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重点学科特殊教育学建设路径探析

  • 投稿
  • 更新时间2021-02-27
  • 阅读量45次
  • 评分0
  • 0
  • 0

  摘要:以省级重点建设学科绥化学院特殊教育学为例,分析其学科专业发展历史、现状。针对特殊教育结构层次不合理、专业设置单一、残疾人高等教育起步晚、规模小、学科专业建设水平低等实际问题,在学科建设途径上阐述:要明了学科发展趋势、建设意义,组织与建设学科梯队,整合集聚各方资源,学科专业一体化发展,服务残疾人民生事业等学科建设途径。


  关键词:学科;特殊教育学;建设途径


  一、黑龙江省特殊教育学科专业历史与发展现状


  黑龙江省特殊教育起步早,国内有影响。1981年肇东师范学校创办了四年制特师班,开创了中等特殊教育先河。2004年11月,哈尔滨市残联和哈尔滨广播电视大学联合开办残疾人数字媒体设计与制作专业大专班,结束了黑龙江无专门残疾人高等教育的历史。2007年绥化学院成立教育系,并在全省率先设置特殊教育专科专业,标志着本省特殊教育进入了全日制普通高等专科教育阶段。尽管特殊教育专业有所发展,但总体而言,同国内发达省市相比,黑龙江省的特殊教育与经济发展相对应,整体水平滞后;残疾人高等教育更落后于同期的其他省市。从学科与专业建设角度审视,问题与矛盾较为突出。表现为初、中、高等特殊教育结构层次不合理、专业设置单一、残疾人高等教育发展缓慢;学科建设更无从谈起,基本处于零起点。从某种意义上说,改革开放后三十多年的黑龙江中高等特殊教育,主要以学历教育、培养义务教育阶段师资为主,还未进入到以学科建设支撑专业发展的深层次领域。


  为推动全省特殊教育快速发展,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快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意见,加强特殊教育教师的培养和培训,2009年黑龙江省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全省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意见》,提出“设置特殊教育专业的高校要根据我省特殊教育发展需要,不断拓宽特殊教育专业,提高办学质量”;并决定“加强特殊教育教师培养培训工作。要根据特殊教育发展需要,加强特殊教育师范院校专业建设,加大特殊教育师资的培养力度。设置特殊教育专业的高校要办好特殊教育专业和特殊教育师资培训基地”。


  适应地方教育事业发展形势,根据高等教育结构布局需要,2008年绥化学院创办特殊教育本科专业,自此特殊教育专业建设进入较块发展阶段。目前,特殊教育本科专业,经多年经营,在教育教学改革、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实验室建设、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领域,均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特殊教育专业被评为省高校重点建设专业,“特殊教育概论”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绥化学院被确定为黑龙江省特殊教育师资培训基地。为体现高等特殊教育、残疾人高等教育的公平性、公益性,对特教学生免学业费。特殊教育学科建设与专业发展不同步。学科是专业建设的基础与支撑,特殊教育专业发展,特殊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必然走内涵建设之路。2012年绥化学院启动了重点学科建设工作。特殊教育学作为特色学科列为“十二五”校级重点学科建设计划。为实现高等教育强省建设目标,根据黑龙江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省学位委员会启动了“十二五”重点学科评审工作。特殊教育学因其人无我有的特色性、唯一性被遴选为省重点建设学科。特殊教育学学科建设步入新阶段。


  在绥化学院党委行政的顶层设计和强力推动下,汇聚全校教职工智慧力量,近三年特殊教育包括残疾人高等教育领域的学科建设工作取得显著成绩。学科梯队建设成效突出,特殊教育学科带头人被评为黑龙江省文化名家、国务院特贴专家。通过外引内培,学科梯队结构日渐合理,省外引进学科人才1人,1人遴选为天津理工大学硕士生导师,选派7名中青年教师到美国、俄罗斯、日本、法国、台湾研修访学。特殊教育研究成果显著,经统计,截止2014年9月,特殊教育方向主持省部级项目8项、省教育厅文化厅课题16项、地市级项目22项、校本级课题73项,出版著作7部,在学术期刊发表论文59篇,其中中文核心期刊14篇;获地市级省级科研奖3项。特殊教育从业人员伦理学、黑龙江残疾人文化、黑龙江省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发展调查研究、特殊教育学校课程改革研究、普通高校特殊教育发展等课题研究阶段性成果,在学界产生良好影响,被一、二级学术期刊引用26次,很多课题研究填补了省内空白。学术交流广泛频繁活跃,主办(承办)了首届黑龙江省特殊教育论坛(2012)、全国聋人大学生汉语教学研讨会(2013)、全国聋人大学生教育教学研讨会(2014)。在特殊教育学界,近年绥化学院已成为东三省重要的学术交流基地,国内特教界多数著名专家学者莅临龙江讲学。近期获批黑龙江省社会科学学术交流特色基地。学术机构建设步伐加快,先后成立了特殊教育研究所、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特殊教育研究中心、手语与盲文研究所等校属科研机构。特殊教育研究中心是教育厅投入专项经费培育的省高校人文社科特色研究基地(特教方向)。此外,还主办承办了省教育学会特殊教育专业委员会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学校成为省特教专业委员会的理事长、秘书长单位,在全省特殊教育、残疾人高等教育教学研究领域,发挥着桥梁纽带与引领作用。从《绥化学院学报》“特殊教育研究”栏目到《绥化学院学报》(特殊教育版专号)刊发,该刊被国内特殊教育学专家认定为学术水平较高的核心期刊。凡此标志性的学科建设成果表明,黑龙江省的重点建设学科特殊教育学进入了内涵式发展阶段。


  二、黑龙江省重点学科特殊教育学建设路径


  (一)认清学科发展趋势。经济基础决定教育的发展水平。随着国家综合国力的增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的加快,关涉民生与社会公平的特殊教育、残疾人高等教育必然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惠及弱势群体的各项政策将陆续出台。黑龙江省教育厅、财政厅、民政厅等八厅局联合下发了《关于贯彻落实教育部等部门<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的实施意见》,昭示着地方残疾人事业、特殊教育事业步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意味着本省特殊教育学科专业建设进入提质增效新时期,也预示着重点学科建设的光明前景。地方大学的专业发展、学科建设与社会大环境息息相关。在良好的外部环境下,已有一定基础的重点学科建设,只能加强,不能削弱,以适应新形势之需要。必须坚定信心,投入力量,比以往更加重视特殊教育学科建设。须知它是全省唯一的特殊教育学科高地,引领、承担着全省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教学科研重任。学科建设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工作,包含在大学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引领文化传承创新的四大功能之中。而其内涵建设可能更为深刻、外延也更加广阔。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科几与大学设置之专业相近相吻合,甚至还要宽泛。现今学科建设涵盖面之广,已超出很多人的认知范畴。所谓“学科”绝非以往所言,其70%的内容是科学研究。学科已从大学的幕后,走向了前台,并承载着众多期盼、愿景与目标。可以预见,特殊教育学科建设的综合化、开放性、协同性、服务性及资源集聚性趋势会越来越明显,其建设难度也在增强。


  (二)明确学科建设意义。学科是高校发展的核心与基础。大学以学科品牌而闻名,以学科特色赢得竞争力。新建本科院校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在日趋激烈的高等教育竞争中占一席之地,其建校初期,必然把专业建设放在首位,学科建设置其后。老专业改造与新专业创办成为新升本院校各项建设中的首选。究其原因,竞争与生存发展需要使然。时至今日,在全国647所新建本科院校中,多数院校的专业设置大都在35个以上,已基本完成了专业建设任务。经济发达地区的少数新建院校,已在学科价值取向上,特别是在重点学科建设基础上,把举办研究生教育作为提高办学层次和社会影响力的重要手段,并取得了成效。黑龙江省新建本科院校,专业建设任务过半,学科建设尚在探索和起步阶段。因此,欠发达地区本科院校作为学科建设的一名新生,面临着零起点的考验。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统一认识,解决思想问题至关重要。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学科是学校发展的命脉,是产出高水平科研成果和服务社会的重要平台。作为学术性的社会组织,在大学内部恐怕还没有其它的机构或部门,其建设任务的紧迫性必要性基础性,能超出学科建设的[1]。因此,对新建本科院校而言,当务之急是提高学科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明了学科建设的内涵与外延及其对学校发展的重要意义。惟其如此,才能摆正学科建设在新建本科院校发展中的应有位置。


  (三)加强学科梯队组织与建设。学科梯队的组建是学科建设的核心。领军人才是学科团队的灵魂,没有高水平的带头人一切都无从谈起。学科建设某种意义上说差人不差钱。因此,以学科带头人为龙头的学术带头人、学术骨干的组织与培育是重点学科建设的关键。我们认为学科梯队的理想模式是:学科带头人+后备带头人+学术方向带头人+分支方向的青年学术骨干(学科带头人+科研团队)=学科梯队。当然学科梯队构建还要考虑年龄、职称、学位、学历、学缘结构的合理性问题。如前所述,黑龙江特殊教育学科专业发展的历史决定了本地高端人才的匮乏。长期的中等层次办学,主要培养义务教育阶段特教学校师资,而非特殊教育研究人员,导致省内高水平科研人才几无储备。由于地域性、学科性、社会认知度等多种因素的制约,特殊教育学科带头人靠省外引进也很困难,只能以本土培养为主。基于此,学科梯队人才涵育途径,一是相近教育学、心理学等专任教师的转岗培养,二是接收特殊教育本科生、硕士生,三是相关专业教授副教授等高职称高学历人员特教领域的国内外访学、课程研修等。当前学科梯队建设,还要特别注意两个问题,一是如何稳定现有学科队伍,防止骨干人才外流;二是引进教师如何人尽其才,发挥应有的带动作用。需要特别指出,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决定着学科队伍的特性,听障、视障、智障等受教群体的弱势性规定着特教学科专业教师要具备非同寻常的勇气、爱心、热心和毅力,非如此则难以从事这一行业。


  (四)整合集聚资源形成发展合力。新建本科院校的学科建设,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有所为有所不为,走异军突起之路。亦即聚集各方资源,集中培育和建设特色与优势学科,且在优势与特色学科的取向上,首选特色学科。目前,学科发展的综合化趋势愈发明显,即学科壁垒的打破、学科间的交叉与融合、学科与学科的相互支撑。特殊教育学的学科之“特”,突出表现在多学科的汇聚。特殊教育学与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语言学、音乐学、美术学、医学等学科有天然联系。因此,特殊教育学的发展,离不开相关相近学科支撑。换言之,特殊教育学与某些学科近乎构成了学科与学科群的关系。众所周知,学科是按照学问的性质而划分的门类;而学科群是具有某一共同属性的一组学科,每个学科群又包含了若干个分支学科[2]。从学科群的角度探讨重点学科建设路径,是较为可行的切入点。绥化学院集中打造和培育特殊教育学重点学科,以之带动语言学、美术学、艺术设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前教育、体育学等学科发展;同时凭借地方多科性大学学科门类多,集合多学科之力托举重点学科发展,经营若干年,使之成为真正的品牌学科;并以点带面,形成“譬如北辰,众星拱之”的局面,当为新建本科院校长期坚持的学科发展战略。若以此策略为统领,假以数年,久久为功,筋骨渐强的人无我有、人有我强的特色学科,终将反哺和回馈学科群中的弱势群体,这也正是学科建设的要义所在。


  (五)走学科与专业建设一体化之路。学科与专业是较难理解的一对概念。一般认为,学科是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高等教育视域下的专业,是指在培养人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依据学科分类和社会分工需要,对专门知识进行的一系列课程组合的学业门类[3]。可见学科与专业有内在联系又内涵不同,两者之间相互制约、互相促进。如何处理好学科与专业的关系,既是现实问题也是未来发展不可回避的课题。学科专业一体化发展,是转型期地市一级设置的新建本科院校的明智选择。新升本院校,建不建学科,如何建学科,上至领导决策层,下至教职工群体,难有一致认识;或者说,对于什么是学科,怎样建设学科,不甚了了。有一种观点认为,新建本科院校搞专业就行了,不必搞学科建设。对于许多欠发达地区的新建院校来说,专业建设第一,学科建设很难摆上日程。理由很简单,没有专业何来学科,这是最基本的直觉认识。在无本钱的情况下,地方院校决策者不会养无专业平台的所谓学科;换言之,在没有学生的“空巢”专业下开展学科建设是不会被人接受的。解决这一似乎矛盾的问题就是专业与学科一体化融合发展,即两者互为基础、互为依托、共生共存。特殊教育的发展历程表明,特殊教育学尽管有了硕士、博士学位点,但还不是一个很成熟的学科,当前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因此,只有把特殊教育专业办好,与其相伴而生的学科才有存在的可能。


  (六)在服务与奉献社会中见成效。专业建设也好,学科培育也好,只有深深扎根现实生活土壤,方能枝繁叶茂开花结果,换发出生机与活力。学科建设的最终效果如何,其服务社会能力水平和残疾儿童少年家庭的满意度是最好的量尺。如果说学科建设的初始阶段侧重聚集人才、方向、项目、科研等内部活动;那么作为省一级重点学科的溢出效应,则表现在外部的社会服务能力及其贡献度。关于特殊教育学科的服务性,一方面作为独立的学科,特殊教育学是“一门应用学科”[4]。它不但将自身的理论应用于实际,而且要解决特殊教育实践领域的具体问题,如聋生的语言教学问题、智障儿童的教育康复问题。而直接面对残疾人的高等特殊教育教学及管理,其实质则是一种社会服务工作的校园化。另一方面,学科建设的人才成果是为义务教育阶段的特教学校培养优秀师资;重点学科的科研贡献则是站在学科前沿,解决人们普遍关注的某些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在学术上有所创新,应用教育技术成果服务残疾人社会群体。省级重点学科在同行业的带动示范作用及其社会服务功能的实现,正走在路上,任重而道远。