练员。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查阅相关巧固球运动员的文献。

1.2.2问卷调查法

对参加两岸四地巧固球比赛运动员发放问卷76份,回收76份,有效回收率100%;对参加两岸四地巧固球比赛的教练员发放问卷10份,回收10份,有效回收率100%。

1.2.3比较分析法

从文化程度、训练年限、训练安排、参赛情况等各方面进行比较分析两岸四地巧固球运动员现状的异同。

1.2.4数理统计法

通过spss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了统计处理和分析然后作为此次研究分析的依据。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两岸四地巧固球运动员的文化程度与年龄

此次调查中,两岸四地巧固球比赛的参赛队伍人数分别为:广州20人,香港20人,澳门27人,台湾9人。数据表明,参赛的运动员当中20岁以下的有37人,占48.7%,说明了巧固球这项运动在的后备人才较为充足,有一批年轻的队员,这将是未来巧固球比赛中的后起之秀;20-29岁的有39人占51.3%,其中有超过一半的的运动员是大学以上的文化程度,总体上来说两岸四地巧固球运动员的文化程度较高。四地当中广州和香港运动员的文化水平较为相似,有少部分中学生,更多的是本科程度;澳门的运动员呈现出年轻化趋势,有74.1%的为初中文化程度,也就是说这些队员大都是12岁到15岁的青少年;而台湾的参赛人员中全部都是本科文化程度,这和台湾的巧固球发展时间较长有关。

2.2两岸四地运动员的训练及参赛情况

2.2.1两岸四地运动员的训练情况

任何一项运动的发展都是由训练和比赛组成的,对于在中国发展时间较短的巧固球运动来说,它的项目理论体系以及技术体系方面还不完善,有待进一步发展提高,因此技术的训练是必不可少的,只有训练出一定的运动水平才可能去参加比赛。在对这些参赛运动员的训练情况统计后发现,训练时间为半年及以下的有30人,占总人数的39.45%;训练时间为半年到一年的有23人,占总人数30.3%;训练时间在一年到三年的有16人,占总人数21%;训练时间为三年以上的有7人,占9.1%。这些人当中大多数是在校学生,训练时间大多不到一年,只有少部分人是在专业的巧固球运动队训练几年以上,其中有66人是在学校进行巧固球学习,占总人数的86.8%,这说明很多人是学生而不是非常专业、经常参加比赛的巧固球运动员。

在这次调查的76名参赛运动员中,详细的了解了两岸四地巧固球运动员平时每周的训练课次数、时间,以及备战期的周训练课次数、时间。平时训练大多数为以一周1-3次,训练时间在1-2小时;而备战期的训练次数则以1每周1次、两次四次居多,时间大多数在2-3小时。调查发现这些运动员中有部分平时几乎没有参加过训练,只是在临近比赛的备战期才开始参加训练,由此不难看出,两岸四地巧固球运动员还是比较稀缺的,所以会出现临赛前才开始找队员,参加训练的这种情况,因此,系统的训练、长期培养巧固球专业运动员才是广泛开展该运动项目的当务之急。

2.2.2两岸四地运动员的参赛情况

任何一项运动的发展都离不开比赛这块“跳板”,通过比赛,运动员可以更加清楚的看到自己的运动水平,从而反思自己的训练效果如何,运动员与教练员均需要这样一个机会去证明自己,也需要比赛给予信心是他们更加坚定的在这个项目上走下去,对于教练来说,比赛是检测自己训练手段、训练方法、训练负荷是否科学,是否合适运动员的最直观的办法,任何一个运动员只有在专业教练的带领下才能最大程度的发挥自己的运动潜能。调查发现,参加两岸四地巧固球比赛的运动员中,有43.4%的运动员一年参加一次比赛,参加两次的占22.4%,这说明了巧固球赛事在两岸四地的组织并不是很多,这也是巧固球运动发展范围不广泛的原因之一。这些运动员几乎都是在学校进行训练,只有很少一部分是通过培训班的形式训练,他们对训练的硬件条件基本还是比较满意的。

对于这个认知度不高的运动项目,只有感兴趣才可能坚持,调查发现这些参赛运动员大多对巧固球比较感兴趣,其中超过三分之一的运动员对此项目非常感兴趣,在一定程度上兴趣影响着成绩。参加比赛是一个提升自己的好机会,通过比赛解除了各地的巧固球运动员,开阔了自己的眼界,也使运动员对此项运动的理解更加全面。

2.3两岸四地巧固球参赛运动员自身发展规划

所有的运动员都会面临一个问题,那就是其发展前途的问题。不是每一个运动员都能成为职业运动员,所以当运动员选择项目时会考虑到自身的发展问题,当然这也是每个运动员家长所关心的问题。调查发现,两岸四地巧固球参赛运动员进行巧固球专业训练的的原因不一,其中由于父母期望自己在这方面有所成绩的占6.3%,出于自己爱好的占44.8%,想为将来升学、工作奠定基础的占20.8%,为强生健体,增强体质的占28.1%,由此看出,这些参赛运动员的进行巧固球训练的动机更多的还是出于爱好。

了解还发现,两岸四地巧固球参赛队员表示曾经或日后中断巧固球专业训练或竞赛的原因有以下几种:年龄问题;技术瓶颈难以突破;训练、比赛费用昂贵;兴趣转变;伤病原因等。其中伤病原因所占比例最多,其次是年龄问题,其它原因所占比例比较相近,这说明了对于巧固球运动员来说伤病依然是影响他们继续发展的最大阻力,运动员年龄也是重要原因,当然也有多方面原因综合影响的因素,因此,预防伤病,保持运动员持久运动寿命以及自身运动员发展前途是其首要任务。

对于两岸四地巧固球参赛运动员对今后的发展这一问题,对76名运动员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后发现,打算继续进行巧固球专业训练,做职业运动员的占12.6%;想进入体育院校巧固球专项的占9.5%;想向专业巧固球裁判方向发展的占9.5%;有意愿从事巧固球教学的占15.8%;想从事于巧固球有关的事业的占10.5%;准备从事其他职业的占15.8%;不知道、没想过的占26.3%。数据表明,对今后发展比较迷茫的运动员较多,对于未来不知所措,不知道何去何从,没有对未来有个详细规划,这对于这些巧固球参赛运动员来说是一件岌岌可危的事,只有明确目标,才能有更好的发展。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3.1.1两岸四地巧固球参赛运动员集中在12-24岁之间,文化程度为初中、大学居多,分别占总数的34.2%、53.9%,其中澳门参赛运动员74.1%为初中生。

3.1.2两岸四地巧固球参赛运动员以在校学生为主,训练时间不长,其中训练时间在一年及以下的占总数的69.75%;备战期大训练多数为每周1-4次,平时每周训练1-3次。

3.1.3两岸四地巧固球参赛运动员参赛次数大多为每年1-2次;每年一次的占43.4%,每年两次的占22.4%,总体来说,参赛次数较少。

3.1.4两岸四地运动员参加巧固球训练的原因多为爱好,中断巧固球训练及比赛原因大多数认为是伤病或年龄原因,对于自己未来的发展较为迷茫。

3.2建议

3.2.1两岸四地巧固球运动员年龄普遍较小,多数为在校学生,因此后备力量充分,运动年龄很长,加强年轻队员的训练,培养年轻的优秀运动员为今后发展重中之重。

3.2.2两岸四地巧固球参赛运动员训练课次数较少,时间较短,因此,可适当增加周训练课次数,同时增加每次的训练时间,尤其是备战期的训练,以此来加强运动员的技术水平。

3.2.3 两岸四地巧固球参赛运动员相比其他运动项目来讲,参赛次数较少,参赛经验不足,因此,应积极组织参加各地巧固球比赛,来增加运动员的参赛经验。

3.2.4两岸四地巧固球参赛运动员对于未来发展不够明确,应该对其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培训。使其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并在其指引下进行努力。同时对于由伤病和年龄问题引起的运动生涯的终止应高度重视,严防伤病的出现,一旦出现及早治疗,尽最大努力延长运动员的运动寿命。

参考文献

[1]纪海英.我国高校推广巧固球运动的可行性分析[J].科技信息,2008.11:20

[2]方慎思.巧固球[M].大门设计事业有限公司出版社,2010.07

[3]郑瑞等.中美两国体育健身娱乐业现状比较研究[J].辽宁体育科技,2008.4

[4]陈钧等.中美大学高水平篮球运动员培养的比较研究[J].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2000.3

[5]高捷等.中外优秀游泳运动员竞赛特征的比较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9

[6]孙健.对中国与世界优秀田径运动员竞技年龄的比较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2005.4

[7]王雁.中国、美国竞技体操运动员专长发展过程的比较研究[J].体育科学,2012.11

[8]黄强等.中、外优秀女子蹦床运动员竞技实力的比较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7.10

[9]郑富.中外优秀女子标枪运动员的比较研究[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11

(广州体育学院,广东,广州 510500)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