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教育教学中心转移之探讨

  • 投稿
  • 更新时间2020-07-11
  • 阅读量45次
  • 评分0
  • 0
  • 0

  【摘要】大学教育教学中心经历了传统大学、近代大学、现代大学的历史变革,形成了现代大学学生中心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等教育理论。大学应充分认识这一历史变革的必然性,利用新兴的现代教学工具和手段,将各种教学方法融会贯通,积极引导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实现教学中心的转移。


  【关键词】大学教育理论;教学中心;历史变革;必然性;实现途径


  一、大学教育教学中心的历史变革


  “大学”一词来源于拉丁文“universitas”,特指12世纪末在西欧出现的一种高等教育机构。大学教育脱离大众教育具备独特的特征,具有自成体系的组织结构,拥有严密的课程设置及考试规定并能颁布学位文凭也始自欧洲中世纪。大学教育的教育理念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文明的进步和时代的要求,其教学理念也随之而更新和变化。


  1、传统大学


  传统大学主要指的是大学教育兴起的欧洲中世纪。在这一时期,能进入大学接受教育的一般为贵族及富豪阶级。这一时期大学不论是“学生大学”还是“先生大学”在教学实施过程中,都体现明确的“以教师为中心”的特色。教师是绝对的知识的掌握者和传授者,师生之间的关系体现明确的师徒从属关系,学生一切的学习过程和知识掌握的程度都受控于教师的教授过程,教师对知识的传播也仅限于既有知識的传承,因此这种教学模式又被称为“传承型教学”。我国古代的孔孟学塾,科举考试等都具备明显的“传承型教学”的特质,“四书五经”历经几千年而没有变化,虽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却也体现了知识的腐朽与没落。从一定意义上讲,中国的“大学教育”内容上早于西欧,但形式上没有西欧的完备成体系。


  这一时期,这类教授被社会赋予了极其崇高的社会地位,超凡而脱俗,但也导致教师的知识储备一旦出现系统性错误,将无法及时纠正的风险。学生在求学过程中,不能反驳教师的言论,甚至不能怀疑教师的言论,知识文化的进步也因为大学教育制度的成立,而进一步被禁锢。


  2、近代大学


  近代大学开始于19世纪初,是指启蒙运动以后,经过理性主义改造,特别是指德国洪堡创办的柏林大学为代表的新型大学。近代大学与传统大学的根本区别在于大学职能的转变。传统大学是传授已有知识的场所,将研究和发现知识排斥在大学之外,而近代大学则将科学研究作为自己的主要智能,将增扩人类知识和培养科学工作者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推崇“学术自由”和“教学与研究的统一”。这一时期的大学的教学又被称为“验证性教学”,既要对既有知识进行验证,也要从验证中获取新的知识和理论。


  这一时期,依旧以教师为中心,强调教师对知识传播和创建的引领作用,强调教师对课堂及研究组的掌控能力。但在这一时期,教师的一言堂被打破,允许学生争辩与反驳,学生已经从过去的被动接受逐步开始有了参与知识学习与创造的机会,教学方法也不仅仅限于单纯的讲授,实验、课堂讨论和seminar成为教学方法的主流模式,争论占据了课堂的大部分时间。


  中国2598所大学的建立都是仿现代西式大学模式建立的,但是由于当时国家处于危难中,办学性质一改“社会办学,教授办学”的模式,而是政府出面办学,大学大部分属于国有性质,大学校长由国家委派,具有典型的行政特质。在中国大学中,依旧沿袭和固守“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变学术争鸣与反馈为纯粹的填灌式教学模式,反而近代大学中师生之间的对话、批判和争论难寻踪迹,教学效果每况愈下,大学的教育出现了严重的质量下滑。


  3、现代大学


  进入20世纪中期以后,欧美大学教育日渐普及,大学教育不再仅属于精英化教育和特权阶级的权利,社会对大学生的需求明显的更加导向于实用主义,进而大学教育随着科学与生产技术的进步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大学不再追求培养仅仅社会精英,而是要将学生培养成有用的人,能做事的人,学生要通过用来学,实用相结合。大学的教育目的的泛化,导致“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不再适用,教师的要求不仅仅是教学科研的引领者更要自己本身能参与社会服务,并将实践和学习能力传承下去,而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承下去。


  这一时期,对学生的培养目标不再是以掌握知识和创新知识为考察核心,而变成了以学生是否最终具备了自主学习和实践操作能力为考核重点。随着大学教育的普及,学生的个体利益需求逐步提高,对教育的需求层次也愈加复杂,个性化教学成为了现代大学最核心的教学内容。


  很遗憾,中国大学尚没有具备这一能力,几乎所有的大学依旧传承“教师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沉默式教学、问答式教学等初级大学教育现象依旧牢固地占领着中国大学课堂,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动性被遏制,大学教育日渐与社会需求脱节,无法成为社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发动机。


  二、现代大学的教学理论


  现代大学由于其教育职能出现了本质的变化,与其相匹配的教学理论也随之而改变。


  1、学生中心理论


  学生中心理论是与过去的教师中心理论截然相反的理论,从过去教学组织中以教师为核心,从教师教学内容出发组织课堂授课过程转变为从学生的需求、兴趣经验和活动出发,充分利用其探究和表达的自然冲动,组织教学活动,给予其指引,使其最终掌握更抽象的文化及其社会意义。“以学生为中心”不强调教师的权威性,而是重在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习积极参与学习过程,试验各种获得和运用信息的方法,自定学习步调,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学会把当前的学习与未来的教育或工作需要结合起来。因此个性化教学是现代大学教学的精髓所在,尊重个体的差异化和不同的需求,给予专业的帮助是现代大学教学的重要作用。


  2、建构主义理论


  现代大学教学的第二大支撑理论叫建构主义理论,该理论一改传统大学教育中,强调教师的权威性,知识智慧的掌握者的身份,它认为知识的获取渠道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学习过程中其他人(包括教师和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从这个意义上讲,现代大学强调学生的自我学习,而不是强迫式学习。正因为建立了良好的自我学习的循环,学生所掌握的知识不再是死板,无趣的不适用的,而是真正与其自身的成长和发展密切相联系的知识体系。


  3、多元智能理论


  智能是人在特定情境中解决问题并有所创造的能力。每个人都拥有八种主要智能:语言智能、逻辑-数理智能、空间智能、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交往智能、内省智能、自然观察智能等。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智能组合,例如,建筑师及雕塑家的空间感(空间智能)比较强,运动员和芭蕾舞演员的体力(肢体运作智能)较强、公关的人际智能较强,作家的内省智能较强等。学生也一样由于个性化差异,也必然存在不同的学生具备不同的智能。现代大学教育需要尊重并理解这些不同,尊重不同学生的不同才华,并通过情景、会话的设计,激发其特有的智能,培育其新的智能。


  三、大学教育教学中心转移的必然性


  现代大学建立的要求明确指出,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理念的转移是内在要求。在中国大学努力向世界一流大学攀登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根据当下的发展现实实现跨越式发展。除了庞大的资金投入,我们更应该在教学理念的进步上下功夫。


  1、网络化时代的挑战


  互联网的发展是当代科技进步的一大奇迹,远隔万里的人瞬间就能实现信息的联通,甚至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裹挟了更多的人口围绕各种APP实现生活工作便利化。它给大学教育带来的挑战则变现为逐步打破了大学自己建造起来的各种藩篱,最先进的教学内容迅速而广泛的在互联网上传播,学生的学习可以不受自身大学的束缚,只要想学习,就可以很快地在互联网上找到他可以学习的内容。网络化时代的来临,意味着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得到了释放,大学自己不进步必然被学生“以脚投票”的方式抛弃在历史的尘埃中。因此中国大学教育必需实现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跨越式转移,尽速从思想上扭转办学理念,脚踏实地为学生服务,为学生的需求提供定制化供给。


  2、知识信息更迭加速的挑战


  据美国学者詹姆斯·马丁的测算,近十年,人类知识总量已达到每3年翻一番,到2020年甚至达到每73天翻一番的空前速度。对知识的学习无法局限在学校期间,教师无法做到完全掌握所在领域的全部知识,就即便完全掌握也无法在短暂的大学教育期间将所有知识完全传授。同时知识信息更迭不断加速,迈出校门的那天有可能最新的知识信息就已经失去了实践价值。因此在知识信息不断加速滚动的现代社会,与其传授知识,不如教授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自主构建和创建知识的能力。与学生平等协作,协助学生了解学习的真谛,针对学生个体所具备的智能差别,有的放矢的制定培养计划,而不是针对专业制定培养计划将是未来大学教学的导向。


  3、多文明个性化重叠的挑战


  在经济全球化的引领下,每个国家都无法保持文化上的纯粹性,文化全球化已经开始发生。表现在大学教育中,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宗教的学生已经开始在中国大学成为一道风景,多文明的碰撞不仅仅表现在外交、贸易、民间文化交流,也同时深入到我们每个人的实际生活中。在中国大学教育中,必需建立教育开放模式,并为社会文化交流创立实际可用的范式,否则中国大学教育在文明引领中将很快落后并被逐步淘汰。同时,多文明的出现不仅仅体现出多样化,同时也表现出十分突出的个性化。如何对待不同文化背景教育背景的学生,如何形成与世界良性互动的模式,也考验着当前的中国大学教育。当将教育的对象扩大到世界范围,明显教师的学识必然受限,单纯知识输出对教师也将变成无法完成之任务。因此过去的“以教师为中心”,重知识传授,轻个性甄别,重成绩分级,轻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教育理念必须转变。


  4、与低俗争夺下一代的挑戰


  当今知识信息更新和储备成爆炸的状态,而其中必然存在信息优劣问题。准确及优秀的知识和信息会引领人上进,通过正确的途径攀登事业和人生的高峰,而错误、低俗甚至是虚假的知识和信息则会使人堕入误区,误导人走捷径,甚至违法乱纪。那些庸俗的、夸大的宣传给了伴随互联网成长起来的一代人一种错误的价值观信号,唯金钱论,唯颜值论代替了踏实、勤劳和忠诚努力的优良作风。大学教育必需承担起文明知识及优秀知识的传承任务,必须教会学生如何从浩瀚的知识信息海洋中甄别真伪,明辨真假。但是过去的呆板的说教式的传播已经无法与现在各种直播、微博、微信的传播能力相匹敌。因此针对新一代学生的特质,如何运用各种互联网手段实现大学教育目标,如何让新一代学生不反感、不抵制是当代大学教育遇到的重大挑战。


  四、实现教学中心转移的途径


  1、善于利用新兴的现代教学工具和手段


  当代的教学中遇到最大的挑战莫过于来自各种自媒体信息泛滥。智能手机的普及使得学生接触最新知识,接近伪科学的速度和效率大大提升,而教学中若简单采用围追堵截的模式,例如上交手机,强迫学生课上不准看手机等,显然是无法达成目的的。因此教学中,如何与这些新的通讯工具和平相处,并实现人机互动是最优选择。实现教学中心向学生为中心转移首先要尊重当下学生交流和沟通的特征,首先要尊重每个人与手机的密切关系。因此如何通过开发智能手机的智能型,令其为教学服务是吸引学生非常重要的手段。目前最新的智能型课堂中,就是将新兴智能设备引入课堂,通过软件操作,加强了教师与每个学生的互动,教学不再是平面的,而是立体的,充满了人机交互的趣味性,也通过这些设备将教师的教学意图完全贯彻进去。因此,基于基本的教学资金,开发各种适用于课堂互动的教学工具是一种相对容易实现的教学中心转移方式。


  2、善于将各种教学方法融会贯通


  随着科技的进步,当代大学教学方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过去传统的讲授法演绎出了课堂讨论法、模拟实践法、翻转课堂等多重教学方法。有人说只有实现全部课程变为“翻转课堂”才能真正从过去“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由学生自主选择学习什么,学到什么程度,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但笔者认为,教学方法本身只是服务于教学目的的一种手段,本身没有任何教育理念控制问题。在使用每一种教学方法的过程中,若能将最新的教学理念贯彻进去,就是以“学生为中心”。作为不同的教师,其对每一种教学方法的掌握能力有很大差异,同样所属课程的性质也直接限制不同教学方法的使用。最好的模式,不是完全使用某种教学方法,而是能将各种教学方法的优点融入课程教学中,突出对学生需求及学生层次的重视,引导学生向更高水平的科学知识和实践能力探索。


  3、积极引导教师转变教学观念


  虽然“尊师重教”的千年优良传统有助于全社会对教育的重视,但也容易形成对教师的盲目信从和崇拜,容易让教师从心理上形成自我满足的意识。因此想转变教学中心,最重要的,也是最困难的一步是实现教师观念上的转变。曾有学者评价到“教育进步最大的阻力来自于老教授”,笔者认为这主要说明了老教师的教学观念因为长期的思维定势很难纠正的现象。在教学组织中,不论是教学工具还是教学方法的使用无不以教学观念相适应,是否与最先进的教学理念相匹配,就要看其在选择教学方法和工具的时候是以自己使用方便为依据还是以学生接受为依据。而事实上,当前很多中国的大学教师在很多现实压力下,对教学方面的忽视,导致更多的以自我是否方便为依据,转变教学观念不仅仅对老教师非常困难,对新晋教师同样困难。因此,对教师而言,需要用各种方法和手段积极引导教师转变观念,从过去重科研向重教学转变,从过去重讲授到多种教学方法综合运用转变,从过于不分学生层级统一教学到分层级分需求教学转变。


  总之,转变教学中心不是一蹴而就的工作,它更像一场教学革命,需要从观念到行动的整体修正。当今中国大学面临着比上个世纪西方大学教学面临得更加复杂的状况,转变是必然的选择,并且无法逆潮流而动。肩负中华民族复兴伟大使命的中国大学教育,必须采用最先进的教学理念,教育学生,引导学生。人才的繁荣才是这个民族振兴的希望,中国大学教育一定要领先走在路上。


  【作者简介】庞鹤(1978—)女,河南沁阳人,博士,西安财经大学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国际经济理论与国际商务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